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5972200000033

第33章 孟子

孟子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继孔子后,儒家又一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亚圣”,其早年的成长教育是在其母亲的悉心调教下完成的。

公元前358年,孟子拜孔子弟子子思为师,潜心学习。

公元前343年,孟子思想体系已日臻完善,于是他便开始在家乡设馆授徒。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好人坏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影响。他把人比成山木,他说:山上的树木本来是繁茂的,仅仅是因为它接近都市,人们不断地对它进行砍伐,牛羊也践踏不已,于是便长得不成样子了。能说这些树木原来是不美的吗?人也是这样,本来有善良的品性,但不断被摧残,得不到发扬,最后变得同禽兽差不多,能说人的本性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得其民者,得天下;失其民者,失天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认为杀死暴虐的国君,等于杀死一个凶残的屠夫,不是什么“弑君”;认为君王在用人时,应该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谏君”的人,他认为君王肯定也会犯错误,历史上凡有作为的君主,大都注意纳谏,深谙君民共生的道理;而正直的名臣,也敢于在君王面前直谏。

孟子具有深刻的一统思想。他认为春秋无义战,那些杀人的所谓善战者,应该被处以最重的刑罚;搞合纵、连横的人,也应该问罪。有一次魏襄王问他,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说:“定于一。”就是说国家只要统一了,才可以长治久安。他极力贬低战争的功用,提出了“以德服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理论。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他说,如果施仁政于民,百姓就会为君而战,虽徒手亦可挡坚兵利甲。孟子强调“义重于利”,有伤于义的赐予,虽死不受。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王道”。孟子说:“仁者,人也;仁,人心也。”他曾当着齐宣王的面揭露说:“现在给老百姓的田产,上不能奉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好年成时终年劳动也不得温饱,灾荒之年只有死路一条。”他告诫魏惠王说:“与民以生之道,自可得民之心,国亦可强也。”他认为,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办法在于得民,得民的关键在于赢得人心。孟子所说的王道,最主要的就是给予人民产业,轻徭薄赋,轻刑罚。

但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和时代背景,孟子的学说只能是徒劳的。那个时候,各国都积极准备战争,秦国任用商鞅,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命吴起,接连战败敌国;齐国起用孙膑和田忌,成了一大强国;同时合纵、连横斗争异常激烈,所以,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被接受。可是,孟子的这种政治谋略,却为后来许多帝王实行,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突出的例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强调治国谋略,重视“保民而王”的主张。实行一些百姓拥护的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生产力得到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说明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政治谋略在历史上是存在积极意义的,其影响也是深刻的。

孟子的“王道”与“民本”思想历来被儒生尊崇,亦成为许多有道王者治国的根据。《孟子》一书行文流畅,辩论技法高超,气势磅礴,为后来的散文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