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治疗胃肠病
5995900000016

第16章 呃逆

呃逆的发生,是气机上逆动膈而引起,与胃、肺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病 因

1.胃失和降:胃以通降为顺,若胃为生冷饮食所伤,或寒气所客,胃气受代伐,气机壅滞,甚则上逆。或过食辛热煎炸之品,或过服温补之剂,燥热内生,阳明腑实,气不顺行,并循于手太阴之脉上膈,而致膈间不利,相并上冲作呃。《伤寒六书》说:“伤寒或汗下达过或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虚逆声浊恶而长,名哕。”《景岳全书》亦说:“皆因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肝失调达:恼怒抑郁则伤肝,肝气怫郁,横逆犯胃,则挟持胃气上逆,同时,肝升肺降,共同维持正常气机升降,若肝气勃动,亦可使肺肃降之性失司,肝肺之气但升不降,再与胃气一起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指出了呃逆与肝脏的一定关系。

3.正气亏虚:重病、久病之后,或因病而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的和降之性失常,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逆。若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亦可发生呃逆。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病深者,其声哕。”《证治汇补·呃逆》更进一步指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逆后,皆病深之候也。”

总之,呃逆的发生,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即由各种原因引起胃气上逆的同时,致使膈间气机逆乱,从而导致呃逆。胃气上逆的原因,多与寒气或燥热客于胃中,或寒热不调,蕴积于胃,或气郁痰阻于胃,以及正气亏虚等有关。膈间气机逆乱与肺胃关系密切,尤其肺气失于疏通影响更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①手太阴肺经之脉,起循胃口,上膈属肺;②肺主肃降,胃主和降,肺胃之气同于降;③膈居肺胃之间;④取或闭气以及惊吓均可使呃逆缓解。这些都说明肺胃两脏功能失调,可以使膈间气机逆乱而上冲,发出断续的“呃呃”之声。反之只有使肺胃之气向下得以平缓,呃逆方能停止。

二、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呃声频密相连,声高而扬,脉数或沉迟有力;虚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脉沉弱无力。

2.辨寒热:寒证呃声深沉徐缓,得热则减,遇寒则发或加重,苔白润;热证呃逆响亮急促,得寒则减,烦急时加重,苔黄、脉数。

3.辨寒重:身体壮实而偶发,声音响亮有力,连续不断,多属轻证;久病、体弱呃逆不时一作,声音低怯,六脉沉细无力,多属重症。

三、分型论治

(一)实 证

1.寒邪伤中: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一般有明显的受寒史。

兼症:饮食减少而不馨,喜得热食,口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证候分析:多由于吸进冷气或过食生冷之物所致,寒邪客于肺胃,气机失于宣降,膈间气机逆乱而上冲喉间,故呃逆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寒气伤胃,而受纳、腐熟之功失司,故饮食减而不馨。喜进热食者,系由热食以寒,而使症情稍缓解之故。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止呃。

方药:丁香 5G,柿蒂 6G,紫苏 10G,桂枝 6G,高良姜6G,炒陈皮6G,茯苓9G,生姜2片。

2.胃火上逆:

主症:呃声洪声、有力、急促而连续。

兼证:胃脘灼热,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证候分析:每多因过食辛辣油煎厚味,以及嗜烟好酒,或心肺之热移于胃肠,使胃肠实热蕴积,进而胃火上冲动膈,故呃逆连续而急促,声音洪亮而有力。热蕴于中,故胃脘灼热,口臭烦渴而喜冷饮,肠间热盛,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亦为胃肠积热之象。

治法:清胃泄热止呃。

方药:生大黄 2G,生甘草 5G,柿蒂 6G,刀豆子6G,神曲10G,麦芽10G,连翘10G,炒莱菔子6G。

3.气逆痰阻:

主症:呃逆连声,呃出为快,由抑郁恼怒而诱发,情绪好转则症缓。

兼症:胃脘连及胸胁胀闷,时有恶心,不思饮食,头目昏眩。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而滑。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气怫郁,故而逆乘肺胃,肺胃气逆上冲,引动膈间之气,故发生呃逆,呃逆则郁闷之气暂得疏泄,故呃出为快。情志之疾故与情绪密切,郁怒则发、愉快则缓,胁为肝经之所布,胸为肺之所属,胃脘为胃之所处,肝肺胃同病,则胸胁及胃脘郁闷不畅。痰浊中阻,气失通降,故见恶心,不欲饮食。若痰浊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头目眩晕。舌苔薄白、脉弦而滑亦为肝旺气盛,兼有痰浊之象。

治法:降气化痰,和胃止呃。

方药:代赭石(包)15G,生姜3片,紫苏9G,郁金10G,陈皮6G,香附10G,茯苓9G。

(二)虚 证

1.脾胃阳虚:

主症:呃逆偶作,声低气怯,气不得续。

兼症:面色苍白,食少神疲,手足久温,大便稀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分析:久病体虚,脾胃不健,纳化无权,中气升降失常而不得顺接,虚气上逆则呃逆偶作,声低气怯,气不得续。脾胃已伤,化源不足故食少神疲、面色苍白。中阳虚衰,阳气不得四布,故手足不温;阳气不得温化,清气下陷,则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弱,亦为脾胃阳虚之象。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党参10G,肉桂6G,白术10G,干姜6G,炙甘草6G,吴萸3G,丁香6G,厚朴6G。

2.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急促而不连续。

兼症:口干舌燥而不多饮,嘈杂,欲食则不能纳,纳则胃脘痞满,烦燥不安。

舌脉:舌质红而干,有裂纹,脉象细数。

分析:因于热病传中,或暴呕,或过食辛辣或嗜好烟酒,均可耗伤胃阴,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胃阴不足,和降之性不行,反而上逆动膈,故呃逆急促而不连续。气逆无力,故呃逆时作时止,或呃声低怯,胃阴不足、虚热内扰,则胃中嘈杂,口干舌燥而不欲饮,知饥而不能纳,纳则胃脘痞满,烦燥不安。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亦属津亏液耗之象。

治法:生津养胃平呃。

方药:沙参10G,麦冬10G,玉竹6G,生地9G,杷叶9G,柿蒂6G,石斛6G,竹茹6G,芦根9G。

总之,呃逆之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发作,在和胃降逆平呃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实证中,属于胃中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者,治宜清泄胃热;属于气机郁滞者,治宜顺气解郁。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的治宜温补脾胃;属于胃阴不足的,治宜生津养胃。至于在急、慢性疾病严重阶段出现呃逆,多为病情危重,“胃气将绝”的征兆,预后较差,应当益气、回阳、敛阴、固脱佐以镇逆之品,积极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