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李文戈升官记
5970500000008

第8章 以诚为本(2)

柴富和文戈把一盘子笨鸡蛋都吃了。副书记和副乡长看了很高兴。

下午,柴富和文戈找一些乡干部座谈,听听他们对潘为国的介绍。乡干部就来了五、六个,都说潘为国好,二十几年如一日为贫困户服务。可到底怎么好,他们就说不清了。而且乡干部们也不怎么会表达。柴富和文戈记了一些材料,觉得不怎么生动。

晚上回不去了,附近又没有旅店,只得住在乡里。他们把书记和乡长的办公室打开,那屋里有床。

柴富给爸爸打了电话,告诉车回不去,要明天回去。

第一次住山里,夜里风很大,山风吹得树木发出呼呼的声响,让人很难入睡。山里的夜晚也很冷,而且更静。

文戈睡不着时想,潘为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山里工作的二十多年,他的精神力量又是什么呢?

柴富也睡不着觉。尽管他是睡在书记的办公室里。没睡前他就看见了,书记的办公室是个套间,床在套间里面,被子又新又厚。文戈住的是乡长办公室,没有套间,床小,被子薄又旧。书记和乡长之间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睡不着时他就在想:怎么能把这篇稿子让文戈写好,怎么向局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怎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压文戈一头,永远排在他的前面……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的时候,潘为国回来了。进屋的时候让柴富和文戈都不敢相信,他和山里的地道农民没有一点的区别:个子不高,黑黑的,瘦瘦的,头发蓬乱着,穿着一身旧衣服,脚下的鞋子也坏了。看那样子,决不会是四十五岁的人,应当是六十多岁了。

乡书记赶紧做介绍。柴富和文戈上前握手,他的手粗粗的,有裂口,中间有老茧。

柴富先讲话,说明来此了解他先进事迹的目的、意义,以及需要他积极配合的有关事情。文戈观察,潘为国听了这些话就像没听见一样,一点也不激动,一点也不兴奋,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脚上那双穿破的胶鞋。

文戈想启发他一下,就说,我们来就是想了解你做过的那些好事、实事。给我们讲一讲吧,说完,他打开笔记本,也打开了带来的小型录音机。

过了好一会儿,潘为国才吞吞吐吐地说:“我也没有什么事,你们别了解了,我,我害怕。”

柴富一听不高兴了,用教训的口吻道:“我们这么老远来的,还住了一宿,你可别让我们失望呀。”

乡书记、乡长在一旁赶紧做工作,让潘为国放下包袱,全面配合。还说,这是政治任务,作为政府公务员,必须完成,就像完成民政工作任务一样。

潘为国听了这些话才连连点头,答应配合。

文戈就抓紧问。可他的回答却让文戈大失所望。想了解的,想知道的,他一句也没有说。他只是反反复复地说:“自己是民政助理,干的一点事都是份内的事,都是应当干的事。没什么可说的。”

文戈问他都做了哪些好事。他说时间久了,已经记不住什么了。

文戈又问他能记住哪些事情。他回答说能记住昨天的事情。

文戈又问他昨天去六道岭村干什么?他回答说给五保户孟大爷送钱,每月的十号必送的。

文戈又问他送过多少年,他说从当民政助理那天起就送,有多少年记不住了。

文戈在心里暗算着,已经二十一年了。每月的十号去送钱,一年十二次,十年一百二十次,二十一年,总计应当是二百五十二次。

文戈又问他全乡有多少五保户要他这样去送钱,他想了想回答说,有十七八个吧。

再往下问,他就什么也不说了。急得柴富在地中间转着圈,边抽烟边说:我们是为你好,宣传你的先进事迹,弄好了,你以后会有很好发展的。

潘为国听了,摇摇头。说肚子饿了,想吃饭。一早从六道岭出来得急,没顾上吃早饭。

文戈看看表,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书记和乡长就安排吃午饭。文戈本想和潘为国一起吃饭,边吃边谈,也许还能谈出些什么。可潘为国摇头,端着饭菜自己走了。

书记说,他就这么个人,从来不和生人在一桌吃饭。他平时话就少,今天能和你们说这么多话,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吃过饭已经是三点多钟了。柴富说要回去了,再晚了,天黑了,山路不好走了。于是,他们和乡领导,和潘为国告别。

在回来的车上,柴富像领导一样下达了命令:“文戈,材料你先写吧,根据县里的材料,再加上乡里和老潘本人的口述,尽量往好上写,写完了我再看一看,把把关。”

文戈说:“我总觉得好像还有许多东西没收集上来,凭现在这些材料,恐怕写不好。”

柴富有些不高兴地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他不积极配合,我们有什么办法。你就抓紧写吧。明后两天你不用上班了,科里太乱,你就在家里写吧。我明天到班上和科长、局长说一声。”

文戈想想,没再说什么,点头答应。

文戈在家用了两天时间把文章写好,上班后交给了柴富。柴富认真看了一遍,一个字也没有改。只是掏出笔,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上了:作者:柴富、李文戈几个字。

他一个人拿着稿子,高高兴兴去局长室了。回来的时候满脸是笑,嘴里还哼着曲子。

下午刚上班,局长拿着稿子来到了科里,开口就说:“这个稿子不行。一点也不生动,也不感人。好像他没做什么事一样。你们是怎么调查的?”局长的脸上没有一点笑容,语气里充满了不满意。

柴富一看局长严肃的面孔,有些害怕了,他用手指着文戈说:“文章都是他写的,我没来得及细看呢。”

这时科长进来了,看局长不高兴,马上批评道:“你们工作也太不认真了,这样重要的工作,一把局长亲自交办,你们怎么能糊弄呢?”他用十分不满意的目光扫视着文戈。

文戈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只好把头低下,小声道:“我,我没写好,怪我。”

柴富这时开口了:“也不能全怪文戈。那个潘为国一点也不配合,什么也不说,问十句回答不上一句,我还冲他差点发了火,一点也没文化,还赶不上一个好农民。”

局长扫了一眼柴富:“还是你们工作不细,调查得不够。他不说,你们可以多了解他帮助过的那些人呀,六道岭村那个五保户,你们去了解了吗?”

“没有。”文戈如实回答。

“局长批评得对,还是你们工作不细。年轻人嘛,没有经验,知错就改。给你们俩时间,继续去了解吧。一定要把文章写好。”科长在关键时刻发话了。

局长点点头,没说什么,把文章往桌上一放,走了。

文戈觉得,这次失败的原因不是什么文笔不好,而是了解得不够,掌握得不多,对人物没有吃透。他决定第二天还去苦水乡,而且要多住些日子,一定把情况了解清楚。他给自己准备了十多天的行装,还带足了生活必需品。

柴富说,我手头干部调配的工作太忙,不能去农村住那么久。他答应出车把文戈送去,他隔三差五地去看看,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他全部帮助解决。

文戈听完笑了笑,他是临时的领导,他怎么决定都行。

文戈第二次去苦水乡,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他让乡干部领着他去了六道岭村。真是爬了六道岭,走了四个多小时,到了这个在半山腰上的小村落。在一个破旧的平房里,他见到了六十多岁,身体有病的五保户孟大爷。那天晚上,他和孟大爷住在一个炕上,听孟大爷哭着给他讲潘为国二十一年帮助他的感人事迹,一桩桩、一件件。老人哭,文戈也哭,边哭边记,他想象不出,像潘为国这样的干部,还不是共产党员。

接下来,他又走访了大沟村、小沟村、河沿村等十几个村子,接触了潘为国帮助过的二十几个人。每一次听被帮助者流泪的讲述,文戈都受到了一次心灵的强烈震撼。潘为国二十一年,帮助了全乡几十个五保户,为十四名五保户养老送终,为二十几个失学的孩子捐资助学,帮助三十几户困难家庭建起了新房,为十几个残疾儿童送去关爱。他默默无闻,不叫苦,不叫累,把党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个大山深处的困难家庭。

几天来,文戈已经记满了六七本笔记。那里面有事迹、有感言、有体会,记得满满的。

临行前,文戈还觉得有一件事必须要办,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潘为国领他去了他的家。

这是村里最破旧的房子。屋里的摆设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什么都没有。潘为国的妻子有病在床,一个上中学的孩子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看到这一切,文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是以泪洗面。他把兜里所有的钱全部掏出来,塞到炕上的枕头底下,他哭着跑出了潘为国的家。

在回来的汽车上,柴富笑着问他这次了解得怎么样?文戈点点头,没有回答。

柴富又问他,为什么眼睛红红的,有点肿?文戈想想说,可能是水土不服。

这天晚上,文戈彻夜不眠,他根据采访到的这些纯朴的、生动的、感人至深的素材,含泪激情写下了一万余字的报告:大山深处的好干部——潘为国。

第二天,他又根据这些素材,分别写出一篇长篇通讯和一篇报告文学。

第三天,他把这三篇稿子直接送给了局长。

一个月以后,长篇通讯《大山深处的好干部——潘为国》在市报头版头条发表,并配有编者按。市电台、电视台都同时进行了转载报道。报告文学在省报副刊上发表。潘为民的事迹报告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关文件引用。过后不久,市委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做出了向潘为国同志学习的决定。随后,又组织了先进事迹报告团。李文戈被确定为报告团成员,但文戈推脱有事,让柴富到各地做报告了。因为在所有文章、报告和材料上都是这样署名:作者:柴富、李文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