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5949800000029

第29章 梦里明月是他乡(11)

我们在走完参观通道,看过那里证券交易的非凡场面之后,从交易所大楼出来,只见门口站着三三两两的人,在那里抽烟,在那里叹气,在那里呼吸。有的人春风得意,有的人愁容满面。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的情绪都起伏跌宕。给人的感觉:他们太累了。资本主义实在太累了。又是那首歌里唱的:“这里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生活很无奈。”华尔街啊,正像有些人咀咒的:真“他妈的”黄金遍地的花花世界!

在过眼华尔街的繁华之后,我们随即去纽约地铁和哈莱姆黑人区,体验那个被人们咀咒或贬抑的纽约。纽约很大。作为国际化大都会的纽约,总面积328。3平方公里。大纽约中的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斯满五个区中,曼哈顿区为全市之精华所在,大银行、大保险公司、大工业公司、大运输公司和全球闻名的证券交易所都聚集在这里,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市立大学也在这里。纽约也有世界知名的“脏、乱、差”的地区,那就是纽约老地铁和哈莱姆黑人区。

先说纽约老地铁吧。为了体验这里的“老地铁”,安娜领我们在曼哈顿中心区一个老地铁入口处排队买了地铁票。下到地铁站一看,果然令人惊讶。用“脏乱差”来概括它的特点绝不夸张,决不冤枉。就其环境来说,不仅不能同华盛顿的地铁相比,比我们北京的老地铁,也差一大截子。不过,许多人都说对纽约的老地铁不要一笔抹杀,它在历史上有功劳。我曾找有关资料看过,觉得对它还是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纽约地铁在地铁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条地铁。史料显示:19世纪初纽约发展速度惊人,人口陡增,使地上交通成为一种灾难。一个叫阿尔福莱特·比奇的人,第一个提出建地铁的设想。1867年纽约市政府批准挖地铁,总投资35万美元。就是这个记者兼发明家比奇,一个人就拿出7万美元修地铁。经过比奇和其他人一年多努力,第一节地铁列车试验运行。又过了二十年,1888年美国商业部正式批准纽约建地铁计划。又经过十六年努力,1904年纽约地铁举行通车仪式。从此以后,纽约地铁不断扩大延伸,现在纽约地铁纵横交错,长度达1110公里,有485个车站。每天有600万人次以上靠地铁为交通工具。平均每年有10亿人次乘坐地铁。由此可见,地铁对解决纽约的交通拥挤是立了大功的。由于乘坐地铁的人多为比较下层的人,特别是黑人,所以晚上常出现地铁站抢劫事件。不过也只是小打小闹,比起那些“江洋大盗”就差多了。我们是白天乘坐地铁的,秩序是乱一些,但也未见到诸如抢劫斗殴事件,似乎没有像人们说的那么可怕。

再来说说哈莱姆吧。哈莱姆区就大不一样了。美国人一般都说,纽约比较差的地段有两个地方:一是唐人街,另一个是哈莱姆区。国务院那几个翻译,面对着中国客人,都不愿贬损唐人街,只讲哈莱姆区的坏话。安娜说:“你们到哈莱姆只能在车上观光,不能下车。下车以后,若出现被打事情,我们负不了责任!”安娜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我们乘着一辆中巴来到位于曼哈顿北部介乎第110号街到168号街之间的哈莱姆区。一停车,一群黑人,特别是黑人孩子便涌了上来,对我们的车敲敲打打。我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哈莱姆区是纽约的贫民区,据说是1658年由荷兰移民建立的一个街区,因哈莱姆河而得名。当时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农村,曾是独立战争时期的古战场。19世纪以后,便逐步成为美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地和贫民区,人数达100万。二战以后,波多黎各人和美籍西班牙人也到此居住。这里人口密度大,失业率高,经济比较萧条。直到今天,这里也没有大的改观。我们那天乘车在这个街区缓缓经过,几乎没有看到几间高楼大厦和像样的商店。只见这里楼屋低矮,垃圾成堆,纸屑满街,破壁断垣,比比皆是。纽约市政府好像没有很好治理这个地方。我们在哈莱姆区内一处较宽阔的地面停车,刚想下去看看,一大群黑人蜂涌而至。安娜小姐警告说:“千万别下车照相。下车照相,他们就把你的相机抢走了。”真没想到,在纽约这个经济那么发达的地方,竟然还有这样一块蛮荒之地。哈莱姆与华尔街,简直是两个世界。难怪有人说天堂与地狱都在纽约出现。

我看还是不要把哈莱姆贬得一钱不值。哈莱姆也有自己的传统。这里是美国黑人政治文化中心,有专门上演黑人音乐家和其他黑人表演艺术家节目而著称的阿波罗剧场;有专门收藏黑人文物的肖伯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有库蒂·卡伦图书馆和建于18世纪中期的阿比西尼亚浸信会教堂。著名的黑人作家和艺术家,如理查德·赖特、库蒂·卡伦、詹姆斯·鲍德温、兰斯顿·休斯等都住在或曾经住过这个街区。这个街区住的多是穷人,所以经常要闹一点事。比如这里经常举行抗暴游行等活动。每年伟大民主运动活动家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被害日,这里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弘扬民主传统。可见这里并非“不毛之地”。如果要研究美国黑人文化教育,要写美国的黑人,还是要深入考察这个哈莱姆区呢!

二十一、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

到了纽约,总想找个机会去看一看联合国总部。我们算有缘。通过有关机构联系,中国新闻代表团得到了参观联合国总部的机会。

联合国并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国际组织。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国际联盟组织。1945年10月24日,美、英、法、苏和中国等反法西斯战胜国,发起成立联合国。同年12月10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邀请联合国到美国设立总部。1946年底,联合国用洛克菲勒的850万美元赠款,买下曼哈顿东河滨一块地皮。纽约市政府也赠给邻近的一块土地。美国与联合国签署特权和豁免权,承认这块土地为“国际领土”的特殊地位。1949年购得地皮,1951年便建成了。从此之后联合国开始运作,成为世界各国唇枪舌战的一个国际讲坛。联合国在瑞士的日内瓦,在肯尼亚的内罗毕都设立了有关组织总部,而纽约的总部,则是一个最大的总部。

在去联合国总部之前,我们先去了曼哈顿中心区的帝国大厦和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一睹这两座摩天大楼的风采。我们来到帝国大厦。帝国大厦座落在曼哈顿区中部第五街和第34路交角处。据翻译介绍:在1973年之前,帝国大厦是雄视全球的最高建筑物。它是一座钢结构的灰色的矩形建筑。楼高102层。1950年在顶层加了68米的电视发射塔,总高度已达到448米。我们站在这座大楼的基部,仰视天穹,不由自主地发出“危乎,高哉”的赞叹!翻译还告诉我们:这座摩天大楼,是一位叫史塔生的工程师设计的。1929年3月动工,1931年5月竣工,只花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其速度是历史上的奇迹。整座楼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用去钢筋6万吨。当时的造价仅4000多万美元。1964年起,大厦上面30层的外壳,全部用彩灯装饰,通宵闪亮,瑰丽辉煌。现在帝国大厦不仅供商社使用,而且还供游人参观,共有72部电梯,供2万多工作人员和旅游参观者使用。人们可以登上顶层的瞭望厅,观看纽约全景能近4个州的部分景色。据说爱因斯坦、邱吉尔、韦尔斯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等都曾登临大厦顶层观光,从而也使大厦增色。翻译问我们是否要登楼参观?但同时又说今天参观的人很多,大约要排两个小时队才能轮到登楼。我们一算,时间太紧,下面还有参观项目,也就放弃登楼的机会。这是遗憾,但也无奈。

离开帝国大厦,我们在蒙蒙细雨中步行到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又是一座摩托天大楼!这是目前纽约市最高,楼层最多,由五幢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主楼呈双塔形,又被称为“双塔大楼”。双塔各高412米,110层,1973年建成。四周外墙全是玻璃,有“世界之窗”之称。据介绍,这是由原籍日本的山崎实总设计师设计的。全楼有84万平方米的楼面,分租给800多个厂商。大楼内有设备齐全的服务厅,同时可供2万人就餐。全楼有104部电梯。在第107层有瞭望厅,天气晴朗时,可望及70多公里的地域。全楼设备先进,全由电脑控制。我们到达大楼前厅听了介绍,也是由于时间原因,未能登上107层去观光,觉得又是一个遗憾。(笔者补记:我写的这篇文章还没发表,意外地出了一个“九一一事件”,即2001年9月11日,这座举世无双的摩天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恐怖分子从波士顿劫持两架大型客机撞击大楼,致使双塔大楼起火崩溃,顿时夷为平地。美国旋即联合世界各国进行“反恐战争”,为捉拿嫌犯头子本·拉登,轰炸阿富汗,以报一剑之仇。但世贸中心大楼已永远不复存在了。呜呼哀哉!据报道,经过8个月的清理,美国人准备在这片废墟上重建世贸中心。何时重建也还是未知数。)

我们从世贸中心大楼出来,看见离此不远处有一所教堂,叫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翻译问我们要不要进去看看。看教堂应该去欧洲。美国的教堂没有欧洲那么古老,数量更比不上欧洲。不过为一睹美国教堂的真容,我们也就顺便走了进去。真是小巫见大巫啊!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没有梵蒂冈圣彼德大教堂那么宏伟,也没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那么华丽。但在美国就是屈指可数的圣殿了。圣帕特里大教堂也有特色。它参考法国和英国哥特式教堂却显示出浓郁的美国的风格。整座建筑采用花岗岩和大理石结构,穹顶部分采用木质和灰泥结构。教堂顶部有两部高330米锥座形体尖塔。教堂内部结构呈拉丁式十字架形,由前厅和正厅组成主体部分。在正厅和左右两翼相交处,建有圣殿、祭坛和唱诗班席位。据说在1910年举行世界新教堂奉献仪式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称为“评比”),这座教堂被评为世界第11座最大的教堂。不过,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这座教堂与四周的摩天大厦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

我们的目标还是去看联合国总部大楼。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座落在曼哈顿东河滨一块美丽而富有吸引力的岬角。左边是大海,远处可以望见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雕像”;右边就是联合国大厦建筑群,周围是一片碧草如茵的草坪。人民日报驻联合国记者领我们进入了总部大院。进去第一眼看到的是,院中央高高旗杆上飘扬着的联合国国旗。这面“国旗”特色鲜明:天蓝色的底色上是橄榄枝围着地球的白色图案,象征着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联合国大厦的基础部飘扬着160多个成员国的国旗;还有一尊巨大的表达联合国争取世界和平为其宗旨的“让我们把军刀铸成犁头”(也就是中国的成语“铸剑为犁”的意思)的青铜雕塑耸立在院子里。真是一派和平景象!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联合国总部大楼是一座长方形立体建筑,被形容为“火柴盒”式建筑。何先生事先已办好参观手续,领着我们走向总部大楼。我原先以为,联合国总部一定是戒备森严、高深莫测。走近一看觉得也很平常。门口只有两个卫兵把守。何先生向卫兵交了通行证。卫兵示意准许入内。我们一行便大大方方地顺利地进入了联合国总部大楼。总部大楼同一般的政府办公楼没有什么两样。在一楼工作台前,一位值班小姐递给我们一份介绍联合国的材料。该资料称: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6个: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这6个机构通称为联合国总部。国际法院驻荷兰海牙。此外还有20多个附属机构驻在各国:粮食计划署在罗马,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内罗毕,亚太经社委在曼谷,联合国大学在东京,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万国邮联在瑞士伯尔尼,民航组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银行在华盛顿等等。“联合国”,真是联合的国啊!

我们进入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其实是联合国秘书处大楼,是秘书长办公地。这是一幢39层的盒式建筑。大楼的东西两侧的墙面是宽敞的钢窗,南北两侧是镶着净重2000吨的大理石墙,也就是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飘着各国国旗的那栋大楼。总部大楼的一楼大厅和各会议室摆放着许多由各国政府赠送的礼品。我们看到,在大厅里陈列的有比利时赠送的其所用丝线可绕地球赤道4周的巨幅挂毯;有苏联赠送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还有我国赠送的绣着阳光沐浴下万里长城图案的壁毯,等等。

联合国没有总统,秘书长就是“总统”了。大家最关心的是秘书长在哪里办公。翻译问我们:“你们要不要看看秘书长办公室?”我们说:“能看当然最好了。”于是他带我们到设在第38层的秘书长办公室。其实秘书长并不在此办公。这是提供人们参观的。我们看到秘书长办公室并不豪华,但很有特色。里面摆放着许多纪念品,比如有美国“阿波罗2号”于1969年从月球带回来的月岩,还有瑞士赠送的“世界钟”等等。

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和大会堂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场所了。恰好大会堂当天没有开会,我们可以进入会场参观。大会堂的布局,正像在电视上见到的那样:主席台后面挂着一架巨大的表决机器,在每个成员国下面有绿、红、黄三色灯泡。大会表决时,各国代表可以亮不同的灯,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台下的每个代表团有6个席位。我们天真而好奇,也到中国座位席上悄悄地坐了一会儿,拍了几张照片,也算“到此一游”的纪念。

我们参观后才得知,联合国虽然不是个“国”,没有独立国家的各种政府职能,却有十分庞大的机构。据称,有1万多职员在总部办公,每年印发的文件有27万吨,拍发电报6200万字,每年职工工资要7亿美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机构。不过,联合国虽然被看作是一个超级至上机构,但并无实际权力,各国只能利用这个讲坛发发议论而已。世界大事纷纭复杂,联合国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天晓得!

联合国啊,联合国,你很伟大,你很无奈!

(写于1997年3——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