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治疗胃肠病
5995900000039

第39章 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叫祛寒药。

本类药物大都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归经不同而分为入脾胃经,以温暖中焦,健远脾阳,散寒止痛;入心肾经,以温肾回阳,救逆;入肝经以温肝散寒、温经止痛、温补脾胃、补胃阳。

常用的温理药有:附子、肉桂、炮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荜澄茄。

1.附子

常用名:熟附子、黑附子、制附子。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心、肾、脾。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大汗亡阳,四肢冷,风寒湿痹,脘腹冷痛,肾虚水肿。

用量:3~6G,不宜量大。

用法:宜久煎以减轻毒性。

注意:有毒不宜生用,阴虚内热及孕妇忌用。反瓜篓、白蔹、白芨、贝母,犀角。

2.肉桂

常用名:官桂,桂心。

性味:辛、甘、热。

归经:肝、肾、脾。

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除冷积,通血脉。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肢冷,腹痛泄泻,脘腹冷痛,血寒经闭。

用量:3~6G。

用法:不宜久煎。

注意:阳盛阴虚者及孕妇忌用,畏五灵脂。

3.炮姜

性味:辛、热。

归经:脾、胃、肝。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温经止痛,吐血,便血,崩漏。

用量:3~6G。

注意:阴虚有热者及孕妇忌用。

4.高良姜

常用名:良姜。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虚寒吐泻,消化不良。

用量:3~6G。

注意:本品辛热燥散,易伤阴助火,对肝胃火郁的胃痛,呕吐忌用。

5.吴茱萸

常用名:吴萸。

性味: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肝、脾、胃。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助阳止泻。

主治:胃寒腹痛,呕吐吞酸,脾肾虚寒,寒疝腹痛。

用量:1.5~5G。

注意:阴虚有热者不宜服,孕妇忌服。

6.川椒

常用名:花椒、川花椒。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肺、肾。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杀虫。

主治: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

用量:3~6G。

注意:本品辛热有毒,阴虚火旺者忌用。

7.丁香

常用名:公丁香。

性味:辛、热。

归经:肺、胃、脾、肾。

功效:温胃降逆。

主治:胃寒呕吐呃逆,胸腹冷痛。

用量:1~3G。

注意:本品性温而燥,只适用于虚寒,热证忌用,畏郁金,忌同用。

8.毕澄茄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肾、膀胱。

功效:温中降气,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寒痛,呕吐呃逆,寒疝疼痛,小便不利。

用量:1~3G。

注意:阴虚有火及热证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