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海洋
5987700000009

第9章 海洋鱼类

1.绚丽多彩的鱼

在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的呈金黄色,有的呈红色,有的呈淡蓝色等等,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鱼类世界。

生活在水域中上层的鱼类,它们身体的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银白色。在深水处生活的鱼类,大多为黑色、紫色,这是为了避免鲜明的色彩给自己招来麻烦。

生活在澄清水域中的玻璃鱼全身透明,连五脏都可以清楚地看见。生活在岩礁洞的鱼类,它们的体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

为什么鱼儿会有各种各样颜色?这主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一般说来,生活在水域上层的鱼类,腹部是银白色的,背部是呈灰色或者黑色。这一水层的环境恶劣多变,很不安宁,鱼类时常会遇到一些海鸟的袭击和同类间捕食的竞争。它们穿起灰、黑色的“衣裳”,从上往下看,跟水底的颜色相似,这样就可以成为“隐身者”,避免受到意外的袭击;从水下往上看,白色的鱼肚子跟天空的颜色相近,又可以迷惑水下的凶猛鱼类,这种趋近环境颜色的自我保护方法正符合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鱼类的各种乔装打扮,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以躲避灾难,保护自己。鱼从卵孵化成幼鱼,直到长大,一生中随时都在跟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生存下来的鱼类之所以没有被淘汰绝种,一代一代繁衍到今天,与它们的保护色“服装”有很大关系。

2.鱼儿喝不喝水

无论是在烟波浩渺的海洋中还是江河湖泊中,我们总能看到鱼儿的嘴一张一合很有规律。那并不是喝水,而是在呼吸。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鱼呼吸时,水从口中进入,然后从鳃盖后面出来,水在流过鳃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鳃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其实生活在淡水中的鱼,一生从不喝水。这主要是因为渗透压的关系。渗透压是由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形成的。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越多,渗透压也就越高。鱼在血液和组织液中含有很多盐和蛋白质,溶液浓度要比周围的淡水高,渗透压也比淡水高。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的溶液向渗透压高的溶液流动。因而周围的淡水会从四面八方渗入淡水鱼的体内。结果,这些淡水鱼不但不必喝水,还得想方设法地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不然它们会被水活活胀死。

生活在海中的鱼需要经常喝水。因为海水中的含盐量比这些鱼身体中的含盐量高得多,海水中的渗透压也比鱼体内大得多。大海拼命地吮吸着鱼体内的水分,使这些鱼不得不经常喝水。

有些海水鱼也不需要喝水。例如鲨鱼就不喝水。鲨鱼是软骨鱼,它没有腮盖,而是头的后面有5~7个腮裂,腮就在这里面,鲨鱼身上有许多毛细血管,直接从水中吸收氧气,排放二氧化碳。而且它还必须不停地游动,腮裂才能不断接近大量含有新鲜氧气的海水,不断地呼吸,从而延续自己的生命。

其实,多数海水鱼要喝水,而淡水鱼与少量的海水鱼不喝水,它们都是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如果它们不遵行这些需要,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那么它们肯定会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死去。

3.海中恶狼—鲨鱼

早在恐龙出现前3亿年,鲨鱼就已经存在了,至今已超过4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大部分鲨鱼的身体呈纺锤形,在头部的下方是它们的大嘴。嘴里长有异常锋利的牙齿。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以内竟要换掉2万余只牙齿。它的牙齿不仅强劲有力,而且锋利无比。鲨鱼平时向前移动时是以优雅的S形摆动全身,其尾部摆动的弧度最大。因为鲨鱼没有鳔,所以要不停游动以避免直沉海底。

我们习于认为鲨鱼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称它们为“海中的恶狼”。鲨鱼贪婪、凶残,比较可怕的是它们相互抢食时。这种时候鲨鱼常常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鲨仔,也不放过,竟将其吃得一干二净。当一条负伤的鲨鱼挣扎的时候,就是它该倒霉的时候了,它的同族兄弟往往会群起而攻之,直至把受伤的鲨鱼吞食完毕为止。

尽管它们很凶猛,却也有自己的“克星”。鱼类怕鲨鱼,而鲨鱼怕海豚。成群的海豚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围攻鲨鱼,轮番用有力的鼻子,击撞鲨鱼的体侧。由于鲨鱼骨骼是软的,保护内脏的能力差,聪明的海豚抓住要害,拼命地撞击,不让它有喘息之机,直到把鲨鱼的内脏撞坏为止。往往鲨鱼会在这样的围歼战中很快毙命。

凶狠的鲨鱼还惧怕一种叫虎鲸的海洋哺乳动物。虎鲸的牙齿非常锋利,而且总是几十只一群结伴而行。鲨鱼一旦遇上虎鲸,只能迅速逃跑,或者将腹部朝上装死躺下,否则就会被虎鲸撕成碎块而吞食掉。

4.鲨鱼的好伙伴—向导鱼

鲨鱼十分凶猛,是鱼类中的“魔王”。鲨鱼巨大的嘴里长着尖锐的锥形牙齿,多达数百颗。这些牙齿排成五六排,像一把钉满尖刺的钢锉。鲨鱼猎获食物时,数排牙齿一齐使用,把猎物一块块撕烂,咽下肚去。当鲨鱼追逐鱼群时,一口能吞掉几十条小鱼。它还能咬死和吃掉大鱼。

奇怪的是,在这个魔王的身边,始终有着一种向导鱼和它形影不离。这种向导鱼体长不过30多厘米,青色的背,白色的肚,两边有黑色的宽带纵条纹。向导鱼常常在鲨鱼前面或者鳍边游来游去,动作十分敏捷快速,一点也不怕鲨鱼。

鲨鱼为什么不吞食向导鱼呢?原来,向导鱼专给鲨鱼领路,把它们引向鱼群集结的海面,让鲨鱼去饱餐一顿。向导鱼还不时进入鲨鱼的嘴里,吃鲨鱼牙缝里的残屑。这使鲨鱼感到很舒服,也乐意接受向导鱼的服务。

鲨鱼和向导鱼之间于是建立起奇妙的合作关系。鲨鱼靠向导鱼引路觅食,向导鱼靠吃鲨鱼吃剩的残屑过日子,还靠鲨鱼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其他鱼类的攻击。

5.大海里的“鱼医生”

浩瀚的大海,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在五光十色的生物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趣事,海洋里的“鱼医生”就是其中一例。

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鲜艳夺目的小鱼,学名霓虹刺鳍鱼,专为生病的大鱼搞清洁,因此又叫“鱼大夫”、“鱼医生”。

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而生病的大鱼前来求医时,张开大口,小小的清洁鱼便能进它嘴里、喉咙里和牙缝间,大鱼便舒舒服服地游走了。它没有任何药物和器械,只凭嘴尖去清洁病鱼伤口上的坏死组织和致病的微生物,而这些被“清除”的污物却成了鱼医生赖以生存的食物。

海洋里也存在病菌和寄生虫,海鱼如果被感染,就会生病。病鱼也像病人一样,主动去求医看病。从清晨到深夜病鱼依次等候“诊治”。不管多么凶猛的鱼,只要有了病,便会游来乖乖地让“鱼医生”治疗病情。

“鱼医生”伸出尖嘴,仔细认真地清除病鱼伤口处的坏死组织或鱼鳞、鱼鳍、鱼鳃上的寄生虫与微生物。如果病鱼的喉咙不舒服,“鱼医生”就会勇敢地钻进病鱼嘴里,从容不迫地清除病鱼嘴里的污垢,以此作为自己的佳肴美餐。

一般情况下,病鱼的样子很可怜,满面愁容,懒洋洋地扇动着鱼鳍,在小巧玲珑的“鱼医生”面前,往往垂直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好像施行过催眠术。

可是,在海洋世界里,同样也有不守纪律的病号你推我搡地蜂拥在“鱼医生”周围,都想抢先看病。而“鱼医生”不喜欢喧闹,遇到这种情况时,就烦躁地退到隐蔽处去。但是病鱼群总是挡住它的去路,“鱼医生”只得又重新工作,为病鱼“治病”。动物界就是这么神奇,很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6.灯笼鱼

在漆黑一片的海洋深处,偶尔有一些闪闪发光的鱼游过,给深不可测的海洋增添了几分神秘。这些发光鱼的身体里,都储藏着一些生物电能,一旦接通,就可以发出亮光,让人感到十分惊奇。

大多数发光的鱼都生活在漆黑的深海里,然而在海岸附近的浅水域,偶然也能见到发光的鱼,例如灯笼鱼。

在灯笼鱼眼睛的下面,有一个鸡蛋形的发光器官。白天的时候,鸡蛋形器官是白色的;到了夜晚,才会熠熠闪光。

灯笼鱼身上有能够控制灯光的开关。有一种印度尼西亚灯笼鱼,要“开灯”的时候,就把发光器官向身体外侧转;想“关灯”了,就把发光器官转向内侧,盖住光线。

灯笼鱼为什么会发送光线呢?它是想和自己的同伴取得联系呢?还是为了诱惑猎物?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7.五彩斑斓的热带鱼

热带鱼就是指生活在热带水域的淡水热带鱼和海水热带鱼,是养鱼爱好者为区别于其他观赏鱼类,将热带、亚热带等地特有的这部分观赏鱼类的统称。

热带鱼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中部的刚果河流域以及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淡水河流域。

其中以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水系出产的种类最多、形态最美,如被誉为热带鱼中的皇后枣神仙鱼,就出生在亚马孙河。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热带鱼的种类也很多。在我国的广东、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也生长着很漂亮的观赏鱼类,如白云金丝鱼、西双版纳的蓝星鱼等。

热带鱼的品种很多,它们在特定的水域环境中,自由繁殖,一代一代不断发生着变异。

人们发现热带鱼后,也不断地对它们进行人工优选、杂交和培育增加了热带鱼的品种。

热带鱼的体型也是变化多样的,有梭形、燕形、菱形、纺锤形、筒形等。它们的体色丰富,五光十色,很多鱼背上还有各种美妙的花色、图形,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把这种观赏鱼放在家里喂养并当装饰品。

8.会飞的鱼

我们经常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实有种鱼,它既能在海中自由生活,又能像群鸟一样翱翔飞翔。这种像鸟儿一样会飞的鱼,就是海洋上闻名遐迩的飞鱼。

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见到它们飞翔的身姿。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也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它们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遭到敌害攻击的时候,或者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刺激的时候,才施展出这种特殊的本领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飞鱼的飞翔本领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高速摄影揭开了飞鱼“飞行”的秘密。飞鱼身体呈梭形,其发达的胸鳍可成为滑翔的工具。

每当它遇到强敌袭击时,便加快游速,同时尾部猛烈摆动拍击水面,从而产生一种腾空的力量,整个身体好似离弦的箭一样向空中射出。

离开水面后,随即打开又长又亮的胸鳍与腹鳍快速向前滑翔。它的“翅膀”并不扇动,而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做短暂的“飞行”。在飞行几米、几十米甚至再长的距离后,再潜入水中,使自己转危为安。仔细观察,发现飞鱼尾鳍的下半叶不仅很长,还很坚硬。原来尾鳍才是它“飞行”的“发动器”。

飞鱼飞翔多为躲避水中的强敌,但它的这一绝招并不绝对保险。有时它在空中飞翔时,往往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所捕获,或者落到海岛,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有时也会跌落到航行中的轮船甲板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肴。这种情况往往在晚上发生,因为飞鱼的眼力在白天敏锐,晚上常常盲目飞翔。

9.能生孩子的爸爸—海马

生儿育女一般都是雌性动物所担任的角色,有谁见过像小品中的那样“公鸡下蛋,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又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动物,海马便是其中一例。

海马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鱼类,主要产于沿海地带。海马又叫水马,属鱼纲,海龙目,是比较珍贵的浅海鱼类。它的体长约20~30厘米,身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因其头型似马,因此称其为海马。它的尾部细长,有四棱、常踡曲状,全身内膜骨片包裹,有一根无刺的背鳍,卵产,一年可繁殖2~3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它们经常活动在藻类繁茂的地带,将尾端缠绕在海藻上,以吃小甲壳动物为生。

雄海马孕育小海马这一奇特的繁殖方式,实际上是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形成的。为了保护它们的后代在发育期间不被其他动物伤害,母亲的角色便由雄海马扮演。每当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雄海马体侧的腹壁向身体的中央线形成褶皱,逐渐形成一个宽大的育儿袋。雌海马把卵产到了这种育儿袋里,育儿袋里有浓密的血管网层,这些血管又与胚胎的血管网相连,海马的卵便在里面吸收发育需要的营养。

大约20多天后,雄海马开始“分娩”,把它们排出育儿袋里。小海马从孵化到出生都和爸爸在一起,有时受到惊吓,也会迅速游回爸爸早已准备好的安乐窝去。不过,虽然育儿袋里既安全又舒适,但是逐渐长大的小海马还是毫不留恋地从爸爸的小口袋里纷纷游出,奔向大海,去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