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平原
5984100000011

第11章 平原的开发使用和展望

我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0.我们应当合理开发利用平原资源,为人们提供更为充足、丰富的物产。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它们的共同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且主要都是由河流冲积形成的。

东北平原上的三江平原,被誉为黑土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

三江平原地貌类型以低阶地与漫滩为主,海拔多在50~60米,最低仅34米,因此除大河外,中小河流都无明显河道,多为沼泽性河流,容易泛滥,很多地区在雨季是一片汪洋。

三江平原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特别适宜于春小麦和大豆生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富,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干流外,流经本区的主要支流还有200多条。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5米之间,便于开采。全区有宜农荒地1.18平方千米,集中连片,地形平坦开阔,适于大型机械化操作。并有宜牧荒地0.41平方千米,宜林荒地0.16平方千米,以及0.6平方千米苇塘和天然水面,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

三江平原是中国国营农场的重点建设地区,国营农场拥有的耕地占全区的36.2%,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全区的80%左右,国营农场不但积累了一套机械化生产和管理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一批精通专业的机械、管理骨干,为今后三江平原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为整个三江平原农业现代化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近年来三江平原的开发,以扩大耕地,增加产量;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缓慢,中低产田面积大。这一地区洪涝、干旱威胁大。

根据三江平原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以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同时有计划开发荒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把本区建设成为以粮、豆为主的,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华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地,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精华所在。华北平原的主要问题是治水问题,华北平原水资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地下水较为丰富,80%的降水入渗地下成为地下水,不论是农田灌溉或城市供水,地下水均占主要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发地下水,许多农田实现井、渠双保险,对抗旱保收、促进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水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对促进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长期持续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已经导致了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陷、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地下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灾害。

目前,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仍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地下水资源面临无以为继和枯竭的危险,为此,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遏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实现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的实施将为华北地下水的修复创造条件。调水工程应与大力推行节水相结合。通过节水减少井灌区地下水的开采,实际是节水与调水异曲同工。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长期发展地下水的回灌,同时大力推行农艺节水,那么目前所面临的水危机问题将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以东,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长江冲积而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广袤的平川沃土、众多的河流湖泊,地上水稻、油菜,水中鱼、虾、蟹、藕,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农产品主产地,是我国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柱。退田还湖政策将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在大面积水体中也可以进行网箱养鱼,单位面积产量大为增加,经济产值将颇为可观。最终可望实现国家与社会(人)、人与自然之间多层面的协调、稳定与和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现如今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多,怎样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呢?

目前,湖北、湖南、江西正在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群,以长株潭为核心的湘东北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的赣北城市群。如果将三者连成一体,在地理上就基本构成了长江中游地区。这三个经济圈的山水相连,工农业互补性强,完全可以融合为一个“三小时经济圈”。

实际中,武汉经济协作区内高速公路已有沪蓉高速和京珠高速相连,这已为“三小时经济圈”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南昌城市群为基础,相向发展,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只有通过三圈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部地区的品位,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只有通过三圈融合,才能将长江中游地区建成21世纪中国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支撑点,才有利于建设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快速增长的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