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居民小区内,有三位捡垃圾的婆婆,心态平和,受人尊敬。
张婆婆,今年将近80岁,脸面慈祥,个子矮小,身体尚好。除雨雪天外,基本上每天上午八九点、下午三四点钟,在小区里,用自制的竹夹子把每只垃圾桶翻一遍,捡走可卖的东西。虽是捡垃圾,但她总是把银发朝后梳得整整齐齐,衣服穿得干干净净,还系着洗得发白的大兜肚,给人有尊严之感。张婆婆原是丝厂职工,当年为了下放的女儿上调进厂,她提前退休,所以退休工资刚1000出头。女儿是第一批下岗职工,当时买断工龄的补贴只有几千元,早已用光。女儿身体很差,外出打工吃不消,又离了婚,故与张婆婆相依为命。母女俩收入都低,但正好划在“低保线”外,所以生活困难。张婆婆靠捡垃圾挣点小钱,贴补家用,但大家从未听到过她对政府和社会的怨言,遇到熟悉的居民,她总是笑眯眯地打声招呼。居委会曾想叫人与她结个帮困对子,但张婆婆不同意,说目前生活虽然苦点,但还是过得下去的,用了别人的钱,心里反而会有负担。
赵婆婆今年60多岁,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好,身体还有些浮肿。她说自己下岗早、补贴少,子女工作也不好,收入少,生活困难。自己上点年纪了,没有技术,打工无人要,幸亏小区物业公司同情她,给了她打扫小区环境这份工作,增加点收入。她每次扫到垃圾桶旁边就停下来,把桶内可卖的废物捡起来放在塑料袋里。赵婆婆身体不好,扫一会儿地就要稍微歇一下,但她脸上常露笑容,给人的感觉很和蔼。小区里的人也没有听到过她有什么牢骚、埋怨之类的话,她每天认认真真把小区扫干净,尽好职责。
第三位婆婆姓梅,今年86岁,背部明显佝偻,但身体健康,头上除了数得清的白发外,其余都是黑发,脸上皱纹也不多,看上去70出头的样子。她说自己来自某镇,住在小区七八年了。儿子经商,家里有钱,子女都孝顺。说自己劳动惯了,不喜欢坐在家里享清福,经常出来捡垃圾,可以消磨时间,活动活动筋骨,晒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说自己平时不生病,连感冒也没有过。又说儿子不让她来捡垃圾,说丢他的脸,她说捡垃圾不偷不抢,不难为情,劳动光荣。
小区靠近市中心,外面有网吧、茶室,不远处有宾馆、商场、咖啡厅、洗脚店等。网吧里常有年轻人在玩游戏,有些是这里的常客,甚至从早玩到晚。这些人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较多,也有高中和专科毕业生。这些人工作挑剔,往往高不配,低不就,更怕吃苦受累,也不愿去学一门技术来养活自己,而是心安理得地“啃老”。他们平时经常游荡在外,沉迷于网吧,寻找刺激,游戏人生。有时长辈找到网吧也不肯回去,甚至出过命案。一个初中肄业生,父母离异,他随父,其父不务正业,为此小青年与祖母相依为命,但他昼夜沉迷网吧,祖母多次寻来规劝无效。一次他埋怨祖母多事烦心,在网吧用力推她出去,因用力过重,祖母突然倒下,后脑着地,当场死亡。
“啃老”啃死亲人,这种事近年来已发生过多次,“啃老”问题已引起有关人士高度重视。
2012年3月12日(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关于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的提案》指出:
调查显示,中国有65%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啃老族”的与日俱增并迅速扩大,表明它已从“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
小区边上的多家茶室,白天生意较好。在这里悠闲喝茶的退休男人居多,年龄大多在70岁左右,机关、事业和企业里都有,基本生活有保障,甚至生活宽裕。他们各自以熟人、老友为伍,围坐在小桌边上喝茶,互相交流信息。他们一起谈论国内外时事新闻,他们埋怨社会风气越来越差,人心变坏;埋怨物价上涨、老板黑心、食品不安全……还埋怨国家的退休政策不公平。机关早年退休的人说他们这一代人吃亏了,工作时比现在辛苦得多,办公条件差。而近几年退休的人,在位时办公条件好,生活福利好,工资高,退休后工资比他们要多一半左右。同样是机关退休人员,同样要吃饭穿衣,但收入差别这样大,国家的退休政策完全不合理。企业退休人员听后就说,真正吃亏的是他们这些老骨头,与机关里年龄相仿的退休人相比,他们的退休工资少了一大半……
小区内外,展示出两道不同的人生风景,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心态,叠加诠释了社会、人生的多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