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5874600000013

第13章 “让狱成为天堂”——深海鱼

小问号

人类把200米以下的海域称为“深海”。过去,人们往往只能在大陆边缘200米以上水域捕鱼,现在即使深入到水下3000米捕鱼已习以为常了。研究发现,海洋水深不到1000米就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好像是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那里没有风,除了暗礁形成的急流、漩涡,海水基本上是平静的,可是水温非常低,接近或等于0℃,而且海水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想一想,在这样高压、低温、黑暗的环境下,作为最低级的脊椎动物鱼类,是怎样适应这种艰辛生活的?它们有什么样的拿手特技?

也许是弱肉强食的无情竞争,把一些鱼类“逼”到了深海里,可是强烈的生存欲望,使原本无奈的生活变得非常精彩,而且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有了非凡的本领,“让炼狱成为天堂”:有的眼睛酷似望远镜,有的身上有了自备照明灯,有的眼睛慢慢退化为盲眼,有的嘴巴长成了巨型大口,有的生成了囊胃……深海,使美丽的鱼儿变得奇形怪状,却个个身怀绝技……深海“炼狱”无疑还是鱼类的“天堂”,那里每天都在谱写着一曲曲生活交响乐。

“打着灯笼”漫游的鱼。1907年夏日的一天,在牙买加海岸的一个小镇上,人们发现了一条罕见的鱼,它眼睛的下方居然还长着一对发光器!不要说当地的渔民,就是海洋学家也叫不出它的名字,只能给它起一个很雅致的名字:“隐灯鱼”。这是一种什么鱼呢?为什么眼睛的下方还要长着发光器?人们无法知晓,而且一晃70年过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看到第二条这样的鱼,或者说,即使有渔民捕捞上岸,也许把它作为怪物扔掉了,也许无意间卖掉、宰杀,根本没有注意它的存在。1978年1月,加利福尼亚的一家水族馆馆长麦考斯凯尔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开始在加勒比海海域寻找这种隐灯鱼。当潜水员潜入深海,竟然不使用任何照明工具便捕获了几条隐灯鱼。原来,这种生活在深海的鱼很不罕见。研究发现,隐灯鱼的眼睑就像手电筒的开关一样:当眼睑一升上来,就可以把发光器遮盖起来,“灯”就自动熄灭;当眼睑翻下去,发光器就暴露出来,“灯”又亮了。科学家发现,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带“灯”的鱼(详见本书《谁点燃了海底的焰火——发光生物》)在深海里漫游:有的像流星似的一闪而过潜入更深的海洋,有的拖着长长的亮尾巴淹没在深海的黑幕下,有的像节日焰火,竞相开放,耀眼迷人。这些深海鱼类,依靠自备灯来搜捕食物,或惊吓敌手,好像夜行人打着灯笼出门一样,让我们油然而生亲呢之情。

长着大嘴的巨口鱼。深海不仅黑暗、低温、压力大,而且没有藻类植物,原本以食草为生的鱼儿为了活命,慢慢进化成了食肉动物,而且由于深海里食物难觅,饥不择食是常有的事儿。这样,只要遇到食物便猛地扑上去,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口吞下,久而久之,生活在深海里的一些鱼类不仅成了“巨口鱼”,而且胃囊也特别大,吞进食物后肚皮被撑得圆鼓鼓的。胃囊成了它的食物“仓库”,食物储藏在里面慢慢消化,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下一顿美餐呢。有一年,人们捕获到了一种巨口鱼,嘴巴特别大,只要把嘴张开就裂到了下颌的连接处,嘴里还生着细密的牙齿,能一口吞下30~40厘米的鱼,竟然超过了自身的体重。遗憾的是,这种鱼很难捕到,水族馆里也难见踪影,它的栖息、生育等仍是困惑科学家的不解之谜。

带着“鱼竿”的鱼。1931年,生活在美国东海的一个叫包莱伍的人给纽约自然博物送来了一条长约1米、口阔30厘米的奇特的鱼,它的嘴巴里还咬着一只海鸥呢。人们细心观察、推测后发现,当海鸥浮在海面时,这只鱼突然跃起,一口把海鸥吞进了肚里,可是海鸥塞满了鱼的大嘴,鳔里的气体又一时排不出来。这样,可怜的鱼就无法活动,最后束手就擒。这种鱼相貌丑陋,眼睛已经退化,身上没有鳞片,而头大嘴阔,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头顶上伸出一根“钓鱼竿”,在鱼竿的顶端上又长出灯泡一样的发光器。这样,鱼竿上的发光器巧妙地诱惑着深海里的小生物前来觅食或游戏,可是,刚来到它的周围,那些对光亮好奇的小鱼就“掉”进了它的大嘴里,成为胃囊之物。因此,人们称它是带着“鱼竿”的鱼。在深海里,这种鱼还是比较多的,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这种鱼的器官有的慢慢进化,有的却在慢慢退化,它的背、腹或尾鳍部分慢慢演变成许多长丝,有的细长如鞭,有的形似钓竿,竿上还长出“钓线”,生出小巧的发光器,犹如钓饵啦。

深海漆黑一片,高压和寒冷无时不威胁着生命。但是,深海动物有着特殊的身躯结构,表皮多孔,富有渗透性,海水可以直接渗透到细胞里,使体内外压力保持平衡。因此,在令人类恐怖的深海里,那些深海鱼类却借自身特长,繁衍生息,妙不可言。

“小档案”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动物志》记载了爱琴海的115种鱼类,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记述。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鱼类自然史》(1828~1829)开始,以后各国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等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发生、组织、生理和生态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秦汉以后,还对鱼类资源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鱼不长尺不得取”。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对福建沿海129种鱼类的习性、渔期作了较详细的记述。这些无不成为当代中国人研究海洋鱼类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