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王家岭的诉说
5965200000026

第26章 附录:跋(1)

灾难使文学沉痛和思索

——评赵瑜等著报告文学新作《王家岭的诉说》

李炳银

如今,因为地球环境生态损害严重,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地震、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水灾、飓风、干旱、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和痛苦;而人类自己又因为利益、政治、文化、宗教等的激烈纷争,导致了战争、抢夺及灾祸的不断出现。天作孽犹可忍,人作孽不可容。不知这到底是自然的规律,还是人的本性使然。更不知道这样的局面可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这是一起造成38人死亡、115人受伤的极其严重的责任事故”。这是一部直赴灾难现场,用事件的真实追踪描述还原灾难的内情文学报告,是超越了新闻报道的直观表层描述之后的事实和理性思考与追问。

2010年3月8日,国有在建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严重透水事故。当时井下有261名矿工在地下作业,透水发生后,有108名矿工侥幸逃生,余下的153人被困地层深处,命垂一线。后虽经全力营救,有115人存活升井,38人死亡。国务院派出的事故联合调查组,在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分析后认定:“这是一起造成了38人死亡、115人受伤的极其严重的责任事故。”在人们揪心地感受了王家岭矿难发生后的那些日日夜夜的期待和痛苦之后,看到国务院联合调查组的这个结论,真是感到气愤和悲伤。为什么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命还会这样被忽略,被奴役,被金钱所取代?当有人试图将这样明显的悲剧事件用一种轻浮的喜剧表演结束的时候,就更加的令人感到莫名和惊诧。由此看来,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人们的关注不能够随着事故处理的结束而停止,而应该有更加接近真实的了解和认识判断。

所幸,在矿难发生之后,山西省作家协会,很快就集合组织本省作家赵瑜、顺民、骏虎、黄风、玄武五位作家,直赴灾难现场,从最近的地方和最真实的对象观察中探寻与捕捉记录事件发生的因由和发展过程及结果。在十分艰辛紧张的采访和伴随着很多复杂激烈的情绪观察感受之后,他们用自己的人格和良知,用真实的事实记述,向人们文学地报告了王家岭重大矿难发生前后的很多真实内情,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对象,在超越新闻的直观和表层报道之外,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真实情况,为这次灾难留下了许多追问和思考!所以,这部《王家岭的诉说》,既是人们真实形象地走进王家岭矿难的文学地图,也是作家们在文学地报告和描写类似题材时的一个很见勇气、心思、见识、才能的表现。在报告文学面对重大事件的行动中,也有了一次出色的个性表现。山西的作家,一直有直面现实的文学传统和精神,有自己独立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自觉。这样的例子在赵树理、马烽、郑义、张平、赵瑜等几代作家的作品中都已经有过很清楚的表现。这一次,又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多年以来,我们曾经出现过不少的重大事件报告。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中有很多是事件本身立项、设计、施工、完成的进度过程;是依附于新闻宣传的解说和伴唱;是呆板的记录和资料堆积,较少作家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觉和独立的认识把握表现。所以,这样的作品,因为没有能够在重大事件之外实现作家自己的表达目标,就往往成为了描述对象的一个并不很清晰的影子,随着人们视点的转移,也就很快被人们所忘记。简单地希望傍着重大事件获得成功的心思,在一些人的创作选项中表现明显。这是对报告文学的偏失理解和操作。报告文学是一种既看中报告对象,更需要主观选择把握的创作,任何自我的缺失都会使创作滑向简单和肤浅,失去了它作为作家独立创作的意义。

“要说矿难,那真是残酷”。不同的矿难会有不同的残酷表现。王家岭矿透水之后,大水将矿工一步步逼上绝路。艰难的求生行动,不幸的死亡和复杂的猜疑等等丰富的内情表达,使人们对于矿难残酷性的感受更加直接和真切。对于灾难接近真实的描述,不是宣扬恐怖,而是借此提醒人们对灾难的感受和认识。矿难的本质是悲剧。侥幸的救援成果不能够改变这样的本质。对于灾难不同的对待态度,可以见出人们各自的立场和认识区别。“王家岭的诉说”给人们一次矿难的逼真经历和感受。

每一年,我们国内都要发生大小不同程度的煤矿矿难很多次,总有很多的生命在这样的灾难中损毁,令人不胜浩叹和惋惜!每一次矿难的原因和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每一次矿难给受难者和民众心理带来的毁灭和打击却十分的沉重。此前,对这些不同的矿难也都有过一些新闻的报道和追踪,但是,那些报道大多流于表层,有些只不过是十分简单的事后处理消息而已。人们都知道矿难会死人,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可是怎样个恐怖状况,人们几乎很难从这些新闻消息和简单的事件报告中看到和感受到。

在我的记忆中,赵瑜等五位作家的《王家岭的诉说》,是第一次通过落难者的真实描述,真实再现了被困在地层深处的不少生命是如何面对未知的前途,在困厄中表现出无奈、绝望和疯狂情形的作品。这个报告文学,让我们真实地走近了矿难的现场,类似于现场地感受和描述了王家岭矿难中,遭难者的经历和表现,非常的直观,非常的严酷,非常的气愤,也非常的遗憾!作家们无法再造真实的场景,我也无法重新组织文字描述当时的情形,不妨综合引用几位当事者的述说来了解矿难的情形吧!

正干着,看见那水流下来了。水冲下来,人站都站不住。我喊潞城家的快跑,一回头却看不见他了,我估计可能淹死了。我们扶着风带往高处跑,最后水很快就涨起来了。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将胳膊穿进头顶的护网里将自己掉起在水中。就像个蝙蝠一样。时间一长,胳膊困得不行,有的人掉下去,跟前有人会被拉起来,有好几位掉下去就再没有上来。穿的衣服都湿了,怕太重,除了矿灯都扔了。就那么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地吊着。后来,水还在涨,涨到下巴了,只有仰起脸来,鼻孔才能露出水面,后脑勺全泡在水里。后来,又冷又饿,站在高处的人,有的将煤盖在身上。有的人吃装炸药的纸箱,还有的人竟然吃煤。有的耐不住,顺巷道游泳去探路,结果就没有全回得来。有的急躁了,说干脆将设备和自己一起炸掉算了。有人恐惧而痛哭,有人精神崩溃,有人思亲而难过,有人遗憾欠人家的钱没有还,有人悔恨自己将别人带来挖煤,如今生死不保。有的担心自己死了,黑矿主不将死讯告诉家里。还有人根据自己的煤矿经历,还怕矿主宁愿见死不愿见活,趁灾加害他们。人们在设法自救,但上下音讯不通,情况不明,只好死马当着活马医。但愿这次是个例外,但愿能够活着出去。

“要说矿难,那真是残酷”。从以上这些很少的述说,人们也许已经感受到一点矿难的残酷性了。若真的置身地层深处,暗无天日,空气稀少,食品断绝,危机不断,死亡继续的环境,那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身体将是如何沉重的打击和伤害啊!所以,在赵瑜等这几位作家看来,如果不将矿难的残酷性通过真实的事实表现出来,就不能够真正地接近和表现矿难。矿难的核心是悲剧,绝不能够简单地用救援掩饰了矿难,更不能够用救援获得的侥幸成果就大呼“奇迹”,而改变矿难的悲剧性质。这也正是这部报告文学不惜用较大的篇幅通过对当事者的访问力图还原矿难原貌的原因了。而且,也正是在这些地方,使其作品和直观的新闻报道有了区别,同那些只看重救援而忽略灾难内容的作品有了区别。

“煤是黑色的”。为了煤,无计其数的生命被灾难突然终止了。剧痛曾经被人为的遮掩。在煤矿矿难的面对中,一个怪圈始终在旋转。我们难道就一定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十,甚至百倍的生命代价来换取煤炭吗?矿难是破解不了的魔咒还是人对它的忽略的结果?煤啊!你可以带来温暖,难道就不能够消融人们冰冷的心吗?

“矿难真是残酷”,“煤是黑色的”。可惜,矿难在我们国内却一直是个频繁高发的灾难。每年仅因为煤矿灾难事故,就死亡近7000人左右。比如2007年,全球死难矿工共计约8000人,可叹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三十年来最少有15万矿工牺牲,“死亡矿工的尸骨可筑新的长城”。为什么如此血腥的死亡灾难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为什么中国矿工的生命这样轻薄,其中的根由不得不去追究。

由于矿难的频频发生,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一种发生——救援——调查——处罚处分——再发生这样的怪圈,好像这就是应对矿难的唯一办法和手段了。相信也已经有人对这样的怪圈力求破解,但总是单一的思维是否能够从根本的地方找到出路呢?

《王家岭的诉说》,没有只在现实的灾难面前停步,作家们在面对现实的恐怖和麻木时的很多联系与思考颇为有益。当作者将这些必要的历史和现实内容联系,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思考表达的时候,作品就自然有了历史和综合的视觉,有了超越眼前纷纭的表象而深入探求行动了。例如,结合着王家岭的救援过程,作家从山东自动赶来支援救灾的高润泽老人处,方才知道,在中国现政权接管之后的中共华东矿局,1949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淄博车七井的那次重大煤矿灾难事故。在那次也是严重的透水灾难中,300多名矿工,只有60余人侥幸脱险;242人被困井下;虽经11天抢险救援,仍有211人死亡,只有31人生还。在新生政权开步的时候,车七矿难如同一个沉重痛苦的伤口,很快就被人们包裹起来了。也许还会有人以为,像这样的死亡比起刚才还在战场上那排山倒海的牺牲是微不足道的。同样是在一种历史的遮掩下,1960年山西大同“老白洞矿难”的剧痛,只留在少数当事人和灾难受害者亲属的记忆里。1960年5月9日,老白洞矿突然发生剧烈煤尘爆炸,共造成682人死亡,223人重伤。其死亡人数仅次于世界著名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尽管曾经有过这样巨大的煤矿伤亡事故,可遗憾的是,此后有关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科学面对,导致煤矿矿难发生不断,无数的生命归于毁灭。

矿难真的就是一种必然,是不能够尽量减少的对象,是个解不开的魔咒,只有一次一次的被动救援,一次一次的遮蔽和遗憾安慰来面对吗?作者显然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的。作品用接近准确的统计数字,显示了我们这里和别人的不同。看起来惊诧,但引发感慨多多。“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煤产量占世界的37%,而矿工死亡率却占世界煤矿死亡总数的70%,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为2.4,即每产200万吨煤,就要死5个人。这一比率高于印度近10倍,高于俄罗斯50倍,高于美国100倍。”这些无情的比对数字,明确地说明,矿难是可以得到遏制和降低的,关键是人和制度如何来面对它。

安全生产已经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是,煤矿生产依然很不安全。各种表现原因不同的事故灾难频繁不断。原因何在?在历史上的两起重大的煤矿灾难中,政治的力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人们是否能够在作家提供的历史教训中得到必要的警示呢?

事实上,各地矿难的连续不断发生,也让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焦急,也在努力地寻找破解的措施。例如,政府建立了以维护生产安全的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专职面对各种生产安全问题。也在努力从煤矿责权归属等制度方面设法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于安全责任的当事人给予各种处罚等——可惜的是,这样一些认真的努力,却没有真正很好地发生作用,煤矿的灾难事故依然很频繁和惨烈。

《王家岭的诉说》较之直观报道的新闻消息,比较某些浮泛的事件报告,在积极地探寻思考煤矿灾难频繁的原因方面,明显有很多的用心和思考。这些内容,也是该作品所具有重要价值和力量的部分之一。曾经,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我们的所有生活是被政治所引领和作用的。在强烈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下,人们生活的一切都被政治化了,包括自己的生命。在1949年8月淄博车七矿难和1960年5月大同老白洞矿难发生的过程中,就分明地显示着政治力量的作用。在回顾1949年8月车七煤矿透水事故时,《王家岭的诉说》根据高润泽老人的回忆是这样叙述的:即时,“中共几十年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宏大战略已经奏效。这时,车七矿涌来众多老八路,要求多出煤快出煤,确保前方大中城市有电输用,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1948年8月,车七矿井经过简略整修,在新政权领导下迅速开工出煤。一年中,矿山由百十人猛增至五六百人。前方炮火向着海岸线迅猛延伸,后方挖煤不可有一丝懈怠。这是最大的政治。经过农村土地改革闹翻身,经过矿山奖励办法再升级,矿工们挥汗如雨,铁锨翻飞,工作积极性异常高涨。”就在这样不惜手段要煤的时候,危机出现了。然而,领导没有重视已经出现的透水迹象,结果灾难就不可避免地在人们陷入政治疯狂的时候突然地发生了。地下涌流的冰水,浇灭了主观的政治热情!结果是211人死亡。同样1960年5月的大同老白洞矿难,也是在一种政治狂热的年代出现的责任事故。“老白洞煤矿,其设计能力不过年产90万吨,到1959年已经跃进到152万吨,超出设计能力60%了。但是,‘日产6000吨,突破千吨关’的口号仍在饥饿的人群中鼓噪不止。为了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超高指标,全矿人员由1955年的1978人,猛增到6994人。”混乱的局面因为人多而更加混乱,本来就很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因为混乱几乎无法落实。在乱象环生的时候,险象也就到来了。结果,在5月9日这个“夺煤大战高产日”的13时45分,严重的煤尘爆炸发生了:682人死亡,223人重伤。

类似的只唯政治目标,严重忽略自然规律和科学原则,简单地盲目蛮干而导致的各种灾难事故,在我们国内还有很多。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专项,是一个虽有很多血泪的教训却仍然很少改变的顽症。在一些人没有意识或有意回避不少灾难事故背后的政治因素的时候,赵瑜等这些作家能够跳出眼前的浮云,在回顾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寻求病根的自觉和努力,是一种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是一种报告文学写作独特要求的必然。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汲取。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同胞是否有这样的心思和自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