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书屋论政
5861900000043

第43章 普京“亲西”辨析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在其国际处境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对外关系,自然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应该说,俄罗斯外交是比较快地走上正轨的。期间发生的曲折并没有造成像经济转轨那样的重大损失。亲西方外交其实就实行了半年;1992年下半年开始,叶利钦等领导人就已开始对这一外交政策进行修正。

1994年开始实行重振大国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全方位的外交。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接任外长后,俄国便形成了独立自主、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外交路线。叶利钦执政8年,外交上有时走得偏一些,有过被动和尴尬的时候,这对一个国际地位发生这么剧烈和重大的变化、国内在对外问题上有许多分歧的国家来说,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普京执政后,对前任的外交政策有继承也有修正,继承是主要方面。但由于普京的神秘色彩,人们容易对其大政方针心存疑虑。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普京在对外关系上,尤其是俄美关系上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不少猜测,人们提出普京是不是倒向西方的疑问;我国国内几乎从上到下,又觉得普京是个谜,并由此引起对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的担忧。

“9·11”事件之后,引起世人关注的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欧的关系的大事是:

1、“9·11”事件发生后,普京是打电话给布什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表示俄罗斯要在反恐行动中与美国“休戚与共”。此后,普京多次发表声明和讲话,表示支持美国的军事打击行动,支持中亚有关国家为此向西方开放领空和军事基地。

2,2001年10月,普京宣布关闭俄国在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和在古巴的无线电监测站,撤回驻古的军事技术人员和情报人员。前者是俄同美进行海上争夺的主要桥头堡,后者则是收集美情报的前哨阵地。

3、2001年12月,布什宣布美国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订的《反导条约》,俄罗斯没有强烈的反应,普京表示美国此举“是一个错误,但并不意外”,对俄的国家安全也“不会构成威胁”。实际是默认了。

4、2002年5月,布什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同普京签订了《美俄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美俄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等文件。前者规定,2012年12月31日前,双方战略核弹头削减到1700—2200枚;后者指出,俄美正在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相视为敌人和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布什和普京在联合招待会上宣布结束对抗篇章,建立起全新关系。布什甚至宣称美俄“一劳永逸地摆脱了冷战时代”。

5、2002年5月,俄罗斯同北约建立北约一俄罗斯理事会,代替5年前成立的北约一俄罗斯联合常任理事会会议。5月28日普京与北约19国领导人签署了《罗马宣言》,表示在若干有关问题上采取“一致同意原则”,建立“20国”机制,以代替“19+1”机制。北约秘书长说这是“冷战思想的结束”,英外长称这是“冷战葬礼的最后仪式”。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的重大事件,世界似乎呈现了一派和平景象。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认识普京的对外政策调整?下边试从五个角度作一分析。

1、普京的上述外交举措表明,俄罗斯在对美欧的关系上变得更为灵活和务实,力求在对美关系上走出僵局、谋求缓和、避免冲突、放弃力所不及的追求“超级大国”地位的方针。俄罗斯在北约东扩、《反导条约》这些几年来同美国争论不休的问题上改变了态度,容忍美国进一步进人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收缩,但主要是策略性的,是在冷静估计自己实力基础上的韬光养晦。人家每年军费开支比你的GDP还多,你拿什么实力同人家对着干?!既然北约东扩已阻挡不了,何不靠近它、走进去,同西方周旋,从内部取得一些发言权、表决权?既然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大势已定,何必说空话去反对它?既然中亚一些国家已表示开放空中走廊,何不顺水推舟?

不过,我们在看到俄国外交策略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同时,还看到其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实行独立自主和全方位外交,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外交指导原则和基本外交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比如,普京并没有屈服美国压力,仍然同被布什视为“邪恶轴心”的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保持和发展合作的关系。近两个月来俄朝关系的发展、俄罗斯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态度更进一步表明普京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以至于俄国内有人担心俄会走到同“邪恶轴心”结盟的地步。这同叶利钦在实行亲西方外交的时间里支持西方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制裁、中止对古巴的援助、对朝关系降温等是显然不同的。当然,即使是那个时候,俄国的执政者也不是想把俄罗斯变成西方的附庸。

2、“就事论事”,普京上述的许多做法,给俄罗斯是带来不少好处的。

诚然,普京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代价是很高的,确实存在“引狼人室”,加剧未来的中亚和里海的石油之争的后顾之忧;但其利益也是明显的。其一是可以利用此举调和和缓和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以便用更多的精力同其讨论经济合作的问题;其二是支持美国反恐,打击塔利班,可以堵美国人的嘴,使美改变对俄国用兵车臣的看法;其三是可以解除俄国南部的安全威胁(2000年,塔利班在外交上承认车臣非法政府,让其在喀布尔和坎大哈设立领事馆)。

再如关闭在越、古的军事基地、销毁4000枚左右的核弹头等,据估计,每年可为俄国省下5亿美元左右。这对俄国来说也非小数。

有人认为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的条约是不对等的,似乎让美国占了便宜。因为美国削减的核弹头有2400枚是存人武器库的。普京对此的解释是“卸下弹药要比子弹上膛、手扣扳机好得多,安全得多”嘛。这也有一定道理。刀枪人库总比剑拔弩张要安全些,能走一步是一步。

3、从俄国历史上看,普京在“911”事件后的外交策略可以看成是俄历史传统的延伸,也是俄在当前国际处境下比较正确的选择。

正如俄国外长伊万诺夫说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该国地缘政治状况、历史文化特点决定的继承性。

俄国几百年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富国强国之路,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倾向:一种是老子天下第一,“第三罗马”;另一种是在国际争斗中遭受失败(如在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的失败以及苏联的瓦解)之后,承认自己比西方落后,要融入西方,先学人家,再迎头赶上。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这样一来,就造成一对矛盾:西方既是实现强国梦的榜样,又是对俄造成威胁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对西方的关系上就是,既要维护民族传统利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不要因此刺激自己的西方对手,不要因独立性过了头让人家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在二者之间寻求结合点,找出一个合理的“度”。这当然有相当的难度。近10年来,俄罗斯这只“双头鹰”在外交上东张西望,“东歪西倒”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找这个“度”。普京似乎在艰难的选择中找到了这个“度”。也许某些问题上有时“西倒”多了一些,但普京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这一点好像没有什么怀疑。他一上台就十分明白地表示,俄国文明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俄国人的目标是“进入欧洲,成为欧洲强国”,而不是成为人家的小伙伴。

4、“9·11”事件之后,俄美、俄西的关系确实有了一定的缓和,但其基本矛盾、利益冲突并无大的改变,因而俄国处理与东西方的关系、与中美的关系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将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俄国执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可能走到亲西疏东、联美制华的地步。这是由于俄美基本的利害关系决定的。仅就10年来的事实就可以看到,美国在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现在也许是潜在的)对手,仍然是俄国,起码在军事上是这样。美国一些人把中国当成主要的竞争对手,到底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呢?!美国这些年来实际上奉行的就是弱俄遏俄的方针。这个方针是难以改变的。北约东扩也不会就此止步、更不会回头。波、匈、捷已加入北约。下一步东扩可能规模更大,波罗的海三国、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也可能加入,甚至还可能有保、罗。北约步步进逼,俄国人经受不了这种刺激。现在北约同俄建立“20国”机制,实际上是在非重大问题上让俄国参与进来,使俄默认其东扩。俄国只是北约的“半成员国”。根据理事会细则规定,每个北约成员国如果感到某个议题提上北约——俄罗斯理事会让俄罗斯知道于本国不利,便有权否决这一议题。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根本就无权加以阻止。

还需要提出的是“9·11”事件之后,由于美国进一步插足中亚,被有人称之为“新的巴尔干”、“第二个中东”的这个地区,可能会成为俄美等大国争夺的新的热点地区。

苏联解体后的最初阶段,美国等西方国家实际上是默认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约东扩的紧锣密鼓中,美国从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加紧向中亚渗透。俄罗斯也从1996年开始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外交力度,扩大经贸关系,深化军事合作,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亚地区的渗透。

俄美等大国对中亚的争夺的根源,一是由于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二是因为中亚国家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主要集中在里海。其能源开采量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里海沿岸除俄、哈、土外,还有伊朗和阿塞拜疆。如果说,围绕着里海法律地位如何认定(里海是湖还是海?是按海面还是按海底划分?)主要是沿岸国家之间之争的话,那么,围绕着新管道走向的半字之争(是“经”过还是“绕”过俄领土?)则主要是俄美之争。

油气是支撑当前俄国经济的重要资源,而美国所需石油一半以上要靠进口。所以油气之于俄美,都是命脉。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集中了300多名政府官员和专家研究和制定“里海战略”,仅1998年大型研讨会就举行了40次。美俄等大国对中亚的利益之争无法避免。由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国家与俄美的关系亲疏有别,使得这种斗争不仅将很剧烈,也将是很复杂的。“9·11”事件之后,美国进一步挤进中亚,这将可能成为大国中亚之争的新阶段的起点。自然,斗争之中也有协调和合作,比如,5月份俄美峰会上签署了很被俄罗斯看重的关于能源对话联合声明即是一个例证。

5、从我国最为关心的中俄关系来看,“9·11”之后,由于普京外交政策上的某些变化,中俄关系面临新的情况,但中美俄“三角关系”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看不到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一年多来,这种关系还在充实和发展。正如有的俄国学者所说的,“9·11”事件一年后巳经清楚:俄中关系丝毫不受莫斯科积极参加国际反恐联盟而出现的俄美接近的影响。比如以往相对落后的经贸关系就巳经发生改变。三年来中俄贸易连续保持增长,2000年贸易总额为80亿美元,2001年达到创纪录的106.7亿,2002年上半年双方贸易额54.5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在经贸关系中,中俄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包括中俄石油管道项目、西气东输管道项目等)将进一步发展。中俄军事合作也在扩大。根据2002年8月初外刊的消息,俄罗斯将向中国出售28架苏一30MK战斗机、8艘装备有导弹系统的潜水艇、两艘“现代”级驱逐舰、一批多功能歼击机、c一300My防空导弹系统等。

为什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的关系不仅没有逆转,而且在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呢?这是因为:

第一,中俄目前这种基本关系是两国总结了几十年来,包括苏联解体后十年来关系的经验教训之后确立下来的,基础是较牢靠的。

第二,中俄目前这种关系比较符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下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中俄双方都非常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搞好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在当今的世界,中俄两国密切合作,才是遏制美国的霸权主义的最重要的力量。任何清醒和明智的俄国政治家都会懂得,也应该懂得,不能为了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削弱、损害同中国的关系。当前国际关系的逻辑同用冷战思维观察问题的头脑中的逻辑相反,俄罗斯为了改善同西方的关系,加强在西方的地位,应该更加重视发展俄中关系。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中国。

第三,中俄目前这种关系,比较符合中俄各自的政治经济现状。现实的状况是,中俄各自对美国、对西方的需要(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超过对对方(俄对中、中对俄)的需要,去年中俄贸易额虽创新高,但只分别相当于中日、中美贸易额的1/8左右。笔者认为,当今这个世界,许多大国之间的关系中,政治关系、军事关系仍然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济关系当然是基础,但政治关系也常被置于首位。中俄致力发展经济关系是对的,目前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国关系基础的加强。但有时军事和政治关系重于经济关系也有其必然性和非常的必要性。即使作为一般道理来说,经济重于政治,也不等于中美(或俄美)关系应该重要于、优先于、亲密于中俄关系。

原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