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
5910900000004

第4章 雪地上的脚印

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

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遍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的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

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唯恐你没披外套;妈妈扒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缇萦》中的一幕:

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我始终记得老演员王引颤抖的声音:“养了他十几年,这么一句话,他就真走了!”

王引演得多好啊!那眼神中的愤怒、茫然与失落,不正是我此刻的心情吗?

儿子!最近我们为你老打电话,已经吵过不知多少次了!电话居然值得你如此伤害和父母的情感吗?

或许是气话,你说完就忘了,但你要知道那会多伤父母的心哪!

记得前两天我们怪你花太多电话费时,你顶嘴的话吗?你说:

“花多少钱,我自己出,可以了吧?”

你还记得妈妈请你帮忙打一封信时,你的抱怨吗?你说:

“噢!我的东西,得自己打;你们的,也要我打!”

于是我想,大概有一天,当你能赚很多钱,再和我们闹别扭时,可能会说:

“这样吧!算算从小到大,我总共花了你们多少钱,吃了多少奶粉,穿了多少衣服,我开张支票,一次付清,两不相欠!”

然后你也可以跟淳于意的徒弟一样卷起铺盖,扬长而去,成为天地间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男子汉!不是吗?

过去我读弗洛姆谈爱的论著,说子女的成长,指向与父母的分离,又在分离之后,指向与另一个个体的结合,成为新的家庭。读的当时我没什么感触,但是今天,看着你一步步离我们而去,便开始用弗洛姆的理论安慰自己:

“这是当然的嘛!孩子大了,有他的主见和叛逆性,为的是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问题是,脱离父母就能否定父母的恩情吗?过去十几年来父母付出的爱,竟是能以奶粉和衣服的价值来衡量的吗?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生命计算进去?

我在你这般年岁时,也有反叛性,总拿自己跟别人比,怨家境不好,怪家教太严,但是有一天我读到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剧本《结局》(Endgame),其中有一段:

儿子对父亲吼:“混账!你为什么生下我?”

父亲:“我不晓得。”

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

父亲:“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我开始思索其中的意思,了解到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无法选择的。最重要的是,这层关系永远无法割舍。

所以你可以怨我们遗传近视给你,怨我们用中国理念管教,怨我们不是亿万富豪,甚至怨我们不可理喻!

但是,你无法怨我们是你的父母。

如同,我们绝不怨生下你一般。

得到你,我们只有感恩。记得你幼儿时,我们常说幼儿时最可爱,百分之百属于父母,上学之后就不同了。但是到你上小学,我们又说中学以前都还天真无邪。等你上了中学,我们又讲儿子大了,可以当朋友聊天,真有意思!将来离家上大学,就要失去他了!

不过我相信,直到你未来成家,我们还是会说:“虽然难得回来一次,但想到他,心都甜!”

这就是爱,就是执著,也就是无怨无悔!

只是,我不知道,随着你的成长,是否也觉得每个阶段父母都有不同的可爱之处呢?还是说愈来愈厌烦,真想把欠父母的还清,再也不受管束?

你放心好了!无论你多大、多伟大、多成功、多失败,我们都会管你,如同我们爱你一般。

当你打完公用电话回来,如果够细心,会发现虽然我们好像都不理睬你地去睡了,门前雪地上却有着你母亲和我的清晰脚印……

刘轩的话

电话里的发泄

讲电话,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包含了多重意义。

我们跟同年龄好友讲电话所用的语气跟词语:“哇靠”、“真的假的”、“哦麦尬”,在长辈的耳朵里听起来不但陌生,也象征他们无法参与的秘密世界。他们只听到我们爆出惊叹跟大笑,看到我们捧着听筒窃窃私语,我相信不管多么开明的家长,心里多少不是滋味:一直在身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孩子,终于有自己的秘密了,家里也愈来愈管不了了。家长们唯一有权力说的就是:“电话不要钱啊?快给我挂上!”

如此这般,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话,展开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权力拔河。家长们都知道孩子迟早会有自己的生活,远离他们而去。总有一天,他们只能盼望通过电话听到孩子的声音。但也正是因此,这个争执就更加激烈。

事隔多年,我早忘了那天晚上讲电话的内容与过程,只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把话讲完,老爸就赢了。我跑出去,是我的独立宣言,虽然那样伤透了父母的心。现在回想,我确实有点反应过度,但老爸也感受到了我行为背后的信息。这篇文章的每个句子,都透露了他心中的无奈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