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5992500000024

第24章 纪律比惩罚更有效

个体案例

童童在家是个非常听话的乖宝宝,很少让大人费心,可只要妈咪爹地一带她外出,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状况百出,免不了受批评,甚至小屁股上也会挨上那么几下。

就拿上周周末来说,爹地开着车,带着妈咪和童童一起去看新房子。刚一上车,童童还知道乖乖的坐在妈咪怀里,指着窗外的景物问东问西。可后来遇到了堵车,童童就变的焦躁起来,一会爬到后排去玩,一会狂按喇叭,妈咪怎么说,爹地怎么哄,童童就是不能安分,直到车再次启动,一个急撒车,童童从后排摔到了前排,碰破了鼻子。

妈咪和爹地又吓又气,边给她擦鼻血,边训斥她:“叫你不听话!看,把鼻子弄破了吧?知道疼了,你下次就不再调皮了!”

没想到,童童对此根本不理会。

到了新房子里,妈咪一不留神,童童又把自己反锁到了卫生间里,好不容易爹地弄开了门,才发现,童童居然在新房子的墙上留下了粉笔画!

爹地看着雪白墙壁上的“涂鸦艺术”,气不打一处来,愤愤的说:“你再这么不听话,再也不带你出来了!”

童童无数次上演着高高兴兴出门,气急败坏回家的老套路,妈咪和爹地却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案例分析

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痛苦经历,再聪明再可爱的孩子,总是在某一个点上重复犯错误,父母软硬兼施,三十六计用尽了,孩子这边两耳不闻父母言,一心只把错误犯——挑食的,不按时睡觉的,不尊敬长辈的,不遵守学校纪律的……这边才挨了打,父母都还心有余悸呢,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为什么?

孩子只有在知错的情况下,才会改,或者慢慢改。但是父母的很多不得当的方式,用打用骂用威逼利诱用恐吓哄骗,孩子只会暂时收手,而并不知道错误所在,再次的就范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错了!

童童这样一个往日里无比乖巧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外出就让父母头疼呢?

家里的环境对于童童来说是熟悉的,几点吃饭,几点睡觉,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家里有谁,该如何相处,这些她都通过反复的实践,有了自己的经验,所以她是听话的;而外出的环境跟家里大不一样,而且随时都在变化,童童作为一个孩子,既好奇又不适应。

堵车也好,新房子也罢,爹地和妈咪事先并没有告诉童童在遇到意外情况的时候,该如何做,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所以童童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的天真与无拘无束。

事先父母不跟孩子有交代,一旦出了问题,父母就用实现不了的诅咒“再也不……”对孩子来说,等于无效。因为孩子打心眼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该这样做,在孩子看来,父母朝他咆哮或是挥舞拳头,只不过是时下父母心情不佳而已。

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自由自在的,孩子更是如此。但是作为父母的不从小给孩子以基本的“纪律”约束而任其发展,后果是令人堪忧的。没有事先的约束,只等事后的惩罚,孩子也是不服气的,就算当面屈服于父母的“淫威”,转脸孩子固态萌生,教育就是失败的。

问题儿童的父母应该停止抱怨孩子的知错不改,而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给孩子纪律可遵循。

亲子指导

遵纪守法的宝贝这样教:

(1)声情并茂的告诉宝贝什么是纪律

用肯定的语气、严肃的表情、明确的手势、有趣的故事告诉宝贝不能做的事情。宝贝有时候并不理解父母的话,那么做给他看也可以,比如不能动的东西,不可以有的危险动作,但切忌父母不要用夸张的表情或是带有激烈情绪的语气,那样会让宝贝反感,也会为了再次看到父母“搞笑”表情而一再犯错。

(2)始终如一的要求宝贝遵守纪律

孩子少有在一次提醒下就会记住之前的纪律。所以父母要耐心的重复给孩子,如果前几次的“教导”效果不佳,就应该及时调整表达方式,但是原则应该始终如一。否则今天父母心情好,孩子就可以看电视到深夜,明天父母情绪坏就把孩子从电视机前赶走,孩子会茫然,孩子会学的看父母脸色,而不是遵守纪律。

(3)言传身教的做宝贝的榜样

百分之百的宝贝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从父母身上学习,所以父母在给宝贝定下纪律的同时,一定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出轨”。让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父母就要保持良好的修养;让孩子按时起居,父母就该早睡早起;让孩子尊重他人,父母首先要平等对待孩子……

(4)和宝贝一起制定纪律

宝贝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比如从上幼稚园或是小学起,父母就可以和他一起商量他所必须遵守的纪律了。这种宝贝自己参与了的纪律,会让宝贝施行起来更具有主动性。父母应该注意的是,不能高估孩子的自制力,制定与之年龄不相符的纪律,那样会让孩子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