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5952400000073

第73章 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三个根本性转变(1)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形式与方式的变迁。在古代,“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市”最初是散聚在乡村的农牧民按照约定的时间在某些地点进行彼此交换或进行转手交易的场所或集市,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市”被逐渐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的“城”,二者在地理位置和社会功能上逐渐合为一体,发展演变为城市,成为居住人口工商贸易的集散地。现代的城市是相对于农村的概念,它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泛指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信息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各类要素聚集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又凸现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搞好城市管理和建设,就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现代资本运营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等现代经济的新理念来指导和谋划城市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努力推进城市发展从“建设主导型”向“规划主导型”、从“政府投入主导型”向“市场经营主导型”、从“单要素聚合型”向“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型”三个根本性转变,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发展理念,推进城市发展从“建设主导型”向“规划主导型”转变规划是发展的灵魂,是前瞻性的生产力。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政府建设、经营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建设者的职能逐步地弱化,但作为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职能被渐次放大。因此,制定好、实施好城市发展规划成为政府指导和调控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好的城市规划可能盘活一盘棋,相反则可能贻误大局。不论是城市建设、经营还是管理,都必须把规划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1、准确定位城市功能,是制定科学规划的前提。城市功能是城市的特殊内涵和基本特性在一定区域内表现出来的性质和主要职能,是制定城市规划的首要依据。不同的城市性质,如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其战略性质和发展导向具有明显的区别。准确进行城市功能定位,首先要对原有城市的各种功能定位和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条件、环境和供求进行科学预测,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目标、指标,最后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对策建议。武威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是长安以西惟一建立过封建王朝首都的城市,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贸旅游重镇。2001年设立地级市后,制定的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武威城的性质、目标和走向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这一规划,加大了城市开发建设力度,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都得到大大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对这一目标定位需要重新思考。必须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统筹思考的原则,一方面,要系统整理、发掘、利用具有丰实历史文化的文物古迹,展示武威优秀的历史文化、地方传统,优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要用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的引导、整合,保持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断层的连续与和谐。必须坚持环境、功能与理念相统一的原则,使武威真正成为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充满生机的城市。必须坚持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找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做到古为今用,保持和延续名城固有的特色和文脉。必须坚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强调以人为中心,把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化、规划与建设互相统一起来。

2、以制定详规为切入点,精心包装和构筑城市环境文化。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构成了多维统一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抓战略,详细规划抓管理,实施规划抓落实。规划制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精心布局,合理安排,实现城市功能、规模、定位、风貌等目标的统一。目前,武威市已编制完成了城区近15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规划与建设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和现代混为一体,土的和洋的交织的一起,最典型的是南北大街、文化广场、步行街、文庙广场等。必须对详细规划进一步充实完善。要通过绿化、建筑小品、雕塑、道路、灯具、信号标志等形式的统一性、造型的识别性和符号的象征意义来协调整个城市风貌,创造和强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大到建筑群体、广场、公园、雕塑、街道,小到单个建筑物、路标、广告牌、路灯、店名、街名、草木都要表现出城市意识的主题和个性,使城市环境文化能从建筑风格上得到展现。做到既大笔纵横又小题大作,真正实现一条街道一个景观,从而提升武威市城市文化品位。在城市建筑设计上,要协调好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其既表现自身特色,又要和谐于其他建筑。如在钟楼区域恢复具有西夏文化特色的建筑,其建筑艺术与风格就要充分体现出西夏文化的内涵,从建筑体量、材料、色彩、屋身、屋顶等方面反映出西夏的历史风情和建筑艺术。新建居民住宅区要重视环境设计和住宅的单体设计,特别要将住宅的造型设计与建筑色彩合理有序地搭配,实现楼房风格化、室内现代化、庭院园林化、街路标准化、设施配套化。在文物古迹周边和空中视廊范围内,要坚决停止不符合名城保护规划和设计风格,不符合风貌区特色与文脉延续的建设项目。通过规划与建设、保护与开发,逐步形成以雷台汉墓为中心的汉唐文化园区、以文庙为中心的明清文化展示街区、以古钟楼为中心的民俗文化博览之地、以罗什寺塔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域、以重建的南城楼为中心的仿明建筑群和南门艺术广场等。同时要注重城市进出口、广场、标志性建筑、园林绿化等景观建设,通过精雕细琢,构筑一流的城市环境文化。

3、依法实施好规划,适时做好规划调整。规划实施应遵循经济规律,即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小块起步、滚动发展、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形成良性循环。要注重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化的衔接,使各类规划能够上下一致、相互协调、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提高规划的质量和具体实施的操作性。要进一步严肃规划执法,各类项目建设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对违反规划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支持规划部门的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管,不干预规划执行,自觉遵守和服从规划,努力为规划执行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规划的公示制度,保障社会各界对城乡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规划是对未来的预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适时调整,使规划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真实反映发展方向,真正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

二、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从“政府投入主导型”向“市场经营主导型”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方面,政府拥有了较多的对城市地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对城市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管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府不得不面对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城市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城市经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实践的舞台。90年代初,大连市率先提出了“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产”,“城市资产保值增值”的“城市经营”理念,城市资源的资本化运营领域和手段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所谓城市经营,就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规则将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中长期投入最大限度地通过“投入-产出”的资本运动形式表现出来,是城市自然资源从单纯的自然形态变为城市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建设、发展和形成过程。城市经营是城市在经历外延式扩张阶段后,城市发展重心转向内部功能完善和优化的必然选择,城市经营的内涵包括城市土地经营、项目产业支撑经营、存量资产经营和文化、品牌经营,其核心和关键是城市土地经营,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经营城市必须树立城市资源是资本的观念,必须树立城市建设管理是一种产业的观念,必须树立步入市场天地宽的观念,必须树立机制活、事业兴的观念,必须树立“人人是形象、个个是环境”的观念。

1、做好城市土地经营文章,为城市建设聚集资金。土地是最具活力、增值潜力最大、唯一能够由政府直接经营运作的城市国有资产,是政府的最大财富,也是城市经营的核心和关键。早在1982年,深圳市就开始了通过收取土地使用费来弥补市政建设资金不足的试点,并成为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前奏。武威市于2002年组建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开始经营土地资产,截止2006年,共征用储备土地1700多亩,已公开出让1300亩,实现土地收益2.13亿元,支持城市建设投资4056万元。土地储备经营在企业改制、市政融资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发达地区城市土地经营的情况看,我们在运行机制、手段和措施上还不尽完备,差距尚远。对此,必须从规划入手,以规划为龙头,牢牢掌握土地一级市场,城区规划区内的土地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开发整理、统一供应、统一监管,真正形成“一个口子出、一个口子进”的土地运行机制。要扩大土地整备力度,充分利用大宗成本低、利润高的优势,结合道路拓建联片征地,全面提升土地级差效益。加大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力度,足额征收城建配套费、人防结建费等各种行政性收费。对流转的存量土地力争能收尽收,依法开征土地闲置费,适当提高划拨土地租金收缴标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回收储备。要把土地开发整理和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完成储备土地的平整、水、电、热、路等配套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设计,使项目和地块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统一进入储备库,提升土地价值。要认真研究土地市场供求趋势,区分项目性质严格落实供地政策,积极调控土地市场。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二、三级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防止土地资产流失。

2、做好项目经营和存量资产经营文章,促进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城市安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城市空间及其功能载体作为商品来转化。要按照项目区分理论选好项目,选准项目,积极调整投资结构,适当压缩公益性项目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对竞争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的投资,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尽快建成城南区集中供热、年产2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明清一条街等工程,促进项目达产达标,适时启动建设天然气综合利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水回用等工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按照参股、合资、合作或TOT、BOT等多种形式进行投资建设,逐步形成投资—经营—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建设及经营模式的新突破。要按照“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公共产品合理计价”的原则,积极推行和完善市政设施有偿使用,针对不同类别项目的功能特点和受益对象等情况,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合理计价,使市政公用项目达到保本微利,使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促进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产业化发展,有效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辐射能力,扩大城市的资产存量。同时,针对各项收费“成本高、效率低、管理分散”的情况,借鉴外地的先进,整合成立专业收费性经营公司,全面推广卡式水表等网络自动化收费系统,对自来水水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供热等费用集中征收。加大对城市存量资产的改组、转让、租赁等运作力度,走通过国有资产增值融资的路子。对城区道路、公共交通、公共停车场、公园消防等公益性项目,通过拍卖、转让或出租管理权、经营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等权益,使这些物化资产转化为资本,政府也在取得收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