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激光:神奇的光束
5998800000051

第51章 SDI与激光战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全国电视节目黄金时刻,向全国发表了永载史册的“美国国家安全”的电视讲话。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研制出用于国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使敌方的核武器“无用和过时”,以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土安全。这就是美国政府的“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DefenseInitative),简称SDI。由于SDI所描绘的战场大都在太空和大气层中,将使用各种性能先进的武器系统、智能系统和运载工具,与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景像极为相似,所以又被称之为“星球大战”计划。里根的电视演说一发表,顿时引起了全球的震惊,一时间成为世界舆论的中心,特别是在美国国内,触发了一场几乎所有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都被卷入了的激烈辩论,结果是赞成者占了上风。1983年4月18日,里根签署了第6号国家安全指令,要求国防部在当年10月底以前,完成SDI的功效评估和确定一项长期的研究发展计划,以便最后消除核威胁。以第6号国家安全指令为标志,SDI计划正式开始实施。1984年1月6日,里根签署了第116号秘密指令,要求国防部立即开始执行研究激光和粒子束反导弹计划,并立即组建“战略防御局”(SDIO)。1987年,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局曾对SDI发展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原苏联解体后,由于美国国内政治、外交和经费方面的原因,SDI计划的实施有所放松。海湾战争,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核攻击的能力,加之SDI计划的产品——“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导弹的辉煌战绩,再次激发了五角大楼建立“星球大战”导弹防御体系,以保护美国及其盟国不受有限导弹袭击的广泛热情。1992年2月,美国国防部宣布重新调整战略防御计划——称为“全球防御有限打击计划”,即把防御对象从原苏联全面核攻击转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限核攻击。但这种调整从技术角度上来讲,非但没有减少原来SDI计划的难度,反而在侦察、监视、跟踪和防御打击等方面对SDI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其量只是在部署形式上有所改变,密度上有所降低而已。

无论SDI计划如何修改,但对弹道导弹的拦截原理都是一样的,即经反复论证后敲定的“三区四层防御部署”。其第一、二层为远程作战区,第三层为中程防御区,第四层为近程低空拦截区。

第一层为“助推段拦截层”,即对弹道导弹发射后初始助推阶段的拦截。主要采用的手段是:敌方导弹在发射后3~5分钟的爬升阶段,将放出大量的红外线。这时,通过早期预警卫星上红外传感器探测出来袭导弹的轨迹,立即向反导弹卫星发出指令。这种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432颗装备有X射线激光武器的卫星,立即对来袭导弹进行识别。当证实确系敌方导弹后,即以小型核爆炸为能源的激光器,迅速发射X射线激光击毁敌弹。据称,第一层防御极为重要:一是敌导弹尚未释放出多弹头,此时摧毁一枚,就相当于在后几个阶段摧毁数个弹头和数以百计的诱饵。二是敌导弹的助推火箭正在燃烧,高温火焰易被预警卫星或远程红外跟踪装置识别,易于命中。按计划每颗激光反导卫星可摧毁100枚以上正在上升的导弹,击毁率可达99%。

第二层称“末助推段拦截层”。当避开第一层防御网的导弹,在最末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时,开始释放多弹头和诱饵。弹头和诱饵靠其惯性沿弹道曲线飞行穿出大气层而飞向目标,在这约为500秒的飞行中,用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或动能武器来摧毁这些漏网的弹头。按计划这一层防御网的命中率也可达90%。

第三层称“中段拦截层”。即前两层漏网的导弹弹头和突防装置,再入大气层前的这一段飞行时周,约10~15分钟。这时,弹头数量多,且有真有假,难以拦截。可使用电磁轨道炮,或由地面发射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导弹武器,采用碰撞杀伤等手段拦截这些漏网弹头。按要求,其命中率也在90%以上。

第四层即“末段拦截层”,是对重返大气层后的弹头加以拦截。此时可供拦截击中目标的时间只有最后几分钟。可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所有漏网导弹,如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爱国者”导弹即属此类。其命中率也在90%以上。

从以上方案可以看出,在整个拦截过程中,尤其是大气层外的三层拦截网,尽管后来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束能武器,和诸如“智石”系统的动能武器等,但最终都离不开激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