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心系人民,心系民族,心系社会主义建设,心系国家繁荣发展。
让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是他毕生的宏愿!
在他的革命实践中,在他创作的许多诗词中,都体现了这个鲜明的主题。
1956年5月,我国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不久,毛泽东南下视察工作。由于连日天气闷热,他叫来卫士长李银桥说:“我们走吧,到长江边上去,去游长江!”虽然大家轮番劝阻,甚至呈上了“不宜游长江”的报告,但毛泽东决意要去。
5月30日,毛泽东到达长沙,在长沙游了湘江。31日早晨,从长沙飞抵武汉,刚在东湖宾馆住下,他就提出:“走,去游泳!”
下午两点,毛泽东在武昌江边汉阳门码头附近下水,那里,正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八号桥墩。只见江面上波浪翻涌、寒气阵阵,气温只有摄氏20度。
毛泽东安详地躺在江面,在滔滔的江水中,时而仰游,头枕波峰;时而侧泳,奋臂击浪;时而潜身水下,转体戏水;时而踩水慢游,如闲庭信步。他边游边同护游的游泳选手和警卫人员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同时下水的王任重等人,身体不适,都返回船上。游到长江汉水汇合处时,一个浪头打来,只见毛泽东吐出一口水来,诙谐地说:“长江的水好甜啰!”
当日毛泽东顺流而下,游了两小时零四分钟,游程近30华里。
6月2日,毛泽东再次畅游长江。6月3日,天气不好,江面有风,气温不到20度,他又一次下水。
忽然,堤上有人发现了他,惊叫起来:“毛主席!毛主席在江中游泳!毛主席万岁!”人们顿时涌向江堤,刹那间,数万人雀跃欢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听到群众欢呼,直起上半身,踩着水,挥手致意,并用他那宏亮的湖南乡音高喊:“人民万岁!”
长江,自古被视为舟楫难渡的天堑。从1956年到1966年的11年间,毛泽东先后18次畅游长江。
就在这次武汉游泳期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诗人开篇即像乐章的序曲和前奏,以流水对写明诗人行踪及行程之速,给全词笼罩了一层心旷神怡的气氛。
长沙是诗人的故乡,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诗人数十次到过武汉,如此开头,不写胜景,不说古迹,而独举长沙水和武昌鱼,更显亲切和轻松。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刻印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对“长沙水”和“武昌鱼”作了这样的批注:
长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武昌鱼:三国孙权一度从京口迁都武昌,一些官僚豪绅,反对迁都,造作口号云:宁饮扬州水,不食武昌鱼。那时的扬州人心情如此。现在变了,武昌鱼是颇有味道的。
长沙水和武昌鱼,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诗人留心生活,撷取生活之浪花,匠心独运而成。
5月30日,毛泽东来到长沙,下午游过湘江,回到湖南省委的蓉园。毛泽东仍无倦意,拿起报纸来看,服务人员给他泡来一杯浓茶。毛泽东端起茶杯,轻轻地喝着,感到茶水格外馨香,余味绵长。毛泽东很有兴致地问:“这茶怎么这样清香?”
服务人员答:“这是用长沙白沙井的水沏的。”
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美不美,家乡水啊!”
谁也没有想到,一杯香茶,已让诗人开始酝酿着这首著名的词章。
今天人们吃到的武昌鱼,就是湖北鄂州樊口产的鳊头鱼。
据曾经在长江轮上为毛泽东烹饪过武昌鱼的厨师回忆,毛泽东当年回到武昌东湖宾馆时对他说:“杨师傅哎,你做的武昌鱼味道蛮不错。这武昌鱼还有典故哩!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不吃你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刚写好的新诗《水调歌头》,送给了杨师傅。
诗人在游泳中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在万里长江之上游泳横渡,是非常需要高超的技能和勇气的。毛泽东以伟人气度,自信而自由地舒展于浩淼的波涛之中,与无垠的江水,辽阔的楚天构成了一幅广大无尽的搏浪图。诗人极目眺望的“楚天”,是指楚国的天空,武昌这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诗人凭借驾驭风浪的本领,根本不怕风吹,不怕浪打,那种宽松愉快简直胜过在庭院悠闲散步的感觉。充分表现出革命家那种不把大风大浪放在眼里的心胸,那种征服大自然的气魄。
诗人即景生情,不禁想起古代哲人孔子的话,感叹流逝的岁月就像这滚滚东去的江水,勉励人民要珍惜时光,抓住机遇,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如何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放眼江上,船帆往来,龟蛇二山静穆,不由得激荡起诗人心中宏大的志愿,诗人勾勒出了两幅壮丽的画卷和宏伟蓝图:
第一幅“宏图”,就是当时正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诗人游泳时曾从刚出水的桥墩旁穿过。
在湍急的长江上架桥,将旷古以来被大江南北隔开的龟、蛇两山连接起来,这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大手笔之一,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破天荒之举。
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桥飞架南北’,只有我们今天才做到。”
精彩还在后头!
在滔滔江面上,毛泽东奇特的思维,载着他奇特的想象,穿越了现实,穿越了历史,穿越了人与神的界限,飞到了天荒地老的长江三峡,由眼前江面上大桥工地建设的繁忙情景,联想到长江的治理和利用,因而脑海中浮现出另一幅“高峡出平湖”的更为壮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
当然,这幅三峡建设蓝图,决不是诗人兴之所至的突发“奇想”,而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早在毛泽东参加“五四”运动的时候,就听说孙中山有在长江三峡拦江筑坝、防洪发电的《实业计划》。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也开始思考,如何将长江“水患”变为“水利”的问题。
1952年5月,他在颁发给荆江分洪工程的军民锦旗上,题写了“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的题词。
1953年2月,他在“长江”舰的甲板上,向被他称之为“长江王”的林一山详细询问有关长江的历史水文资料。林一山,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毛泽东同林一山讨论了综合利用长江流域的水利资源问题。从而,一个修建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的构想,渐渐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当时,毛泽东凝视着那张治理长江的规划图,举起右手,在地图上划了一个圆圈,问道:“修这么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三峡一个水库呢?”
林回答说:“抵不上。”
毛泽东指着三峡口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呢?就是说先修那么一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设问!
1954年11月,毛泽东在广州讨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照我们现在的物力、财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我是看不到了。”这时,毛泽东对在场的邓力群说:“将来建成时,要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如今,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自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之后,现在长江上已有无数座“长虹”飞越天堑了!而被称之为“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从1994年动工,历时12年,于2006年5月全线建成。毛泽东50多年前的“三峡梦”——“高峡出平湖”,终于变成了光辉的现实!
如果在险峻的巫峡上筑起大坝,对巫山望霞峰上的神女来说,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吧?而当你看到这样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惊奇吧!诗人借神话传说中的神女出场作证,其意趣之高远,诗味之隽永,真是匪夷所思,教人拍案叫绝。
这首词作,还有一个“一盒三五牌香烟换来一幅墨宝”的故事呢。
1961年9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第二次访华。
9月23日晚上,毛泽东在武昌东湖会见蒙哥马利,并共进晚餐。蒙哥马利送给毛泽东一盒“三五牌”香烟。
24日下午,毛泽东和蒙哥马利再一次会谈,又邀请蒙哥马利去游长江。毛泽东游了一个多小时。
夜晚,蒙哥马利正准备行装,打算第二天启程回国,毛泽东前来看望。
毛泽东对他说:“为你送行,送给你一件礼物。”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宣纸。
陪同人员告诉蒙哥马利:“这是主席1956年写的一首诗,叫《水调歌头·游泳》。主席亲笔写了自己的诗词送给外国客人是极罕见的事情。这是主席早晨四点钟起床后写的,上面还飘着墨香呢!主席不但署了名,而且还写了‘蒙哥马利元帅’。”
这幅《水调歌头·游泳》手书,也许是英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毛泽东书法作品。
蒙哥马利端详着遒劲有力的汉字,喜出望外,连声向毛泽东道谢,握着毛泽东的手久久没有放开。毛泽东说:“不要忘了,我们还要在长江进行游泳比赛呢!”
如果说,《游泳》是毛泽东为了国家发展大计,要求彻底改变长江“天堑”的交通状况,变水患为水利,那么《送瘟神》则是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求尽快消灭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广大农民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1958年6月3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刘庄,毛泽东坐在一张藤椅上,看着当天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这就是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长篇通讯,还同时配发了《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的社论。
毛泽东仔细地看了又看,心情激动。
三年前,正值农村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毛泽东从北京出发,一路南行,调查访问,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他来到浙江的余杭地区,看见池塘边的一株老樟树下,一个农民仰天躺在那里,腹部鼓胀,颈部粗肿。警卫人员上前问他,那农民流着眼泪说:“好不容易盼到解放,土改分得了田地,可惜好日子不长,自己得了这‘鼓胀病’,有田不能种,成了废人!”他声泪俱下,极端难过。
毛泽东听了,心情十分沉重,对警卫人员说:“血吸虫病对人民的危害很大,一定要想法帮助人民解除苦难,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由于毛泽东的重视,中央血防小组和国务院卫生部,先后多次组织专家考察团去余杭、余江搞血防工作。江西省卫生厅也几次抽调医生到余江去免费为疫区人民治病。
经过多种试验,余江人民终于找到了填旧沟、开新沟,彻底消灭钉螺,根绝血吸虫病的措施。
这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毛泽东兴奋不已,欣然作诗《送瘟神》: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送瘟神”,就是把旧时传说中散布瘟疫的恶神送走。
这首“连章体”律诗成于7月1日,恰是中国共产党诞辰37周年。
此时此刻的毛泽东,心情激动,以至于浮想联翩,一夜无眠。
旧社会,血吸虫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再多的青山绿水也是枉然,即使有像三国华佗那样的名医,对小小的血吸虫也无可奈何。因为反动统治者都以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为满足,根本不关心百姓疾苦,不会去治理“小虫”的问题。
由于血吸虫的危害,成千个村庄野草丛生,到处是衰弱不堪的病人,粪便满地;上万个家庭萧条冷落,只听到冤死的鬼魂在哀鸣。
据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余江县蓝田坂方圆五十里,过去由于血吸虫病为害,在近五十年内,三千多人因患血吸虫病死亡,有二十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一万四千多亩田地变成了荒野。
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就是这种事实的高度概括。它既是疫区惨状的写照,也是旧中国广大人民受难的缩影。
这时,思绪万千的诗人,诗情插上翅膀,飞天巡河,神游大地,纵览无限宇宙,在太空中遇见牛郎。牛郎是民间之神,百姓之神。他自然关心他的家乡,打听瘟神为害的情形。那也只能回答他:时间之波尽管逝去,人民悲哀、瘟神得意的情形,仍然同你在家乡时一样,一直在继续啊!
在苦难中煎熬的人民,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来了!毛泽东来了,共产党来了!
走了!小虫走了,灾难走了!
在社会主义社会,阳光明媚的华夏大地,到处都是春风吹动的杨柳;六亿中国人民,个个都是唐尧虞舜那样的贤能之人。
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新中国的欣欣向荣,与旧中国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毛泽东用“尧舜”来歌颂当家作主、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对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智慧非凡的炎黄子孙,敢于战天斗地,让春雨随着我们的心意翻作波浪,让青山按照我们的愿望变为桥梁。
人民群众劈山治水,改造河山,这是何等的声威!
在高与天连的五岭山上,银锄起落,这是何等的豪情!
三河岸边,铁臂挥舞,使大地摇撼,这是何等的声势!
在大智大勇的中国人民面前,小小虫疫,何足惧哉!
这时,瘟神无路可逃,只能让我们焚化纸船,点燃蜡烛,送他“上天”!
在诗歌艺术的土壤里,浪漫主义是不会凋谢的奇葩,现实主义是永远鲜活的常青树。《送瘟神》是毛泽东诗词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又一杰作!
《送瘟神》前后两首,如同两幅对比鲜明的画卷:前者阴暗凄苦,后者春光明媚;前者沉郁悲愤,后者昂扬豪放。二者相连,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强烈对比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
诗人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让科学与神话联姻,“坐地”“巡天”,出入古今,看大千世界,听宇宙来风,见牛郎,送瘟神,静态动化,物态人化,悲人民之所悲,乐人民之所乐,尽显奇思壮采。
1956年12月,毛泽东曾对人说:“韩愈很会写文章,他写的文章有两篇是好的,有一篇是《送穷文》。我们也要写《送穷文》,中国几十年才能把穷鬼送走。”
两年之后,毛泽东就写下了这两首诗歌,真可谓珠联璧合,异曲同工。
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不仅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他的诗词中,有一首题为《八连颂》的杂言诗,写得极具特色,诗趣盎然,民歌风味十分浓郁。
杂言诗
八连颂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旧中国的上海,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大染缸”。帝国主义分子曾经断言:中国共产党将在这个“大染缸”中变黑、烂掉。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进驻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南京路。经过十几年的考验,这个长居闹市的连队一尘不染,克己奉公,热爱人民,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这年“八一”建军节之际,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八连颂》,热情讴歌好八连的英雄事迹,颂扬他们“拒腐蚀,永不沾”的高贵品格。从此,一个学习好八连的热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诗一开篇,就高调唱颂:南京路上的好八连的英名传遍天下。然后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赞扬解放军八连的干部和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毛泽东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滋长,要警惕别人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因而,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出了向好八连学习的要求:“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学习和自立的目的,就是要抵御外界的各种压力和侵蚀。
诗人连用了八句以铺排的手法,号召全国军民要做到“八不怕”。做到了八不怕,我们就能战胜一切敌对势力,像参天傲霜的松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毛泽东进一步要求广大军民要“纪律好,军事好,政治好,思想好”。这样,才能分清是非,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增强团结。这是全诗的重点。
最后,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作为全诗的结束,警策、有力,落地有声,蕴含着深邃的革命哲理,鼓舞着几代中国军民。
《八连颂》是一曲中国共产党思想和作风建设的赞歌,是一曲人民军队革命精神和光辉形象的赞歌!
红日从韶山升起,诗魂似鲲鹏展翅。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虽然已经离开他深深眷恋的这片热土,但他的思想,他的诗词,已经融进华夏大地,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岁月迁延,不会磨灭毛泽东的诗篇,时光流逝,无法掩没诗人的光辉!
在毛泽东为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宝库中,有一部辉煌的著作叫“毛泽东诗词”!
数十年来,毛泽东诗词一版再版,截止20世纪末,已被翻译成各种民族语言文字在全世界传播。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一座埋藏深厚的大金矿”,“不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影响之大,无与伦比”,“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著名诗人贺敬之说:“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结晶”;“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史诗”。
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7年的逄先知说:“毛泽东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时代精神。他为当代诗词创作和革新提供了范例。”
毛泽东诗词,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乃至世界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