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5972200000022

第22章 歌德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母亲是市长的女儿,所以他接受了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他自幼聪明过人,喜欢幻想。四岁那年,歌德和妹妹去外婆家做客,第一次观看了木偶戏。回到家后,他和妹妹便一起模仿木偶表演,从此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德从小就热爱文学,他曾学习过德国和意大利文学,并且获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士学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期间,歌德接触了莎士比亚、荷马等人的作品,深受他们创作风格的影响。

1774年,他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并因此而成名。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此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重臣,曾一度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到一种痛苦的矛盾之中,于是他于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远赴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在意大利的日子是歌德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过去,并在罗马结识了很多艺术家,而意大利如诗如画的风景,也更加丰富了他的想象力。回到魏玛后,歌德专心于文学艺术创作,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的创作。

1796年,歌德结识了著名诗人席勒,两人共同探讨文学、探讨社会。在席勒的影响下,歌德再次提笔创作青年时期就开始构思的巨著《浮士德》,并在1808年出版了第一卷。此后的时间里,歌德一直在撰写《浮士德》的第二卷,并在1831年出版。从着手《浮士德》的写作到出版,历时58年,在这58年中,歌德每日埋头干苦读,研读和参考其他作品,构思着自己的作品。

《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虽已年届百岁、双目失明,但他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日每夜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享受自由和生活”,这也正是歌德的追求,他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反映。《浮士德》的创作延续了近60年的时间,作品体现了歌德的美学观点及思想发展,他的人生体验、哲学探索、艺术实践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永恒的魅力,它与《荷马史诗》、《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家称为史诗性的巨著。除文学创作外,歌德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他解剖人体,发现一直不被人注意的颚间骨,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的潜在萌芽等。

1832年3月22日,在《浮士德》第二卷出版后的第二年,歌德在魏玛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