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冰与火的洗礼
5867600000004

第4章 知识创富——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列

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既没有外因型的原罪,也压根没有内因型的原罪。

刚刚下海的时候,我也曾计划着赚钱之后和兄弟们一起开着越野车到西藏玩玩,但在创业过程中,这个想法逐渐转变了。

不能小富即安……“挣钱养老,环游世界”是要不得的。这是我的创业经验,也是我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忠告。

用亚当·斯密的话说:“当每个企业都安守本分,为自己发展赚取利润的时候,客观上整个社会的公益就会得到最好的发展。”

——陈志列

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专门从事EIP(嵌入式智能平台)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2003年于香港联交所上市,是同行业中唯一在国内设立大型研发、生产基地的上市公司。

由研祥公司打造的“EVOC”品牌,主要有三大系列嵌入式智能平台产品:EIP整机产品、EIP板级产品及遥距数据模组,是中国最大的集特种计算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一、“研究生的发祥地”

研祥公司董事长陈志列出生于1963年,1987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因为当时西北工业大学隶属于国家航空部,所以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志列被分配到北京一家国有科研机构下属的合资公司,这家企业不仅承接国家委派的相关电脑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也代理一个台湾品牌的嵌入式产品销售。

和同期的很多其他人不同,陈志列去深圳不是为了“下海”,而是为了工作。在北京的单位工作两年后,1991年年底,陈志列被借调到合作方台湾企业新设的深圳分公司。正是在这段时间,陈志列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工控机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从世界范围看,工控机行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7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提出了相关的行业标准。1988年,IBM的工业控制计算机部门就已经把相关产品推到了中国。90年代,日本、德国等地的企业,也陆续抵达中国。由于当时国内很多大型的国企及二级企业,都面临升级的需要,因此各行各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对自动化、信息化的渴求非常强烈,所以当时工控机行业在国内有非常吸引人的前景。但是,陈志列发现,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市场被诸多海外品牌占据,产品价格高,而且适用领域不是很宽,这让国内的企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当时,陈志列等国内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有能力开垦国内市场。

到了1992年年初,陈志列准备去深圳的新公司报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邓公南巡。邓小平南巡之后,海内外掀起了一个在深圳投资和创业的热潮,就是在这个热潮下,陈志列于1993年下半年在深圳注册成立了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创业了。之所以把自己的企业命名为“研祥”,一是因为和陈志列创业的另外三个人,也同样都是研究生,刚刚走出校门。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掌握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二是在为企业命名时,陈志列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导师说过的一段话,浮现在他的脑海:“你们现在是国家科研的国家队,你们今后所在之地,就是科研的发祥地。”他在“科研的发祥地”一句中挑出了“研祥”二字,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标签。

除了对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前景看好、对自己的技术能力非常自信之外,促使陈志列自己创业的,还有另一个推动力,就是他感觉在当时的合资公司里遇到了“玻璃天花板”。由于当时陈志列在公司的位置比较高,所以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外资公司永远是二等公民,内心永远受到压抑。因此,和其他许多同时期在深圳创业的企业家一样,追求梦想、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是陈志列创业的重要动力。

二、整合市场:概念领先

工控机的英文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意思是专门为工业现场控制而制造的计算机。实际上,此类产品的绝大多数应用并非仅限于工业现场控制,它在通信、金融、医疗、军事、视频监控等几乎所有非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也占到了90%。但是在业内,人们还是叫它工控机,这有点“大头戴了小帽子”之嫌,是一种在其他行业很少见到的“冠名缺失”现象。

研祥在创业初期,也入乡随俗,大打“研祥工控”的品牌,但是其销售对象,越来越多地面向工业现场之外的领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在市场销售、品牌建设方面表现的提升,研祥在工控机行业的地位逐渐确立。这时,行业的发展趋势日益进入企业RD、销售总监等一些高管的思考议题中,为行业正名,逐渐成为领先者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研祥RD对该行业的产品特点概括如下:

该产品以嵌入的形式隐藏在各种装置、产品、设备、系统中;

该产品具有计算处理、软硬结合的特征,在应用中作为核心智能处理部件;

该产品与各行业应用软硬件配套后,形成各行业的终端产品,按行业习惯可以称之为平台。

基于上述概括,研祥为这个行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学名”——嵌入式智能平台,即EIP(Embedded Intelligent Platform)。

“EIP”的概念提出后,很快被业内人士所认同,特别是在研究发展、研讨等更为关注未来的场合,EIP已经成为这一行业的正式名称。

研祥作为第一批国内的EIP企业,在成长初期,无论是资金还是产品,都远远比不上外资企业。但即便如此,陈志列对研祥的发展仍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们发现,一方面,自己对中国市场的熟悉,要远远超过他们;另一方面,就技术而言,从一开始,研祥就与他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加之参与创业的都是刚刚离开学校的技术人员,所以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新鲜的。

和其他许多初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一样,研祥在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也在于资金。为了渡过资金难关,一开始,研祥和华为、中兴等一批科技企业一样,也选择了贴牌这种方式。由于对中国的市场足够熟悉,技术也非常了解,所以研祥在把产品介绍给中国用户的时候,是比较顺畅的。

但是陈志列并不满足于此,“当时很多企业都是从做代工开始的,因为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仅仅满足生产条件就可以了。”陈志列说,一方面,代工始终是在为别人“打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代工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不适合企业长期的发展需求。“经过仔细考虑,我把投资自主研发的想法在公司集体会议上公布了出来,没想到的是,研祥领导团队全部举手通过。这可以说是研祥第一次的转变。”

在决定自创品牌的时候,研祥发现国内的工控机行业有着无形且难以逾越的“门槛”,主要是:(1)小批量、多品种,客户要求个性化服务;(2)综合多种技术的产品开发。特别是上述第一点,研祥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在较好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后,研祥像大多数电子产品制造者一样,希望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而把一般性的生产任务委托给专业厂家。但是由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这样做反而导致交货不及时,质量、成本不易控制,而且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也难以满足。

面对这个问题,一个自然的解决方案是一切都自己做,但是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包括采购、中试、生产、物流控制、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显然,对于品种较多、批量较小的产品市场来说,这样做就意味着规模不经济,单件产品的成本相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来说要高出很多。

面对这个两难处境,研祥没有退缩,他们认识到,正是在艰难的行业中才存在机会,把艰难的事情做好就有利润,而且应该有较高的利润率。

1995年,研祥成立了产品研发部,开始挖掘新产品开发能力。这个阶段,研祥是一边卖自己开发的产品,一边继续做代工。之后,研祥相继成立成都、北京、上海分公司,初步形成全国销售网络布局。从1993~2000年,国内工业智能化行业成长迅猛,陈志列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不仅让研祥站稳了脚跟,也带领它走进了如沐春风的成长期。

从2000年起,研祥智能在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已经名列前茅。2004年,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WTO研究中心和中国经营报社共同组织对香港上市公司H股进行竞争力指数排名,研祥综合指数排名第九,效益指数排名第七。

三、重视“看得见的手”

自成立以来,研祥获得了大量来自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嘉奖。如2000年被深圳市政府认定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被评为“深圳市科技百强企业”,2002年获“全国工控机最佳拥护服务满意度奖”,2003年获评“国家重点新产品”,2004年获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认定和嘉奖既为研祥带来了声誉,有些还提供了实质性资助,帮助研祥降低了成本,对研祥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成立之初,研祥并没有意识到处理政府关系的重要性,不注意了解和配合政府的产业导向,以至于错失了很多来自政府的帮助。后来,政府部门派代表来研祥考察,介绍了有关产业导向及对企业鼓励支持的多项政策,对研祥未能重视也不曾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表示惋惜。至此,研祥才逐步开始关注并尽量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企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研祥在政企关系方面的思考,无疑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第一,目前社会的主要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企业必须要适应政府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型的节奏与步伐,既不要落后,也不要超前,当然也不要盲目迎合;要成为政府政策受益者,也要避免成为政府低级决策失误的牺牲者。

第二,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时,其对社区的影响就逐渐“宏观”起来,而政府及其政策的功能就是对宏观事务的管理和调控。因此,虽然企业家可以选择不做政治家,但不能不了解宏观环境的走向;企业家可以不关心政府及其具体管理职权变化的复杂内在过程,但必须了解变化后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对自己企业发展的影响。

和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不同,陈志列这些“技术创富”的企业家,之所以选择创业并不是为生活所迫,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梦想和实现个人价值。

不单单陈志列自己,以后陆续进入研祥的人,也都有这一共同的特点——这些人更为看重的,是研祥公司的发展前景好,能提升个人发展的空间。据陈志列介绍,很多人初来研祥,待遇并不比以前高,甚至还有所下降,而且研祥公司在初期尚不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这些人依然看好研祥。陈志列也将这一点归结为“深圳特色”。在深圳,大家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很多人并无父母或亲戚朋友可以依靠,他们到深圳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谋求发展,很多人都是怀抱理想而来。

陈志列肯定地说,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既没有外因型的原罪,也压根没有内因型的原罪。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自己以及当初和自己一起创业的一部分人,以知识分子自居,因为掌握技术,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压根没有所谓“内因型”的原罪。一些非法盈利的行为,如走私等等,这些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依靠技术,同样可以光明正大地赚钱。

编者点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变革,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深,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研祥之所以能成为工业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进行不断深入的开发和创新,使技术达到全球最先进的水平,并且对这些技术拥有百分之百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如果研祥没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那它就永远只能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近几年,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和人才,但总体来说,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是比较滞后,这也表明我们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今后,先进的技术将会集中体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很大,但问到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时却无法回答,关键问题就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再大也是脆弱的。

以往那种指望利用走私、法制漏洞来致富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更加相信知识,大多数企业都会在知识创富层次上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