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酒经(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5951900000008

第8章 祭祀与节日(2)

社日,可以说是盛大的饮酒的节日,是广大农民祈丰年、庆丰收的节日,特别是在元代以前的唐宋时期。

土地神,也叫社神、社公、社鬼,至迟在夏代,已有了祭祀社神的活动。《礼记·月令》、《周礼·地官》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为此还筑有“社宫”、“社庙”、“社坛”或为祭祀社神与谷神用的“社稷坛”;祭祀时要击鼓奏乐,叫“社鼓”,祭祀的迎神赛会叫“社会”;迎接赛会上还要组织杂戏、杂耍,叫“社火”;祭祀中用的酒叫“社酒”;祭祀仪式结束后要升宴畅饮,叫“社饮”。据记载,这一天除统治阶级要举行祭祀活动,开宴饮酒外,一般的百姓也会停止工作,携酒、肉到“社场”——即祭祀的场所去进行祭祀活动,饮酒作乐。就连平日在家的妇女,也会停止针线活,参加欢乐的人群中。

花朝节与酒

农历二月15日,为俗传的花王的生日,也是百花的生日,叫花朝节,也叫花朝。很可能由于各地的地理、气候情况不同,所以有的地区以二月二日为花朝,有的以二月12日或15日为花朝,总之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这个节,据说唐代已经有了,宋代流行较广。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中记: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

文人雅士,则多在这天赏花、饮酒、赋诗。民间还要做一些游戏,如“扑蝶会”等。

上巳节与酒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汉代以前是以农历三月上旬第一个逢“巳”的日子为“上巳”。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不再计是不是“巳”日,所以后来上巳节也被叫做“三月三”。

上巳节是怎么来的,说不清楚,大概当时郑国人已有三月上巳日到水边去活动游戏的习俗,认为有拂去不祥的作用。《后汉书·礼仪志上》中记: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上巳节有一个与酒很有关系的活动,就是“曲水流觞”,即在节日这一天,人们坐在弯曲的小流旁,将一种叫“觞”的酒杯,斟上酒,放在水中,任水飘流。觞若飘到什么地方不动了,就由坐在旁边岸上的人端杯饮尽杯中之酒。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于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谢安、孙绰等名流41人,在绍兴的兰亭相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了著名的作品《兰亭序》。

寒食节与酒

相传寒食节的由来,是因春秋时晋文公有负功臣介子推引起的。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后,取得了政权,大封跟随他的功臣,独独忘了介子推。到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并去找他的时候,介子推却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山,乃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见晋文公。晋文公觉得对不起介子推,人们也都同情介子推,就在他被烧死的这一天或一段时间里,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示悼念,这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作为悼念之日,虽禁生火,但并不禁酒。无酒不成礼,更何况寒食节还有到野外去进行祭祀的活动。

清代文人陆元泓有《过河北刘庵先生墓》诗:

曾云归去总天涯,三尺荒坟万古家。

若个年年吊寒食,半瓢清酒滴桃花。

寒食节时,不仅人们野祭要用酒、饮酒,宫廷里也是要饮酒的。《卢氏杂记》中记:唐代“寒食内宴宰相,赐酴酉縻酒,即重酿酒也。”宋代诗人王禹有诗:“前年寒食节,待诏直内廷。近臣不敢醉,赐酒空满瓶。”

清明节与酒

清明节,因为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枝绿草青,万物欣欣向荣,人们的心情无疑也很舒畅,加之从禁火到出火,从吃凉食到热食,更令人高兴,所以民间的游戏活动,继寒食节后更丰富多彩,踢球、荡秋千、放风筝、踢毽、拔河等等,其中最重要最普及的,是祭墓和踏青。清明节祭墓的活动,不仅与寒食节的祭墓活动有关,其来源应更早,大概与上古祭祀祖先有联系。夏、商、周时,帝王祭祖有宗庙,一般群众没有自己家庭的宗庙,只能到效外先人的坟头上去祭祀。既要祭祀,就少不得酒;祭祀完毕后,照例要饮酒,同时享用已作过供品的食物;此时正当春光融融之时,于是形成了踏青——春游和野餐之习俗。

明、清时,祭墓、踏墓、踏青之风习仍极盛行。也许由于北方——如北京地区气温较低,清明时春意还不是很浓,故而重祭墓;南方——如苏杭地区春意盎然,则成为踏青之最好时光。但无论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中瞄述北京清明时说: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钱,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

《五杂组》中记:

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时至今日,清明时扫墓、效游之风仍极盛行。

端午节与酒

端午节,也叫端五节、重五节、天中节、端阳节等,也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而且较盛大的节日。因为它在农因五月五日,所以得名。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线缠之,此二物咬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不管端午节的来源如何,划龙舟、吃粽子和饮酒的风习,始终不衰。所谓菖蒲酒,唐人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说:“端午日以菖蒲或缕或节以泛酒。”菖蒲,含芳香油,是一味中药,无毒,有开窍、理气、活血、去湿的功效,用它切碎或截段泡酒喝,自有益处。雄黄酒,《清嘉录》中记:“研雄黄末,屑蒲枨,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主要为硫化砷,有毒,也是一味中药,风祛风、杀虫、解毒的功效。将它掺和在酒中制成的雄黄酒,是不宜饮用的。好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认识了这一点,饮用的人大概已不多了。按旧俗,人们除饮雄黄酒外,还“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燕京岁时记》)。这样做也许可以杀灭一些虫,便为避免小儿误食,仍以不用为好。

七夕与酒

农历七月七日夜,俗称“七夕”,是古代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刻。关于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民间流传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大抵都是指牛郎星与织女星在七夕相聚。牛郎星,即天鹰星座的α星;织女星,即天琴星座的α星,这两颗星都很亮,亮度超过了一等星。早在《诗经》中,就说到了这两颗星。《荆楚岁时记》中说:这天夜里,妇女要在一起相聚,用瓜果酒脯等供这两颗星,还要玩穿“七孔针”等等游戏。谁穿得快,就表示手巧,所以妇女都乞求织女星能给她们一双巧手,故而这一天也叫“乞巧节”。这一天,实际上是妇女过的节,所以也叫“女节”。有的地方例如台湾叫“情人节”。尽管各个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娱乐游戏,但妇女们相聚在一起,饮点酒,喝点茶,吃点瓜果,做着游戏,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15日,为中元节。

中国人在远古时就有阳世与阴间相隔一道“鬼门关”的迷信。每年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关,阴间的鬼魂可以到阳间来游荡觅食。七月30日,鬼门关关闭,鬼魂必须在关闭之前返回阴间。鬼魂中若阳间有亲人的,自然有亲人上供祭奠;若无亲人的孤魂野鬼,无人上供,为避免滋事,扰乱阳间,民间也多设供祭奠。佛教传入中国后,则于七月15日举行“盂兰盛会”,以超度亡魂,叫“于兰盆节”。

唐代人韩鄂《岁华纪丽·中元》中:“道门宝盖,献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正说明了道、释两家在七月15日的活动。

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以致引起饿鬼的不满,故而尽量丰盛。祭后,循例要开宴饮酒,充分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秋节与酒

中秋节,是一个赏月饮酒的日子。

中秋之时,一般气候清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大;酷夏刚过,严冬未临,气候也十分宜人;加之正逢收获的时刻,新禾登场,瓜果飘香,酬谢神祗,开宴饮酒,也是自然之事了。

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都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还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的活动。宋代太宗时,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记: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重阳节与酒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个“九”,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重阳”,在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远游》:“集重阳人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

登高、插茱萸和饮酒,互相之间关系密切。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重阳登高》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这本只是个神话故事,但于后世影响深远,以致演化成九月九日登高饮酒之习俗。

菊花,除了观赏价值外,也确是一味良药,其性味甘苦、凉,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本草纲目·附诸酒方》中载:

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

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济南采风记》:“九月九日,登高饮茱萸酒。”《象山县志》:“重阳,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泛酒。”茱萸是一种含辛烈香气的植物,也是一味药,有温中、理气的作用,但有毒。《齐氏要术》中说:“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不知是不是由于茱萸含的某种气味能驱除一些虫子的原因。

人们在重阳日佩茱萸,认为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发展成为用茱萸泡酒喝。

除夕与酒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按旧俗两节之间有些节日,也是要祭祀的,当然也要用酒和饮酒。如农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民间要准备丰盛的菜肴享祭祖先神灵;农历十一月里的冬至节(按阳历为12月21日或22日),按商周时的历法以冬至前一日为岁尾,冬至日为岁首,家人团聚,享祭先祖,庆贺往来,一如过年,以后历法虽有变化,直到确定12月30日为岁尾,冬至日始终是要设酒宴、祭祖先的。12月,也叫“腊月”,还有“腊日”祭祖;23或24日的“祭灶节”(或叫“小年节”),也都要用酒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