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作指南(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5951800000003

第3章 取材(3)

知识包括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书本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读书。读书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写文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元人程端礼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劳”指的是苦读书,“逸”是指文思泉涌、妙语联珠般的写作逸乐。有劳才有逸,先有读书之劳,而后才会有作文之逸。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必定是下笔蹇滞,文思枯窘;学贯东西,文通古今,才会下笔如注,应付裕如,写出“气象峥嵘,色彩绚烂”(《东坡志林》)的精美篇章。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所不涉,显示了作者多么丰富的学识!如果王勃不靠读书积累了那么丰富的轶事典故,佳词丽句,怎能即席吐玉泻珠般地写出名文《滕王阁序》?所谓开拓思路,生发联想,创造形象,都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陆游的诗句:“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面对如画的江山美景,却吟不出一句诗来,就因为穷渔翁不得读书,见而不识,自然不能触发诗兴。相反,一个知多见广、笔力娴熟的人,就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旦飞来“一鹤”,便能引出喷泉般的“诗情”,直上“碧霄”,一吐为快。

观察也需要有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扩大观察的领域,便于联想和比较,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对观察对象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就只会看到一些零乱的表象,甚至是“有眼不识泰山”,“有耳不能纶言”。鲁迅曾在《读书杂谈》一文中批评了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偏激,同时肯定了读书对观察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从上海到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二、怎样通过读书丰富知识

1.多读泛读

学写作必须多读书,刻苦攻读,长期坚持不辍,象杜勃罗留波夫诗中所写的那样:“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之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读完……啊,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熊变成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写出同样的作品。”他在十三岁前就读了四百一十种书,才使他有可能从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五年内写出了一百多篇杰出的文学论文。还要泛读。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作品,文史哲、数理化方面的各类书籍,还有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都应当广泛涉猎。阅读面扩大了,智力背景丰富了,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了。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信)

2.熟读精思

要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必须在熟读精思上用功夫。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志不忘。”(《学规类编》)。精思就是集中精力,潜心思考,要采取古人所说的“于切要处用心力”、“愈繁愈难从容为之”的学习态度。翻东翻西,光读不思,虽乐此不倦,终一字不留,只能是个“四脚书橱”,如郑板桥所写的:“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书读得熟透,知识记得牢固,写作时才会收到融会贯通之效,左右逢源之乐。这正是韬奋自述他写作时的那种妙境:当拿起笔来时,“只要用得着任何文句或故事,它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驱于我的腕下。”

3.勤于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华罗庚)积少致巨,聚沙成塔,知识之塔也是靠点点滴滴聚集而成的。“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邓拓)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是积累知识最好的方法。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清人张溥就是“所读之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始已……”,最后达到“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顷刻立就”的程度。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喜欢用笔记的形式积累写作材料,死后,人们在他书房里发现了他亲自摘录的两万五千张卡片和几百本笔记。

读书笔记的形式,总的可分为摘录式(又包括摘要式、抄录式、索引式、引语式等)和评注式(又包括提要式、批注式、心得式、札记式等)。常用的有:

摘要笔记。这就是韩愈讲的他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把书中主要内容、主要论点作摘要记录,也可记录一些精彩的段落以及名言佳句等。如列宁的《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摘要》。

心得笔记。记读书的心得、体会、质疑、批评、补充等。这种笔记难度大,因为要记下个人的创见,多用于从事学术研究。在读过许多书之后,经过比较分析,从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顾炎武称这是“开山铸铜”,他的读书笔记《日知录》就是这样写成的。“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乎山之铜也。”朱熹的《朱子语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都是这样的读书笔记。

索引笔记。有时要记的内容太多,上述方法都不便记录,可采用索引的方法,即把书名、文题、出版日期、作者、页码等写在一张卡片上,以备日后查找。

材料的丰富和扩展——想象

一、想象和写作

什么叫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包括:

再造想象——利用已有材料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从未见过的事物形象的一种想象。

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一种想象。

观察、感受、联想、想象是整个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是同时萌发,互相渗透,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

由某人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叫联想。想象和联想都是由此及彼的思索,但联想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而想象则是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新的创造。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二者关系密切,所以常混在一起用。

观察和感受是获取材料的主要手段,但它不能把生活中的细节和面貌都反映出来,比如历史的、未来的不能带到眼前,遥远的、虚幻的不能引到身边,这就需要通过想象创造出来,如高尔基所说,想象“可以补充在事实的链索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见的环节”。这是因为,想象不象观察那样囿于眼前的见闻,它可以从所见所闻生发出去,在头脑中开辟一个极为广阔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新形象。想象又不象观察那样,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它既可以“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打破空间的界限;又可以“观古今于须臾”,“迎亿载而为津”(《文赋》),超越时间的界限。因此,想象比观察、感受,更能帮助人们扩展取材的领域,获取到无限丰富的写作材料。写文章,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润色修改,都不能没有想象。特别是文学创作。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手法之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有的作家甚至把想象称之为太阳和神祇。

二、怎样通过想象扩展和丰富写作材料

据心理学家报告,人的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就多数人来说,比较重视前三个区的开发利用,而对后者却比较忽视。据估计,一般人仅仅用了自身想象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可以说,人的想象区是个有待开发利用的智能宝库。学写作,要重视开发想象区,发展想象力。

1.想象要有生活和知识做基础

想象不是空想、奢想,想象的内容也是来自现实生活。巴尔扎克说:运用想象的作者,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生活和知识是想象的基础。宋人葛长庚的《波罗蜜诗》中写道:“君不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骆驼?蜀犬吠日越吠雪,识与不识吾奈何!”不见不识,连梦境也不会进入,更谈不上借此想象了。一个人想象能力的高低,是以他掌握的生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转移的。

幻想也是源于生活和知识。幻想是对未来的想象,“是极可贵的品质”(列宁)。科幻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人世间有猪猡、猴子,吴承恩才在《西游记》中创造了猪八戒、孙悟空的形象。人民群众有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才会有文学中的人死了化蝴蝶、变凤凰的神话传说。科学幻想绝非虚无缥缈的瞎想,凡尔纳于1905年逝世,他生前写的科幻小说就出现过留声传真录象(即今之电视)、导弹、潜水艇、直升飞机、发射飞往月球的火箭等,这些在他生前死后,或早或晚地都变成了现实。可以说,科学幻想就是一种对未来科学的预测。

2.在读书和日常生活中展开想象

在读书中展开想象。如果能在读书中注意唤起想象力,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能使所学知识更加形象和完整,有人就把想象称作“消化知识的酶”。这对于我们在写作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材料,无疑是很有帮助的。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学欣赏和评论文章,更是离不开想象。因为有了想象的参加,经过反复诵读、吟咏,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意义、气势和神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也才能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高下与优劣,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评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展开想象。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看到一个人一件事,就迅速捕捉住形象的特征,然后就展开联想和想象,想一想它象什么,不象什么,然后再琢磨用怎样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俄国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次在林荫道上观察行人,他看见一个老太婆推一辆摇篮车,车子里没有婴儿,却放着一个关着金丝雀的笼子。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此作了如下的判断:“这位老太婆所有的子女、孙女都死了,她在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唯一心爱的生物,就是笼子里的金丝雀,所以她便在林荫道上推着金丝雀,就象她不久以前在这里推着她最后一个心爱的孙子那样。”作家陆文夫举例说,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生着一张极其扁平的脸,脸扁得出奇,引起了好多人的注意,一般人只是产生一种感觉:“嘻,这脸真稀奇!”学习写作的人就不能仅止于此,要展开想象,这脸稀奇在何处?“他再看一眼(注意礼貌,不能多看)便发现,原来那眼睛象两条缝,嘴巴是一直线,鼻尖和脸平面没有多少距离。看完了他会思考:‘这脸……这……怎么个说法,象什么呢?’即使当场想不出,事后还得想:‘象……咳,真象一张绷紧了的皮鼓,鼓上被小刀戳了三条缝,挑出了两个眼子!’”(《捕捉形象的能力》)这本身又是很好的写作练习。有了经常的想象训练,想象力发展了,生活材料积累多了,到写作时,笔下自然就丰富充实了。

3.学会艺术的思维

想象就是艺术的思维,高尔基指出:“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维,是‘艺术的’思维。”艺术思维就是平时说的“艺术感觉”,即陆机《文赋》中讲到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想象离不开思维,“想象想象,越想越象”。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思维,它不是只满足于作出一个“好”或“不好”的简单结论,想象必须将思想化为历历可见的具体形象。不善于想象,缺乏艺术的思维,笔下就必定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瘦得难看,样子象个瘪三”,比如严冬早上看见玻璃窗上的冰凌花:

对于一个毫无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冰凌花只是一块乱七八糟,毫无规则的冰片,使人感到寒冷。但艺术家会在这里发现大自然对美的奇异而天才的创造,发现冬天的淫威下美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比如一个普通人看见冰凌花会这样说:“嗬,昨晚真冷,今儿的冰凌花倒好看。”但是用文学的语言说,也许是这样:“严寒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冷酷,它象一个顽皮的魔术师,时时地编出些新节目来,玻璃便是它的舞台。”或者这样说:“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甘它们的离去,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请风儿带到窗子上,唤起人们对夏日的怀恋。”(张抗抗《让冰凌花留在书页上》,载1981年第1期《艺术世界》)

没有丰富的艺术思维,笔下也就不会有这样神奇美妙的艺术图景。

4.运用假设、推测等方法发展想象

发展想象力可运用多种方法,如对比想象、补充想象、比拟想象等,这里谈谈常用的假设想象和推测想象。

假设想象——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创造一定假设条件(如时间、地点、环境、情态等)展开想象。作家王蒙认为“作家是一些最善于、最喜欢顺着‘如果’和‘假使’想下去的人”。“已经发生的事只能是那个样子,是固定的,有案可查、无例可循的;而‘如果’和‘假使’是无限的,同样的生活素材,加进去不同的‘如果’,就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这里的顺着“如果”、“假使”的思维,就是一种假设想象的训练。高晓声写《陈奂生上城》就运用了这样的假设想象。他说:“《陈奂生上城》的产生,就是由于我自己住了每天租金五至六元的招待所,触发了一个念头:农民绝对住不起,如果一个农民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又将如何?让一个农民表演一番,一定很有意思。”(《创作思想随谈》)经过如此的假设想象,他终于让陈奂生住进了这样的招待所,创作了小说《陈奂生上城》。

推测想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过去和未来展开的想象。作品中对历史生活的再现叫忆测,忆测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对未来前途和理想的展望叫预测,预测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是科学的预见。有的作家就因此非常惊人地预测出跟科学家相同的结论。巴尔扎克曾在一本小说中指出人体中大概有某种有力量的和科学尚未知道的液体在起作用,并且可以用这种液体来解释人体的各种心理和物理学上的特点。过了十几年,科学家在人体中发现了制造这种液体的几种腺——荷尔蒙,创立了重要的“内分泌学说”。高尔基说:“艺术家也同科学家一样,必须具有想象和推测——洞察力。”作家因为正确地运用了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推测想象,才有了与科学家不谋而合的想象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