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5949800000047

第47章 巴塞罗那夜明珠

——西班牙游记

一、巴塞罗那:西班牙的骄傲

巴塞罗那,几乎是全世界爱好体育运动的人们都熟悉的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曾经称赞这座城市是“西班牙的骄傲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本世纪内,因几次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饮誉全球,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

明珠之美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次欧洲之旅到西班牙,没有去它的首都马德里,而是直奔巴塞罗那。我们从法国马赛出发,驱车沿着地中海利翁湾北岸的法西高速公路西行。沿途蓝天白云,青山碧海,水天一色,景色迷人,真让人忘记了旅途劳顿。8小时行程犹如吃顿快餐那样,悠忽间便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巴塞罗那。

我们到达巴塞罗那刚过中午。阳光非常充足,照得整个城市遍体透亮。进入城区,巴塞罗那给人的感觉是既古老又年轻。相传古代迦太基人很早就在此建城。1833年以前是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区加泰罗尼亚的首府,也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门户。市内巴罗克式古建筑与现代化的楼群交相辉映。我们在老城区看到古罗马城墙和六世纪的宫殿的遗迹。现在,巴塞罗那作为西班牙最大的海港和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全国文化中心。这里有1430年创办的巴塞罗那大学、利塞奥大剧院和各种博物馆22处,其中毕加索博物馆、加泰罗尼亚博物馆、现代艺术馆、酒类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都久负盛名。

巴塞罗那的奇特建筑是欧洲建筑中的另类,我们的团友大半是来自中国建筑设计院的专家,他们对西班牙的建筑很感兴趣,因而特别提出要考察西班牙最有特色的建筑,于是,我们首选的参观目标是市内最著名的建筑也是西班牙最大的教堂——神圣家族教堂。这座教堂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教堂所不同的是,它具有更多的现代派的特色。它是由设计大师安东尼奥·戈迪(AntoniGandi)设计的。

戈迪(1852——1926)作为现代世界级的设计大师,是建筑界的一个“另类”。他以特有的叛逆精神抛弃了欧洲的传统建筑风格,而树起了现代派的旗帜,正如毕加索在美术界树起现代派旗帜一样。戈迪在巴塞罗那有两处杰作:一处是神圣家族教堂,另一处是巴塞罗那别墅区。“神圣家族教堂”是西班牙最大的教堂,矗立在马略尔街和普罗文萨街之间。规模宏大,造型独特,既采取了现代化的建筑工艺,又保留了西班牙古老的建筑风格。教堂的东西两墙上有耶稣降生和遭难的雕刻,用来象征耶稣的一生。东、西、南三面的屋顶上各有4个尖塔,代表耶稣12个门徒。园柱式的尖塔高入云霄,塔身四周的棱状直线之间,开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窟窿,远看像一座座神话中的古堡,神秘古怪,颇显威严。据基督教的说法,耶稣被钉死后第三日复活,一直未死,所以象征耶稣生命的教堂也一直在建筑中,已经建了100多年至今尚未竣工。我们在参观这座教堂时,看到这里仍是一片工地,机器轰鸣,粉尘四溅,工人们正在打磨各种石料,大兴土木。我们问,大概还要建多久,工人们说,大概还要建100多年。用中国人的说法,这也确是一项“胡子工程”。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戈迪在建筑设计上喜欢用“3”字构成他的设计图案。他有一个“3字排列法”,画成图表,横向或纵向相加都是33。这个图表的横向数字是:1+14+14+4;11+7+6+9;8+10+10+5;13+2+3+15。纵向数字是:1+11+8+13;14+7+10+2;14+6+10+3;4+9+5+15。这样一个数字组成的排列,横竖相加都是33。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戈迪的重要设计思想的体现。戈迪设计的别墅区,本想成为巴塞罗那的一片乐园,但由于他设计思想的先锋意识,显得特别古怪而“曲高和寡”。当时很少人能接受,直到若干年后才出现了戈迪风格建筑群,而戈迪本人则没有得到半点享受。他一生都处于穷困潦倒之中,靠朋友的帮助才度过残生。

我们到巴塞罗那之后,一直惦念着去参观它的体育设施,一睹它体育明珠的风采。作为标志性的体育建筑,巴塞罗那奥运会场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我们到达这里,接待人员迎候在运动场大门前。得知我们是建筑考察团,主人便从建筑的角度向我们介绍情况。他说,这是1929年建成,以后又多次修建的一个大型运动场馆,1992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我们来到这里,看到它宏伟的气魄和瑰丽的建筑,令人大开眼界。

我们在奥体中心望见一座奇特的建筑,是为开奥运会而修建的供媒体所使用的电视发射台。这是日本人设计的。造型很独特,像一条游走的鱼,而这条鱼的骨架和全身都是用铁丝编织而成的。远看像一条金鱼(因为鱼的身体造型,全金黄色,俨然是一条金色的鱼)。如果没有人作讲解,怎么也不会知道这是一座发射塔。这里因刚开过奥运会不几年,又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常常维修刷新,所以一切设施显得很新,没有残破的痕迹。包括当时供运动员休息的咖啡馆、茶座,现在都还一一如新。不过在这里喝咖啡的好像很少运动员,主要还是来这里参观游览的游客。巴塞罗那作为南欧的旅游城市,每年有一、二千万人来此旅游,市政设施的配套都很到位,旅馆也很充足。相对来说,物价比西欧各国都要便宜。所以我们每天都吃得很好,餐厅老板还免费每餐为我们提供葡萄酒和水果,很实惠。

巴塞罗那海滩平坦开阔,有许多天然海滨浴场。初夏五月,这里已是骄阳似火。海滨浴场人流如织。男男女女都在海滩上架起了遮阳伞,同时又半裸身姿,在那里享受阳光的恩赐。据说在欧洲裸泳已成为一种时尚(亚洲一些国家还在争论裸泳是否有伤风化),女性也多是裸着上身,为的是得到更多阳光的照射。人人如此,也就习以为常了。

巴塞罗那交通方便,有五条地铁线路,公共汽车线路也很多,还有私人火车。但交通规则很严,特别是对外国司机更不客气。我们下榻的阿托纳斯酒店是间四星级酒店,门前有一个大型停车坪,法国司机把车放在宾馆门前,以为万事大吉。不料第二天,两个警察在大堂等候着,司机一出门,一辆警车把他带走了。我们正在大堂准备上车,眼巴巴地看着这位法国司机吉尔先生被巴塞罗那警察带走。一个小时后,司机被送回来。吉尔回来后,把手一摊,无可奈何地说:“被罚了一百美元。”因为停车违反了西班牙的交通规则。一百美元数目不小,等于司机白干一天。我们都很同情吉尔,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凑了1500美元作为小费给司机吉尔和导游朱先生,算是帮他一把。吉尔很厚道,在巴塞罗那飞机场同我们告别时,买了一包鲜红的樱桃送给我们。一个素昧平生的司机,用鲜美的樱桃表达对我们的厚意。

二、在巴塞罗那逛“花街”

巴塞罗那有一条“花街”,很著名,也的确很美。

花街是巴塞罗那美的延伸。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早已令人神往。市内林立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以及巴罗克式的古建筑与现代化的楼群交相辉映。古罗马城墙和六世纪宫殿的遗迹,以及矗立在老城区中央的哥特式天主教大教堂、巴塞罗那大学、利塞奥大剧院、毕加索博物馆、加泰罗尼亚博物馆、现代艺术馆、酒类博物馆,以及众多的体育设施,特别是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奥运体育场,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们称赞它是“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在看了造型奇特的神圣家族教堂之后,当地导游告诉我:“如果你要了解西班牙的风情,许多地方可以忽略,但一定要去看一看那里的‘花街’”。他的话对我极有诱惑力。于是我请他们安排半天时间去逛巴塞罗那的“花街”。

我对这种推荐也有一些疑惑。开始我以为“花街”,就是中国古人说的“花街柳巷”,也就是西方人说的“红灯区”。我想,要想看“红灯区”,哪里比得上阿姆斯特丹,那里红灯区的“橱窗女”,恐怕是世界最顶级的“花街柳巷”景观了。如果看过“橱窗女”,就没有必要去逛“花街”了。我在迟疑不决时,他们看出了我的误解,赶忙解释说:“花街不是红灯区,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花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导游引领下,驱车来到和平门广场,下车后步行进入“花街”。花街是连接和平门广场和市中心卡塔卢尼亚广场的兰布拉斯大街。这条大街是巴塞罗那以卖花为主的步行街,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花市”或花卉市场吧。花街全长足有两公里。我们从和平广场开始步行进入花街,便看到街道两侧是错落有致的楼群,而街心是一间接一间的花店。花店里摆满各种鲜花。这里有世界各地的花卉,热带的、温带的、寒带的都有。可以说繁花迷眼,光彩夺目、青翠欲滴,美不胜收。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供人欣赏,也零售给顾客。我们每到一个花店驻足,卖花的老板都会非常客气地、和蔼地问你要什么样的花。当我们表示先看一看,老板看出我们并不买花时,他们的态度依然热情和蔼,并无鄙视或立即“变脸”,其商德比当下中国某些做生意的人是大不相同的。

巴塞罗那的花街,确实是我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看到过的那么富有特色,富有风情。这里花卉之著名,销路之大,恐怕与巴塞罗那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世界体育之都,需要大量花卉消费有很大关系。这就不在话下了。但是,主人要领我们看“花街”,是要让我们了解西班牙的另一种风情,也是西班牙社会生活中的另一种景观。

什么景观值得向我们郑重推荐呢?原来主人知道我是写作者,要写点东西总要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要我们逛花街,也许不是为了让我们看这里“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而是看一看那充满着艺术韵味的一道风景:西班牙“乞丐”,也就是欧洲著名的“艺术乞丐”。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乞丐”几乎都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即使是“装相”,也只能往丑里打扮,显示其丑陋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而巴塞罗那的乞丐不同。我们进入花街,看到几乎与花店相伴的是一个个“化妆出场”的乞丐。有的化妆成修女,有的化妆成神甫,有的化妆成文艺作品中的“魔鬼”(像《封神演义》里的那些鬼怪),有的化妆成美女。每隔三、五间花店就有一个艺术乞丐在那里进行乞讨。这些乞丐是些什么人,我们无从了解。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个艺术乞丐的真实面目。在我路过一间花店门前时,看见一个新来的乞丐正在化妆。他原本是个满脸胡子的男人,穿着破旧的西装。但放下提包,拿出“行头”。把女人的套裙穿上,戴上头套面具,很快成了一个花姿招展的“美女”,站在凳子上像雕塑一般屹立不动。看上去俨然一个“健全的维纳斯”。人们从这里过,她不动声色;如果你在“她”的钱箱里放一点钱,哪怕是一个法郎,一个便士,“她”立即会向你鞠躬并致“贵族礼”。你走开了,“她”立即恢复常态。我在几处看到,凡是化妆成“美女”的乞丐,都能得到人们的“关照”,而化妆成“魔鬼”的,因其“青面獠牙”,很难使人接近,也就“白费蜡”了。为什么巴塞罗那花街有那么多“艺术乞丐”?恐怕也是摸准了顾客心理。进来买花的人总是钱多的人,而且会有绅士风度,也就容易得手。后来我在巴黎等城市也看到这样的“乞丐”,被称为“艺术化的乞丐”。“乞讨”同样是社会贫困的表现,然而东西方之间的乞丐,在表现形式上却有所不同。西方的乞丐被“艺术化”,也真是“高出一筹”了。

我们在花街看到的“艺术乞丐”如此之多,如果视为此地的人都见钱眼开,也不客观。当时我们慢悠悠地走在“花街”上,看到另一种不同的“景观”,真让人不可思议。不知不觉间,走完了整条街,来到了卡塔卢尼亚广场。这是一个将公园与街道融为一体的广场。一处街心花园,四面是高楼(其中有这里最大的百货公司),而中心是一个广场。广场上“静思女神”石像神态安祥凝重,吸引着观众目光,中间是喷泉。喷泉喷出的水花,在阳光下,五彩夺目,宛若一个“水晶宫”。一间一间花店看下去,完全不做生意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我们同行的一位朋友决心要消费一下,于是到店里买了一份“冰激淋”,一边交钱,一边就吃。此公拿出美元付给老板,老板说,我们这里不用美元,希望换成西班牙的货币“比塞塔”给他。找了半条街都没有兑换的银行,只好回过头,再付给美元。老板还是坚持不收美元。此公把钱放在柜台上就走。老板追出门客气地说:“美元还给你,冰激淋送给你吃,算我请客!”做了生意不收钱!买者怪不好意思的,深有受之有愧之感。出门以后,他对我风趣地说:“那卖冰激淋的说不定也是‘下岗职工’呢?”一种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巴塞罗那,你很美,很多彩,也很无奈!

(写于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