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5992500000013

第13章 鼓励不需要条件

个体案例

奇奇的爹地常自诩教子有方,因为爹地有一套奖励机制来驯服奇奇,让他异常听话。

别的小朋友刚上幼稚园的时候都会哭闹,而奇奇不会,爹地告诉他:“只要你乖乖去幼稚园,爹地就给你买小汽车。”有的小孩子因为睡觉前不刷牙的问题常让父母费尽口舌,奇奇却很主动,爹地告诉他:“如果你刷牙,明天就让你看动画片。”奇奇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的帮父母倒垃圾,因为爹地说了:“如果你帮妈咪做家务,爹地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园。”

奇奇已经上小学了,而之前的奖励机制却让爹地感到失控。

“你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去上学。”“你不让我吃巧克力,我就不写作业。”“你不带我去看电影,我这个周末就不去学钢琴。”

为了一件小事,奇奇都可以不怕麻烦的跟爹地或是妈咪讨价还价一番,直到目的达到了,他才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每天消耗在这种“双边谈判”的时间往往比实际做事的时间都长,爹地和妈咪都感到筋疲力尽、无力应对。

案例分析

道理讲不通,打骂不见效,于是父母开始使用怀柔政策——“只要你……,我们就……”提出奖励政策,来鼓励孩子听话。

这招无疑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

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奖励机制以后,孩子的目光和心思就不在事情本身了,他不会体验到上幼稚园的乐趣,他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他甚至也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为了他好。孩子的所有注意力只在“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没有好处,我就不做——成了孩子的座右铭。奖励变为孩子一切行动的目的了,孩子丧失了行动的主动性。

事情会越来越遭。因为人是有贪婪的本性的,当一点好处和既得利益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孩子在逐年增长的岁数的同时,增长贪欲,增长斗争经验,这个小小的威尼斯商人懂得如何在与父母的拉锯战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父母的权威和教育角色将消失殆尽。

最终奇奇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奖励机制下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听话的乖宝宝,而是一个只会与父母讨价还价的小商人,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爹地所谓的“教子有方”——只图见效,不考虑后果的教育方法所导致的。

亲子指导

是孩子都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奖励,哪怕是物质上的“贿赂”,只要用的合适,并不违反教育的初衷,孩子需要鼓励。

√: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并重。由衷的称赞和表扬,对于家长来说,不花一分一毛,但是对于孩子的精神来说,是物质鼓励所难以比肩的,因为物质的鼓励只是可见的,暂时的,而精神鼓励却可以给孩子长久的温暖和激励。有时候,一句“你真棒!”“你做的太好了!”比几百元的玩具更让孩子感到高兴。当然,在孩子需要的前提下,一些小玩具的鼓励也是无可厚非的。

×:只重视物质鼓励。孩子会在物欲中迷失方向。

√:做好了以后,父母主动给予鼓励。当孩子不自觉的表现出某种值得表扬的品质的时候,就算孩子没有提出,父母也应该及时给予鼓励“真好!”“真不错!”“说说看,你想得到什么礼物呢?”这种主动的鼓励,可以让孩子强化“对”的概念,逐渐的就会把不经意的好行为变成习惯。

×:做事之前先谈奖励条件。孩子会丧失做事情的主动性。

√:鼓励的目的是激发孩子良好的动机。有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怀着好心做了错事,比如好心帮妈咪倒水,却不小心把水给洒出来了。那么父母还是要肯定其积极的方面:“真的很感激你,能帮妈咪分担事情了,如果下次再小心一点就好了。”同时再给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那么鼓励的目的就达到了。对孩子良好动机的培养,可以说是亲子教育中“德育”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父母只在乎结果而忽视孩子的动机,很可能就会抹杀掉孩子的优良品质。

×:只鼓励成果,不鼓励动机。孩子会变的“鼠目寸光”,只追求眼前利益。

√:鼓励方式多种多样。第一次开口说话的宝贝,妈咪可以用一个大大的拥抱来表达鼓励,但是对于好不容易通过努力获得成绩提高的孩子来说,一个拥抱会稍显“寒碜”,不如再加一点赞美话,甚至外出就餐以示庆祝都不足为过。那么,父母就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和取得进步的大小,来调整鼓励的方式,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激励,以建立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勇气。

×:多年不变的鼓励方式。孩子会丧失对鼓励的渴望,变的麻木。

√:鼓励是有底线的。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不错,父母也鼓励了自己,有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得寸进尺”,比如要求看电视到很晚,比如要求吃很多甜食,再比如要求旷课一天……对于不合理的所谓奖励,父母要断然拒绝,要告诉孩子鼓励也是有底线的,以不伤害身心为主,聪明的父母也可以用替代的鼓励来转移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比如一盒36色的蜡笔,就比一次快餐更适合孩子。

×:只要孩子提出,父母就满足其要求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