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目标型家庭
5949300000028

第28章 不同家庭的目标分析(2)

我是一名下岗职工。失去工作后,就和老婆商量自己开家店铺。想开家杂货店,养家糊口也就够了。女儿读大学三年级,很能干,学习好,课余又自己打工,不需要我们提供生活费。谁知女儿知道后,说我俩没头脑,杂货店那个多,早没前途了。过了一段时间,就跑来告诉我,建议在家附近开家动漫店。我一听就不同意,一来我没经验,二来我又不了解年轻人的心态。开那种店力不从心。女儿说我家附近有中学,这是最大的财源。又说现在很多学生喜欢漫画,包括大学生。又给我说投资并不多。就准备开一家动漫店。我的店开张以后生意一直很火爆。学生果然是聚宝盆。我的本钱早就赚回来了。乐得老婆也要提前退休,帮我经营。

从以上三个创业家庭来看,要想创业成功家庭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张先生没有妻子的辞职协助,他不但创业难以为继,还有可能出现家庭危机。吕圣良虽然是被逼创业的,但是没有妻子父母帮助联系业务,他的创业也是很难支撑。而下岗职工没有女儿的建议,仅凭杂货店是不可能乐得他老伴提前退休前来帮忙。看来创业只有成为家庭共同的目标,在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容易成功。那些为了创业而忽视家庭、冷落家人的创业即使成功了,也是落得个孤家寡人的境地。有人说家还是可以在建的。的确,创业成功了在建立家庭是很容易,可是你最初创业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家庭破碎后重建的此人非彼人吗?所以创业时请记住你是为了什么去创业的。

婆媳型家庭的个性分析

家庭关系中最不好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了。有的家庭中婆媳就像是天敌一样,只要在一起就会发生口角,好像和睦相处就能破坏生态平衡似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困扰着很多的家庭。其实婆媳双方就是都存在有戒心,彼此都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心的沟通。失去心灵的沟通的严重后果就是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误会,从而也就产生了矛盾。随着独生子女这个前所未有的特殊人群成家立业,现代婆媳关系也发生微妙变化。首先是经济关系弱化,现在婆婆都有经济保障,婆媳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比重和相互依存度低。其次,婆媳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现代婆媳对封建传统中婆婆居高临下的角色都不认同,交往中双方主观上普遍存在相互尊重的心理。在经济依存度低和婆媳相互尊重的条件下,为何还会造成近八成的“婆媳不和”呢?家庭是生命的延续,也是道德操守的传承,如果婆媳之间不能好好相处,如何发挥家庭的意义呢?婆媳之间,如能明确家庭目标,凡事都往好处想,用以代替无谓的计较,如此必能举族和陆,相互信赖,彼此依待,成为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那些好不容易熬成婆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谈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议论儿媳妇的长短,就是那些迈进丈夫家多年的年轻女性,有空聊天的时候,也不免把聚会变成了声讨婆婆大会或者诉苦大会。处在婆媳之间的那位儿子兼丈夫,为了维系双方的关系,耽误多少工作、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也是可想而知的。就像上面的漫画,婆媳争吵后,作为丈夫和儿子一边护着老婆,为老婆打伞遮雨,一边为母亲打伞遮雨。其实婆婆和媳妇最心疼得是她们的丈夫、儿子,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不想让中间的男人淋雨,可结果却是与她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既然婆婆和媳妇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什么她们不能包容、忍耐,携起手来将目标——丈夫(儿子)照顾得更好,让他走出家庭做他想做的事,而不是耗费在永无休止的争吵之中。为什么有些家庭婆媳就能处的好,甚至处的像亲母女一样,看看下面例子中她们是怎么做的:提起自己的儿媳妇李艳,徐婆婆笑得合不拢嘴,“我的儿媳妇就像我的贴心小坎肩,暖心还善解人意。”“我们相处10年,没红过一次脸。”徐婆婆说,“我的身体不太好,经常在半夜咳嗽,儿媳妇在隔壁听到声音就跑过来,给我倒水、陪着我。看到这些,我的心里真感动。逢年过节我都能收到儿媳妇买的礼物,她还经常拉着我聊天,把我真正当成妈。”据了解,媳妇李艳是小学的老师,平时工作很忙,“晚上回到家,儿媳妇还主动承担家务,劳累了一天的她,一点怨言都没有。”“我已经把儿媳妇当成我的女儿,我能找到这样的儿媳妇真的很满足了。要说她们怎么能处得这样好,那就是互相理解、互相体谅。

自古以来,婆媳相处一直是社会、家庭的重要问题。有的婆媳亲如母女,相处得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则势如水火,彼此互不兼容。婆媳之间的相处之道,实在是一门大学问。每个家庭要达到上面徐婆婆和媳妇那样也不太可能。但或许可以做到婆媳之间如朋友般相互尊重。彼此以同理心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辛劳,并且给予彼此生活的空间。媳妇能主动做些家务、凡事请教婆婆的意见,表示尊重婆婆;婆婆也能尊重媳妇的感受,表示包容媳妇。当彼此有了不同的意见或看法时,要能适时地做好沟通,如此才能和谐相处。如果做不到朋友般尊重,最起码也能如宾主般客气。婆媳就好像主人与客人一般,彼此客客气气,既不斗气,也不会互相看不顺眼,因为那有主人看不下客人的道理呢?所以彼此应该有的礼貌不可忽视,并且要经常为对方的付出表示感谢。有事出远门,必定告知去处;从外地回家,也能带个小礼物,彼此客气、尊重,才能相处愉快。

最要不得的就是婆媳如冤家相聚。婆婆把媳妇当成冤家对头,认为是来抢儿子、抢家产、抢当家人地位的;媳妇嫁到婆家,也不勤快,只会发号命令,整天跟婆婆计较谁的家事做得多,或是不断在先生面前数落婆婆的不好,尽说婆婆的坏话,让身为丈夫、儿子的夹在婆媳之间难以做人。曾国藩说:“骄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你的家庭是婆媳型家庭吗?如果是,那么你的家庭婆婆与媳妇是亲密如母女、尊重如朋友、相敬入主宾还是冤家对头的关系?作为婆婆与媳妇你们期望的关系是什么?为此你们应作出什么?

工薪家庭的个性分析

夫妻二人双职工,上有老下有小,这一般属于工薪家庭。工薪家庭一般收入不高,负担较重。而且由于收入不高负担重,这类家庭一般理财观念传统,承受风险能力较差,家庭经济要求绝对稳健。所以家庭理财尤为重要,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再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作为家庭基础基金进行必要的投资理财。

方栋是一家私人公司的职员,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每月收入2500元;妻子阿梅就职于一家国企,工资水平和方栋差不多,一个月收入1800元。对于老老实实靠工资过日子的方栋一家而言,未来最大的开支将是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和夫妻二人的医疗、养老问题,所以方栋的理财目标也就直接奔着这个方向去了。今年五月,方栋看房价降下了一点,就贷款按揭了一套商品房。可后来感到没有足够装修房子的活动资金,就暂且将那套毛坯房出租了,每月房子的租金收入有1500元。方栋一家三口现在住在租来的小屋里,房子不大,租金也不贵只要800元,可是加上900元的房贷还款,每月花费在“住”上的支出达到了1700元。妻子阿梅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于一家人的起居生活都安排得很好,经过她的巧心计划,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支出一般都能控制在1500以内。方栋的儿子今年14岁了,正在读初中,学习成绩不错,目前每月的教育费大概在500元上下。这样,方栋一家的月结余约为2100元。年底的时候,夫妻二人的年终奖金加起来能有10000元,可是扣除了保险费支出的8000元后,也只能剩下17200元。

由于方栋刚刚付过商品房的首付,所以家里的定期存款已经全部告罄,股市上的投资也被大量抽回,仅存3000元在股市中“灵活出击”。家里还有活期存款3万元,这是方栋留在手边以备不时之需的。今年购入的商品房市价在40万元左右,目前方栋决定先将其暂时出租当作投资,待时机成熟时再收回自用。房屋贷款的余额还有30万元,将要在20年内还清,这对方栋一家而言还是有不少的压力;今年底还有一笔亲戚那儿的短期借款要到期偿还,数额是3万元。方栋对于目前自家的资产构成并不满意,净资产稍嫌微薄。

方栋常常在想,自己一家人都是拿“死工资”吃饭的人,买了房子之后,更是没有什么余钱了。眼看着孩子四年后就要上大学了,就目前国内的教育形势来看,孩子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对于工薪阶层的自己而言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势必要早早着手准备。同时,在未来的20年内,方栋还要归还房贷,所以压力着实不小。另外,自己和妻子的养老问题也比较令家人头疼。方栋以后不打算给孩子带来太大的负担,毕竟儿子将来也要有自己的家庭,成为自己“小家”的顶梁柱。可是人老了之后生活水平也不能下降太多吧,特别是老了之后的医疗费用,眼看着看病得费用越来越贵,总不能老了之后和妻子俩人“小病扛着,大病拖着”吧?所以方栋很希望通过理财,让孩子的学业基金和自己夫妻俩的养老基金都能有个着落,且日常生活不必承受太大压力。要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资产增值,才能减少未来若干年的压力呢?要用什么样的理财手段,才能令自己在风险最小化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收益呢?

的确工薪家庭靠的是“死工资”吃饭,孩子要养、要上学,老人要赡养。创业担心家里底子薄输不起;做事业家里人多事杂集,既没有精力也不能按照喜好行事;一句话难呀!好在家庭还算稳定。

弱势群体家庭的个性分析

弱势群体家庭是指那些不但实际的经济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的家庭。他们往往面临着心理的和经济的双重困境。在弱势群体家庭中,主要面临三类困境,一是生存困境,即缺少生存条件。二是生计困境,生活贫困、朝不保夕。三是机会困境,没有个人发展或就业机会。机会困境有时最要命,对弱势群体而言,重要的不是我今天有没有饭吃,而是我明天有没有发展的机会,一个人感觉没有希望时是最受煎熬的。最后是权利困境,各方面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矛盾和压力会导致他们内心的焦虑与矛盾。有些困境是家庭成员个人原因造成的,例如身体和自身素质,有些是社会的,例如制度变革、技术发展等,有些是成员个人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原因,这些人陷入困境,都是弱势群体家庭依赖自己成员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的,尽管他们并非不想改变上述困境。

如果一个家庭处于弱势境遇,就容易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生存恐惧,处于一种无助的迷茫状态。弱势群体常常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家庭责任感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处于弱势时压力感更加明显。目前,城市困难家庭怕失业、怕生病、怕孩子失学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倘若此三项弱势因素同时出现,对一个家庭的严重打击是毋需赘言的。此外,受挫折的时间与强度会影响弱势者摆脱困境的决心与信心,并引起不同形式的挫折反应。对个体而言,处于弱势是一种挫折经历,而在摆脱弱势境遇如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弱势者的社会地位,也在客观上使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挫折,这对于他们已经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处于弱势的时间越长,摆脱弱势的希望越渺茫,越能激发个体否定的情绪唤醒,并在态度方面产生变化。在支配零用钱方面,贫困家庭的孩子更谨慎和节俭。与普通家庭的孩子零用钱主要花在购买食品、娱乐用品和服饰上相比,76%的贫困家庭青少年认为应该攒起来或是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书籍。

弱势群体家庭首先需要生存与发展:既有生存的渴求,也有发展的愿望,他们有权选择“有尊严地生存”。但实际上,目前实施的送温暖、三道“防线”等措施,远未达到“有尊严地活着”的程度。因此,弱势群体家庭在生存底线生活的同时,发展才能使他们看到希望,发展才能使他们有生活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弱势群体家庭成员应各种原因,正在受到社会的排斥,造成了身心的巨大压力。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同样是每一个弱势群体家庭成员的渴求。要消灭贫困,首先必须改造贫困文化。正是由于这些人生活于贫困文化中,会与社会主流文化隔绝,并造成弱势文化的代代相传。而要摆脱弱势文化的束缚,就应当增加弱势群体家庭与主流文化接触的机会及其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技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教育和学习。

小王的家庭由于父母下岗一直找不到工作,生活拮据。学校开展创建活动,倡导家庭成员主动学习,订了《北京晚报》。晚上,孩子做作业,家长看看报。不久,通过报纸的招聘启事找到了理想稳定的工作,至此,家长对家庭成员都要学习十分赞同,又多订了几分报纸和杂志,一有空闲就看报了解各种社会信息。他们认识到:现是信息社会,不学习,信息就会闭塞。要想自己跟上时代,多看书读报。

单靠扩大社会保障面,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优惠政策,这些都只是暂时性的提供了一条“鱼”而已,若从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根本问题上着手,那不是永远为他们提供了“渔”吗?只有提高弱势群体人员的素质,才是授之以渔的合理方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为弱势群体家庭指出了希望之路,照亮了前行之道;必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其理解只有创建学习型家庭,才能实现家庭成员的“再社会化”,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学识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建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实现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目标。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才能真正推进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