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5992500000020

第20章 你有目标,孩子就有目标

个体案例

“嘭!”阿伟一脚踹开了家门,之前迎面飘来的酱油味,让他之前的忐忑不安变成了理直气壮。果然妈咪看都没有看他,只在厨房里冲他吼:“饿死鬼,这么早就回来讨饭吃啊?”阿伟像没听见一样,提着书包径直走到了书房,“嘭!”的一声,关上了门。

“嘭!”爹地回家了,进门前就紧锁的眉头又皱了皱,屁股还没落在沙发上,就开始烟雾缭绕的抱怨起工作来……

这样的餐前开胃序曲上演了无数次,以至于阿伟一家三口都习以为常了。妈咪说自己的对家不会打牌才害自己输掉了菜钱,爹地说老板又因为他迟到扣掉了这个月的奖金。阿伟不说话,害怕引起他们的注意,没想到,爹地还是掐灭了烟头,推开了酱油饭,挑衅一般看着阿伟:“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吧?给我瞧瞧,看太阳什么时候从西边出来?”

“还需要看吗?瞧他那副焉茄子的表情,就知道了。反正这孩子随你,就是没出息的命!”妈咪鄙夷的说。

“死八婆,你个扫帚星,除了打牌你还会做什么?”爹地不甘示弱。

……

“嘭!”阿伟在爹地和妈咪的吵架声中脱身了,关起门来,写今天布置的作文——《我的人生理想》。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赌王,赢很多很多钱,就不用再吃酱油饭,也不用听爹地和妈咪因为没钱而吵架……”阿伟的用力的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

案例分析

当父母为孩子规划好人生目标的时候,当父母送孩子进贵族学校的时候,当父母给孩子买来钢琴的时候,当父母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做父母的到底为孩子创造好教育环境了吗?

家,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就是父母。

这所学校里的氛围,这所学校里老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并不是从学校或是学前班开始的,而是从父母那里潜移默化受到“教育”的。父母怎么说话,父母怎么待人接物,父母怎么样生活,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与否,都会被孩子刻录下来,成为孩子日后的范本。

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生活的目标,孩子会听不懂,孩子也不可能懂,因为孩子眼里的父母每天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打牌喝酒,孩子未来的目标也是自然而然的定格在了自己的所见所闻里。

父母在一边灯红酒绿不思进取,孩子怎么可能埋头苦读奋发图强?哪怕父母说的很好,管的很严,可是父母的行为最具有“说明”意义,大道理太深奥,孩子听不懂;未来太遥远,孩子看不到。

为什么很多文化程度不高,成天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既享受不到良好的物质生活,也从父母那里听不到“谆谆教诲”,而这些孩子的学习却分外努力,不用父母操心呢?因为他们的父母在辛苦的劳作,孩子看到的就是勤劳,并因此而规划好将来的努力和奋斗之路。

父母,就是孩子的生活目标,如果想让孩子从小有远大的理想,父母就要做给孩子看,而不是说给孩子听。

亲子指导

努力工作,积极生活

父母早出晚归的工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养家糊口,而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勤劳的榜样,这比告诉孩子:“你要努力啊,你要用功啊。”都管用。当孩子看到父母操劳的身影,孩子怎么忍心再让父母为自己的学业而担忧呢?

父母积极乐观,对于孩子来说,不仅能拥有一个轻松的成长空间,还可以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热爱生活。可以说,热爱生活的人是不缺希望的,那么父母根本不用为这样的孩子发愁,他会自己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的。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父母要想让孩子有正确的目标,首先就要拷问自己的“灵魂”。如果父母自己就是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小人”,孩子在这种影响下是不可能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贪图小便宜,变的鼠目寸光,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会因为父母教他的一切朝钱看,变成金钱的奴隶,蝇营狗苟,甚至锒铛入狱。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不要强迫孩子

父母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当年的理想和愿望,于是给予孩子厚望。殊不知,时代在变,当年父母的理想并不能让孩子感到热血沸腾,孩子对于这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父愿子偿”,是极其反感的,因为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愿意成为他人的附庸或是复制品。孩子会想尽办法与父母对抗,亲子关系何其的糟糕。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人,是需要尊重的。如果父母有愿望,那么自己去实现,孩子的愿望和目标应该由他自己说了算,哪怕孩子还小,那么就等他成年了再让他自己决定。

正面引导孩子

孩子在幼年时期的理想很多是不切合实际的天马行空,父母对此不应该进行批判。比如孩子在三岁的时候说:“我想做一只蝴蝶。”父母最好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说孩子“幼稚”或是“没出息”。那样只能让孩子感到难过,感到不被理解,甚至停止对于未来的构想。正确的做法是进一步的问孩子:“为什么想做蝴蝶呢?是因为宝宝想跟蝴蝶一样美丽?还是宝宝想跟蝴蝶一样会飞?”

父母还应该对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无心之语有所察觉,比如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的不如意,或是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的艰辛等等,很有可能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造成“恐惧”。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保持其“童真”,而非“人工催熟”。成年以后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到时候父母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建议,孩子对此会感激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