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目标型家庭
5949300000010

第10章 古今中外的目标型家庭有何不同(1)

封建文化背景下的目标型家庭

古代封建文化下的家庭是怎样的呢?人们的脑海里一定想起“相扶教子”“从一而终”“三妻四妾”等等这些词汇。其实这只是古代家庭的一部分。或许从诸葛亮与其丑妻的家庭故事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家庭一二吧。

诸葛亮的丑妻名叫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一些鸡皮疙瘩,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诸葛亮把黄硕娶回家门,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不明就理地讥讽:“莫学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正是得其所哉,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呢。黄硕到诸葛亮家后,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按部就班地处理得妥妥贴贴,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就连他的朋友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也时常在隆中诸葛亮的农场盘桓,受到这位丑嫂嫂亲切的照顾,人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远远近近对诸葛亮的丑媳妇,态度逐渐改变,从卑视到漠视,由漠视而重视。

据说诸葛亮的丑媳妇,不但是一个粗细活都能料理得干净利落的小妇人,每当春花盛开或秋月皎洁的当儿,也能出言不俗地与丈夫娓娓清谈,特别是在夜阑人静的朦胧烛光下,还能展现许多羞涩柔媚的表情,在光影的错觉下,诸葛亮居然感觉到这个小妇人,实在有着难以为外人道的美态,而且在灯熄之后,更有一种令他销魂蚀骨的风情。尽管外人只认为诸葛亮的丑媳妇貌丑德美,又哪里知道她还是一个具有另一种“内在美”的女人呢?这种“美”无以名之,姑且叫它为“内媚”吧!

诸葛亮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又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出敌致胜,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此外,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丑媳妇教给他的。

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他这个丑媳妇的身上。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成仁,他的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上表说:“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才同棂栎,无补于国,请得归牖下,实隆赐也。”晋武帝司马炎只得顺其志向,可见诸葛亮的遗训和诸葛夫人的遗泽,仍然在他们后代的身上,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稳扎稳打,从无失算。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个丑媳妇,不但使他一生无后顾之忧,更使他在事业发展上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柱,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沉缅在温柔的照顾中,夫妻情感的亲密,非局外人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说明:有谁听说诸葛亮三妻四妾?听说过诸葛亮曾经有过婚姻之外的艳闻吗?从选择配偶,诸葛亮就目标明确:才干而非外貌。将丑妻娶进门后家庭目标依然身份明确,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妻子黄硕相扶教子,出谋划策。可以说他们的家庭是理想的目标型家庭。三国时期另外一个家庭周榆和小乔又是怎样的家庭呢?

周瑜和小乔是东吴人人称颂的佳偶。小乔是一位以才貌双全见称的女子。话说赤壁开战前,諸葛亮向周瑜背出了曹植写的铜雀一赋,周瑜很生气,尤其听到(揽二乔于东南兮)那句就更拍桌而起。他回到房里,对小乔说了這件事,小乔不以为然。作为妻子的小乔为什么是“不以为然”?是不是她认为丈夫小题大做,还是认为丈夫应该心怀大志?小乔怎么想事隔几百年我们无从考究。但是如果小乔的目标如果与周榆的一致,她就能够体会到丈夫的烦恼,而帮助丈夫解忧。有人问周榆怎么死的?《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被诸葛亮气死的。周瑜心胸狭隘,作为妻子的小乔假如能够及时加以疏导,我相信周瑜是不会气死的。

小乔的貌美与黄硕的丑所营造的不同家庭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妻子外貌的美与丑,而在于是否以丈夫的目标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为家庭的终极目标。

西方国家与国内家庭的不同

西方家庭文化的宽容与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敛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人对婚姻、家庭、共同的目标情侣间的忠诚是非常看重的,无论对家庭、对爱人、对孩子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很多美国男人提起他的妻子和孩子便充满感情,美国男人关心妻子非常仔细,非常体贴,他的体贴与中国人不同,他不一定摸摸你的头,给你端茶倒水,但他使你感到有一个人在关注着你,他能从妻子说话声调的高低或做事的每个动作中察觉得出她的喜怒哀乐,如感觉到妻子有不愉快的表情,就会马上问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让妻子讲出来替她分担。他的心一直在你的身上,很多美国男人,在每天离开家门的八小时工作时间里,都会打电话给妻子,看看她在做什么,并以“亲爱的,我爱你”为结束。美国男人还充分尊重妻子,比如,很多家庭孩子出生后,为了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妻子就不出去工作了,在家照顾和教育孩子。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妻子是靠丈夫吃饭的,靠丈夫养活一家人。但美国男人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他的收入一半是妻子的,因为有妻子在家里带孩子料理家务,所以他在外面工作无后顾之忧才能挣这么多收入,这是两人的劳动所得。美国人的家庭生活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默契。

美国男人喜欢把夫妻合影的照片放在公文包里,并说这样会令自己工作时充满活力。我的这位美国朋友他的办公室和车上就有着他和妻子的结婚照片。我在他的家里看到这对典型的美国夫妇无时无刻地在说“我爱你”,他们夫妻俩在客厅里、厨房里自然地拥抱、接吻,一点也不觉得做作,他们在家庭里相敬如宾,和和气气地商量如何教育孩子,犹如神话,非常温馨。

在家庭教育方面,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西方家庭教育,他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目标,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培养和自身锻炼。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也许我们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天性和才能。西方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中国的家庭孩子三岁以后能分创税的就很少,农村有的家庭孩子与父母一起睡到上小学。美国的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而中国的父母为了安全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却包办孩子一切日常事务,总说“孩子欢笑,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一位中国人在美国加州两年来,从未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经常见到家长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中国的家长总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让你学,是为了你好”等等。还有一家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西方妈妈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已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养成随拿随放、注重环境整洁的好习惯。妈妈也就按“协议”不再唠叨不休。中国妈妈一边喋喋不休的唠叨抱怨,一边全部替孩子收拾了。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西方家长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它兴趣技能,家长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个什么技能培训班。中国的家长总是强制性的安排孩子上这个兴趣班,那个特长班,从来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中国与西方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的传统思想更重视“家教”,但不可否认美国许多独特的教育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父母善于说服教育。他们过分重视孩子,以忽视和牺牲自己为代价;他们甚至任劳任怨地承担着帮助孩子成长的责任。为了让孩子站在他们的起点上往前走,他们力图使孩子不走或少走他们的弯路。说服教育在这种动机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父母非常懂得运用在家庭中的权威来争取孩子,也擅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尊重长辈,尊重经验。父母的说教成功也多归功于家庭双方的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