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湖州,柳舞春风,鸟语花香,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童装城织里镇上,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电脑制衣车间门口,小面包车里下来一位年轻阳光、淳朴壮实的男青年。他身高1.72米,短散头发长圆脸,上穿偏旧深茄色衬衫,下摆扎在淡蓝旧牛仔裤里。他就是公司的“全面技术能手”李杰伟,现在是电脑制衣车间的领班,今年35岁,初中毕业,来自安徽亳州市辛利县孙集镇许沟口村。
李杰伟在公司迎来了第17个春天。在这17年中,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遇到过不小的困难,但在厂领导的关心、帮助和培养下,他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一次又一次用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荣誉,受人尊敬。
艰难起步
李杰伟的家乡,目前还是国家十大贫困县之一。他是家里的长子,下有两个弟弟。1995年,李杰伟18岁,为了自找出路和承担起长子的责任,他手提尼龙袋远离家乡。经人介绍,来到织里镇沈家漾的“湖州珍贝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做横机挡车工。
那时的横机挡车工,靠双手摇动操作。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制,为了多挣钱、快挣钱,李杰伟一进厂,凭着身强力壮年纪轻,误认为操作很简单,每天使劲摇,摇得腰酸腿胀手臂累,但不觉得很苦。对面操作的是身材偏小的女孩(是他的师傅),在她面前,李杰伟觉得自己就像一座铁塔,每天产量比小女孩多一半,心里喜滋滋的。但一个月下来,他的工资却比小女孩正好少一半,原因是他摇的衣次品多,远不及小女孩质量好,自卑感顿时涌上心头。而后几个月都是如此,这让李杰伟感到非常懊恼和失望。
工作不顺心,生活上困难也不小。李杰伟是学徒工,老出次品,所以每月工资20元左右,钱老是不够用。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交流,自己脾气有点倔,遇事不愿求人等,所以生活十分艰难。如晚上加夜班,肚子真饿啊,但他无钱备好夜餐,只好忍!忍!再忍!
冬天到了,生活更加困难。出门时没有带冬衣,现在无钱买衣保暖,常感身寒,早晨起来更难熬,有时冷得发抖,但只好忍!忍!再忍!盖的也成问题,来时只带一条棉被,而今无钱去买一个棉花胎铺床,也不能向爸妈要,家里穷,买不起。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冷得无法入睡,深夜班回来,更是寒冷,只好缩成一团,忍!忍!再忍!
饥寒交迫,举目无亲,无朋友交流,这让李杰伟感到非常孤单和郁闷。工作上无长进,又让他常感到心情烦躁,为此,人一天天变瘦,从进厂时的130多斤降到116斤,但他还是没有向父母说苦,咬着牙硬挺着。
不久,副厂长沈新平(女)得知后,马上叫厂里的会计凌喜栋为他买来热水瓶,好让他喝口热水;同时买来新棉花胎给他垫床,好让他晚上不再受冻,睡个安稳觉。这不仅温暖了李杰伟的身,更是温暖了他的心啊!他平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雪中送炭”!
副厂长沈新平还从思想上教育他:“要学笨鸟先飞,工作要先做好,再做快。”又在工作上启发他:“操作时用力不要过猛、过快,要学会控制技巧,多向别人学习。”
在厂领导等人的关心帮助下,再经过自己的慢慢摸索,李杰伟的次品数量开始减少了,心情有了好转。
尝到甜头
转眼到了春节,回家过大年。一进门,母亲看到儿子明显消瘦了,十分心痛,说过年后不再让他出来打工。
1996年新春刚过,李杰伟还是决定回公司上班:一是认为做人要吃得起苦,男人更要自强,碰到困难不能退缩,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日子会好起来的;二是觉得沈厂长心善,关心他、帮助他,让他心里感到温暖,所以愿意回公司上班。
吃一堑长一智,李杰伟上班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凭力气蛮干了。实践教会他“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每次上班不急于开机织衣,而是对机器先检查一遍,毛刷和零件松了,先紧一紧;推推“机笼”,感到不对劲,马上调整好,总之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及时处理好后再操作。经过反复试验,他掌握了操作技巧,发现“机笼”推得过猛过快,就会出次品;用力过小过慢,就推不动“机笼”,无法织衣,用力必须要均匀,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杰伟的操作技巧越来越好,几个月后,他的次品大为减少,工资终于超过小女孩,每月工资1000多元,小女孩在800至900元之间。李杰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男人的自尊心也重新回来了。
初尝甜头,李杰伟真高兴啊,极大地鼓舞了他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如他操作的机器出了故障,机修工在修理时,他就在旁边仔细观察,下次出现同样问题时,他就按机修工的方法自己修理。有时出了其他小故障,他先仔细琢磨,然后自己尝试修理。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他对机器的性能越来越熟悉,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也不断上升。
付出总会有回报,1998和1999这两年,他每月的产量稳居全厂第一,工资收入全厂最高,年收入分别为1.7万元、1.8万元,而厂里的平均工资为1万元、1.5万元。他还获得了精神奖励,1999至2000年,连续被公司评为“先进劳模”。
技术能手
现实让李杰伟切身体会到了懂技术的好处,他曾说过:“人要自强,就先要学好技术。技术好了,产品的质量、数量都能上得去,收入也就好。收入好了,生活和心情也都会变好。懂了技术,自己使用机器时还感到顺手,出了故障,自己修理,不会耽误时间。”从此,他越来爱越钻研技术了。
厂领导根据李杰伟爱钻研技术的特点,就进一步鼓励和栽培他。有一天,厂领导找他谈话:“你这样喜欢钻研技术,可以去当机修工,工作比现在轻松点,但工资要比现在高,你愿不愿意?”这对李杰伟来说,真是天赐良机,他当场答应,脸露喜色。2000年,李杰伟当上了机修工,年收入上升到2万元,而职工平均工资为1.5万元,这让李杰伟再一次体会到学习技术的好处。采访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工资高不高,关键是要看自己有没有好的技术。”
从此,李杰伟更爱学习和钻研技术。一是向他人学习。其他机修工修理时,他用心看、仔细琢磨。二是边干边学。碰到难题就去翻书,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三是在修理中不断思考、研究问题,提高修理技术。日积月累,李杰伟全面掌握了修理技术。2007年,他被公司评为“技术尖兵”;2008年,经考核,湖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向他颁发了“钳工高级工”的职称证书。
李杰伟品行端正,上进性强,业务技术过硬,为此,2010年公司让他在电脑制衣车间做领班。公司没有看错人,李杰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因工作好,当领班至今,年收入5万元。生活也有较大改善,他用9万元(现时价为23万元)买下公司一间七八十平方的职工宿舍,全家4口人有了自己的住房。2010年,花4万元,买了一辆二手小面包车。过大年了,自己开车,带着妻子、儿女回老家。
李杰伟从拎一个尼龙袋进厂打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今有作为有地位,受人尊敬,这让他感到工作越干越有劲。
与时俱进
李杰伟自尊自强,当领班至今,努力学习管理技术,带好车间全体员工。他平时注意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上岗不久,就很快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领班方法。采访中,他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启发、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他说,车间来了新员工,他就特别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有他当年类似的情况,就主动与人交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进行启发、引导,化解烦躁情绪,温暖人心。同时,进行操作技术指导,帮助员工早日掌握操作技巧,摆脱困境,增强信心。
二是加强班组成员之间的团结。他经过多次观察和比较,发现不团结的班组,员工往往带着情绪操作,所以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每位员工的产量和质量。为此,他对症下药,要求每班员工下班前,必须清理好自己的场地、机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让下一班员工一上岗,就感到舒服,马上可以开机操作。他接着说,实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管理方法后,员工之间关系变好了,每个员工的生产数量上去了,质量也得到提高,车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工作局面。
三是探索技术并做好推广和指导工作。全自动化后,每个员工管理6台织机,但员工间成衣数量有较大差距。为此,李杰伟先调查,然后自己上台摸索。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给每台机器合理分配单个纺织任务,就能提高成衣数量。他掌握了最佳的分配比例后就在车间宣传、推广和运用,从而提高了整个车间的成衣数量,员工增加了收入,上下欢喜。他自己被公司称为“全面技术能手”。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李杰伟算是活出了人样。但在采访中他多次说仍然感到压力很重。一是来自家庭。他说女儿今年13岁,儿子9岁,再过几年,儿女都长大了,房子就不够住,想买再好一点、大一点的房子;自己想买一辆好一点的车,这都需要一大笔钱,但挣钱不容易。
二是来自工作。他说,今年公司马上要全部换上进口的全自动化机器,不懂点“ABC”就无法操作,饭碗头就保不住,更不要说去当领班了。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压力怎么能不大?
他又说,我们公司是品牌企业,一直销路很好,但国内同行竞争相当激烈,国外市场也不轻松,稍不注意,市场就可能被别人占领,要抢回来就难了。公司不好,职工的收入肯定也不好,公司的危机就是全体员工的危机。
李杰伟年龄不大,初中学历,脑子却如此清醒,看问题又具有战略眼光,真是不简单!
李杰伟在工作上一次次登上新台阶,改变人生命运,所以他越来越懂得学习、掌握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他说,只有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技术,生产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我们公司才有发展前途。公司的好前途是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我2010年春天开始在读成人电大。
电脑制衣车间隔壁,有一间4人小办公室,其中一张小桌子是李杰伟的,上面放着5本电大学习资料:《货币银行学》、《财务会计学》、《财政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
李杰伟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用更高的要求在挑战自我,向新的知识海洋、技术领域进军了!
注:2012年4月18日,湖州市文联根据市委的要求和精神,开展文化艺术走乡村、进社区、转作风的活动,与织里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展“湖州作家织里采风”活动。当天,市里的18名作家同行,并按照活动要求,对该镇各线上的18名先进人物进行对应采访,回湖后要完成1篇报告文学。二季度,湖州的《南太湖》杂志出了一期报告文学专刊,以实际行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弘扬正气,歌颂先进。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故写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