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的魅力
5908000000020

第20章 用对方最能了解的方式表达

说着说着,发现四周的人已经各自另找主题,聊别的东西了。不想这么尴尬,就识相一点,别碰这类“你有感觉,别人没感觉”的东西。

说个真实的故事给你听。二十年前,我带一个女学生去美国。

飞机起飞不久,开始送餐,用完餐,机舱的灯光渐渐灭了,好让越洋飞行的乘客睡觉。

黑暗中,女学生突然推我:“老师!老师!这飞机上有没有厕所?”

我差点大笑出来,但我忍着,硬是不笑,冷冷地对她说:“没有!你得憋着!”才说完,四周好像已经睡着的乘客,居然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制造出人意料的“笑果”

我后来常忆起这一幕,心想,为什么大家在听到她问“有没有厕所”时不笑,却在我答了之后,一齐忍不住地笑起来?

我也猜,如果我当时答她“少闹笑话了!飞机上当然有厕所”,或是我先笑,恐怕四周观众就算笑,也不会这么爆笑。

笑话常常要冷讲。所谓“冷面笑匠”,真正说笑话的高手,自己反而要“冷面”不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猜不透,而有出人意料的“笑果”。

问题是,许多人讲笑话,还没讲自己先笑,或许刚讲一半,已经笑得说不下去了。

这时候就算他终于忍下来,重新清清楚楚讲一遍,因为他先把“笑意”用掉了,效果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你的情绪不是别人的情绪

我说这个,是要告诉你,千万不能以自己的“了解”,去想别人的“了解”;用自己的“情绪”,去想别人的“情绪”。

举例来说,当你看完电影,很感动,要说给别人听的时候,你必须先把自己的那份感动压着,慢慢把故事的原委说清楚。

因为戏里的张三李四,你都看过了,有了印象。说的时候,脑海甚至会浮现剧中的影像。可是当你口沫横飞讲得十分激动时,听的人却可能连张三和李四的关系都没搞清楚。

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听的人直摇手:“等一下!等一下!那个张三是什么人哪?还有,李四是怎么跑出来的啊?”他当然可能搞不清,因为你花两小时看的戏,却想在两分钟说出来,怎么可能清楚?

少用别人不懂的词汇

想要别人有感觉,语言也非常重要。语言可以是普通话、台湾方言、粤语、英语、法语,或你的词汇用语。

我发现有件很妙的事,就是只要注意一个人用的词汇,就往往可以猜出他大约什么年岁。

这并不是因为年岁大用的词汇就深,而是由于以前台湾地区都用统一的课本,那课文每几年会换一次,有些文章,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虽然年年都会编入,但又有些文章,像《滕王阁序》《爱莲说》则可能上一版有,这一版没有。所以,很可能那些读过《爱莲说》的人,动不动就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背过《滕王阁序》的人,突然会冒出一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念过《与吴质书》的人,喜欢用“动见观瞻”;中学默写过《岳阳楼记》的人,爱说“政通人和”。

那都是多文的词句啊!他为什么能用得十分习惯?因为那是他在课本上学的,太熟了。了解了这个道理,除非你确定听众的程度跟你接近、与你“同行”或跟你“同一届”,否则最好避免不通俗的词汇,有时候你甚至得把自己最习惯的“专有名词”改成一般人听得懂的东西;如果非用“外文”不可,也得记得加个翻译。

否则,别人“有听没有懂”,怎么可能“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