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首之路
5866500000033

第33章 写小说

金庸老爷子在创办《明报》初期,销量仅在千份之间起伏,一度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

《明报》的成功全靠金庸的小说,当时金庸的小说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读者,许多人正是先成为金庸的忠实读者后才认识《明报》的。

所以冯乐在准备一边筹集办报之余,更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剽窃”后世的网络文学大作之上。

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只有吸引了足够的读者才能让报社开业后不至于陷入贴钱的窘境。

定下发展方向后,冯乐冯乐也没有耽误时间,立即准备动笔,堂而皇之的准备“抄袭”后世某些大神的神作。同时这货心里还不无得意的想道:“我就是抄袭,反正现在大神们还没出生呢,告我侵权?来民国告吧。嘿嘿,有种咬我啊……”

先抄……啊呸,现在哥们才是原创了,应该是先创作哪一部呢?辰东的《遮天》?貌似这玩意太玄幻了,读者恐怕暂时接受不了。神机的《阳神》?似乎紧张气氛太浓了,民国的读者们会不会有些受不了?

有了!仔细回忆一番看过的神作,冯乐忽然灵光一闪,脑海里浮现出天下霸唱的《鬼吹灯》来。这本书就应该比适合这个时代读者的口味了,没有翻山倒海的仙魔鬼怪,也没有酣畅淋漓的武打场面,有的是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了。

后世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夺宝奇兵》、《盗墓迷城》、《古墓丽影》等探险作品之所以获得那么大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伴随主人公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冒险,体验前所未有的刺激。

《鬼吹灯》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形式的文字冒险故事,三位当代摸金校尉,利用风水秘术冒险寻宝,走南闯北,谁是面对危机四伏的陷阱。环环紧扣,步步惊心。这种超越这个时代的想象力,绝对能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冯乐看《鬼吹灯》这部小说的时候还在上初中,正处于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年龄,凡是看过的感兴趣的书都有很深的印象,更何况那些经典神作并不止看了一遍。虽然不可能通篇全部记下来,大致的故事情节还是记得的,依葫芦画瓢,稍微改编一下就是了。

冯乐现在是徐树铮身边的副官,不过除了护卫徐次长的安危外,其他的琐事都不用操心。因此空闲时间还是蛮多的。

除了晚上回家写外,就是在白天空闲的时候也是奋笔疾书。胸有成竹,笔下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停滞,包括对原文的修改在内,冯乐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将《鬼吹灯》的第一部精绝古城写了出来。

一个星期的努力,不停的写写改改,整个人都憔悴了许多,不过看着厚厚的稿子,冯乐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这些不是稿子,是钱啊!

最后重新审阅一下稿子,冯乐忽然发现他似乎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的稿子用的全部都是简体字。貌似这个时候简体字还没创造呢!

“我艹!你个***!”

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冯乐忍不住狠狠扇了自己一个巴掌。

一个星期的功夫就这么白费了,冯乐心中窝火不已,无奈之下,只好又跑出去买了本汉语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将稿子重新用繁体字写了一遍,这下子又一个星期过去了。

最后审了一遍稿子,总算没有什么疏漏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下一步就简单了,直接开一个报社就成了。

不过冯乐可没有准备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直接开一个报社,而是打着收购一个现成报社的主意。

民国时期,新创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日增月长,全国光是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报社就多达五六百家,至于私营的小报更是不计其数了。

北京是民国首都,政治文化中心,报业繁荣程度不亚于大上海,大小报社过百家,《新民报》就是北京城里一家小报社。

此时满清王朝已经灭亡,共和之后,对于言论的限制自然没有满清王朝统治时期那样严格,舆论自由程度相当大,各种新思想,新事物都层出不穷,人们对文字的渴望无比强烈。这让中国的报业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处于一个黄金时期。

报纸行业如此兴盛,自然免不了同行竞争,优胜劣汰,几乎每个月北京都有新的报社开张,都有旧的报馆倒闭。《新民报》就处于一种不死不活,既发展不起来,也暂时倒闭不了的尴尬境地。

《新民报》只是的一家普通小报社,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时事新闻大多都是转载一些大报纸上的文章,由于销量不景气,只能靠着刊登广告赚取微薄利润,另外每一期报纸也有一个版面的连载小说,用来拉拢读者人气。

还别说,要不是《新民报》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说版面聚拢了一部分读者,恐怕连商家都不愿意在这份小报上刊登广告的。

余振声是《新民报》的老板兼主编,一年前,余振声和朋友创办了现在这家《新民报》,尽管报馆不大,但开始的时候也经营的有声有色,然而随着报业同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民报》的销量也变得越来越差,要不是余振声花大价钱笼络了几个作家在《新民报》上持续连载小说,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恐怕现在《新民报》早就关门大吉了。

《新民报》鼎盛时期每期销量超过五千份,而到了上个月,每一期的销量已经不足二千份了。

最让余振声雪上加霜的是,他花大力气笼络住的一个作家在写完这部小说后,并没有继续投稿的意愿,而是选择另一家待遇更好的报馆合作。

这个作家的小说很受一部分读者追捧,他的出走直接让《新民报》的销量从每期二千份减到现在的每期不足一千份。大量忠实读者的流失让刊登广告的商家也对《新民报》不看好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新民报》只是家小报馆,资金、实力比起《申报》、《大公报》差得远了。没有大记者坐镇,采访不到独家新闻,又不屑刊登花边新闻、造谣生事博人眼球,销量自然上不去。好在有不少读者看惯了《新民报》上连载的小说,连带着刊登一些小商家的广告,这才勉强维持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