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显
5842600000004

第4章 家庭的熏陶

1917年4月16日,刘邦显出生在陕西省临潼县纸李乡庙刘村(现西安市临潼区代王办庙刘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出生那天,正是农历的闰二月二十五日。农历的闰二月,在历法上是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闰二月出生的孩子,如过农历生日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才可能有一次,因此,子女们将他的生日折算到公历,定为每年的4月16日。刘邦显的出生,是刘家的第11胎。前十胎均是女孩,且七个未成。他的出生使年已34岁的父亲刘世凯惊喜万分,毕竟是一个男孩子啊。艰难的家庭变迁,再现在他的眼前。

一 祖父艰辛创业

刘世凯的父亲刘明章(1846-1906)本姓宋,叫宋明章,出生在临潼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宋家村。宋家村是一个大村,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传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就埋在该村南边,且有石碑为证;村北五里就是项羽设宴欲杀刘邦的“鸿门宴”所在地;村东边就是溪河(又称戏河),水量虽小,但沟壑又深又宽,据说是西汉末年王莽追杀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地方。这样的风水宝地,却没有给宋明章家带来好运,他出生时,家庭极其贫困,幼小年龄,父亲亡故,所剩孤儿寡母,生计万分艰难,且备受各种欺凌。无奈,母亲带着幼子向东乞讨,来到溪河以东的庙刘村。庙刘村一个贫苦的单身汉,人称刘麻子的,收留了这母子俩。从此,宋明章改姓为刘明章。少年时代的刘明章因家境十分贫寒,靠给别人打短工、熬长工生存。有一年的麦收时节,因劳累过度,晚上就在场院睡觉,在被狼咬住脖子无法呼叫的情况下,硬是蹬脚挥拳,惊动村人,将狼赶跑。直到老年,刘明章的脖颈上始终留着狼牙的咬印。

某年天旱,庙刘等六村联合起来祈雨,带锥的人就圈定为刘明章。所谓带锥,就是把长约五尺、小拇指粗的两个铁锥,烧红一端,分别从两颊穿入口中,交叉后,从嘴角穿出,用牙咬住,到六个村中进行求雨表演。带锥是对穷人的肉体摧残和精神侮辱。为了养活母亲,青年刘明章忍下了这奇耻大辱,但胸中的怒火,激励他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刘明章长到18岁时,仍然无力养活生母,不得不外出谋生。离家那天,母亲要将家里仅有的一点面粉烙成面饼,以便路上充饥,但家中缺少柴火,连一个面饼也无法烙熟,母亲伤心的地号啕大哭。还是好心的邻居送来一笼烧柴,才解了燃眉之急。

刘明章到宝鸡后,学得一手好木匠手艺,特别擅长建筑行业。宝鸡府有一庙宇大殿,主梁发生了劈裂,府尹出榜招贤,许久无人敢应榜。三十而立的刘明章一举将梁换掉,大殿丝毫无损,从此,名声大振,家境逐渐好转。

刘明章30岁之前十分贫困,娶不起媳妇,母亲为他领养了一个童养媳,成婚后于1884年生了长子刘世凯。刘世凯一岁时,祖母去世,母子生计困难,母亲抱着儿子,行程500里,到宝鸡去寻找刘明章。那时的500里路靠一个弱女子的小脚走过,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一路上风吹日晒且多日生病,到了宝鸡,刘世凯已经是奄奄一息。刘明章看到这种情景,十分生气,责问妻子道:“你怎么敢将断气的孩子抱来呢?”妻子悲痛的哭声引来了刘明章一个懂医术的朋友。朋友看了孩子后说,他有一味药,叫“保老丸”,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方可使用,服用后,如命大,可救回一条性命,但后遗症严重,病人或残或傻。刘明章夫妇从死神手中挽救了儿子,古人曰:偷回的儿子,故给儿子取名“偷子”。

随着偷子的长大,刘明章的事业也如日中天,先后被宝鸡府和渭南府聘去修建庙堂、府衙,挣得许多银两。富裕后的刘明章不忘酬谢恩人,他带着儿子以重礼回报了当年送他一笼柴火的邻居老人,把老人养老送终;对村中的穷人,给予救济;并宴请了全村的父老乡亲。在庙刘村,他购买了114亩土地,将继父刘麻子的小屋扩建成三院庄基,成为庙刘村的首富,并在原来小屋的基础上,盖了一座高大的二层楼房,楼房的地基高出地面三尺,更显得高大、威严,从这里可以俯视周围六村。

之后,刘明章又在宋家村购买了8亩土地,为生父、生母修建了陵园。刘明章教育儿子道:“我是宋家的血脉,在宋家一定要留下纪念。”“我是刘麻子的后人,马额塬又是风水宝地,从古至今有帝都的称谓,我是从这里走向发迹的,你们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基”。刘明章以临潼县城作为继承创业的基地,在县城南大街建立了建筑公司,高大的楼房,包铁铆钉的朱红色大门,引得过往客商无不驻足观望。据说,当年慈禧太后为躲避八国联军西逃时,曾在此住过一宿。这个包铁大门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拆除。

二 为人正直的双亲

刘明章的长子刘世凯1884年降临人世。父亲的自强自立,母亲的仁慈厚爱,伴随着、影响着他的成长,使得他一生养成了吃苦耐劳、关注公益事业、关心帮助他人的品德。一直到92岁去世,他毕生都义务修桥补路,扫雪垫坑。他爱憎分明,对仗势欺人者深恶痛绝。在他的少年时代,临潼住着大量的旗人,旗人妇女脚蹬高掌鞋,手牵手排成一横列行进,向路人示威,街上行人都敬而远之,躲避一旁。刘世凯实在忍不下这口气,就与伙伴计谋,当旗人妇女横进时,突然向横队冲去,毫无防备的旗人迅速倒下了一大串,等她们反应过来起身时,刘世凯他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冲撞旗人,是要杀头的。

由于出生后的那次大病,虽然刘世凯成长的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壮实,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头,英俊的面孔,匀称的身架,但是,脑子不灵,反应不快,认字费力。曾寄希望于能识文嚼字的长子进一步改换门厅的刘明章失望了。他针对刘世凯读书不行,但勇敢豪放的性格特点,就送他去习武,希望培养成武艺人才。刘世凯擅长骑马射箭,加上他高大的身躯,娴熟的骑术,闺阁绣楼的女子,没有不追看这个英俊少年的。

在临潼县城,有一间大药房,药房陈大掌柜为人正派,医术高明,与刘明章成为好朋友,交往甚密。陈大掌柜常常夸奖刘明章的大公子刘世凯长得相貌堂堂;刘明章则称赞陈家大小姐眉目清秀,聪明伶俐。两位掌柜一拍即和,为儿女定下了终身大事。

陈家大小姐芳名智娃,做的一手漂亮的针线活,炒的一手好菜。她在听兄弟的背书声中,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背得滚瓜烂熟,兄弟姐妹们无不羡慕她聪慧过人。

18岁的陈智娃被迎娶到庙刘村,协助丈夫刘世凯管理庙刘村的产业。后来,做了祖母的陈智娃回忆说:来到刘家不久,关中一带就闹起了“长毛”(当地土匪),杀人、抢劫时有发生。一天,我坐在门前晒棉花,看见有几个“长毛”提着大刀向村中走来。我看神色不对,就赶紧跑回家,让你爷翻墙逃走。就在这时,他们已经进了家门,我已逃不脱了,就赶快打开包袱装作整理衣服,趁他们到其他屋子找你爷的瞬间,从墙上事先挖好的暗道逃入东邻。等他们走后,找不到放在床头的秦砖了,后来在地窖里找到了,已经断为两截,看来他们是以为我只有时间躲在地窖,就想用秦砖砸死我。这个秦砖,就是朋友送给你爷的礼物,是从秦始皇陵的水道中取出来的。此砖长约两尺、宽八寸、厚五寸,青灰色,比重很大,是一块难得的文物,可惜后来丢失了。

闹“长毛”的过程中,刘明章把全家都集中到临潼县城,考虑到长儿媳心思缜密,办事谨慎,他就把家中事务全权委托给陈智娃管理。回忆那段往事,陈智娃说:“那时,瘫痪多年的婆婆去世,公公整天在外忙事,继母又抽大烟,我不得不给她点火。家里十多口子的饭食都得我安排,每天从早忙到晚。”

1906年,刘明章因一生操劳过度,刚过60岁就与世长辞。在去世前,安排长子管理庙刘村的田产,次子经营县城的产业,三子拟恢复姓宋,延续宋家香火。刘明章谢世后不久,县城的产业败落。三兄弟分家,平均分了庙刘村的庄园、田地。三弟虽说名义上分家,但因年龄只有七八岁,和刘世凯的长女几乎一般大,所以还需刘世凯照料,帮他料理家产,照料他的生活,直到他长大成人后,又帮他成家立业为止。这时,全家一切开支全靠农业收入,陈智娃规劝丈夫,要注意紧缩开支,虽然夫妇为此不时有些口角,但因丈夫种田不惜力气,妻子巧手安排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日子过得比较舒坦。

刘世凯家的生活之所以能长期平稳,多得益于陈智娃这个好内助。她管家有方,善于理财、理事,接人待物,在群众中声望较高。

民国初年,关中农村的基层政权建制,一个自然村设一村长(名曰乡约),十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联保,设一保正。村、保这两级建制,乃民间自治性质,政府不发俸禄,也没有办公地点,村长、保正就在自己家中处理上通下达事务。村长直接对村民,完全是服务性质,一般由该村中各户轮流担当,每任一月,保正在村与村之间轮流担任,每村担任一年,但轮流各个村子产生保正时,却是在上一级政权提名下,由村中有权威的人推举产生,一般担任保正的人,多是有名望的乡绅、富豪。

刘家有富裕家史,刘世凯又乐善好施,在周围乡里口碑甚好,这就具备了当保正的资格。刘世凯也乐意为村民办好事,陈智娃也觉得当保正是一件体面的事情,这就是刘世凯愿意出任保正的原因。然而保正这个职位,不需要直接与各户接触,从而有机会暗中向农民增派农业税、壮丁税等,一些保正贪赃枉法,乡亲十分憎恨,刘世凯又不愿败坏自己的名声。

正当刘世凯夫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村中有这么一户姓刘的人,出面四处鼓吹,上蹿下跳,使刘世凯最终决定出任保正。那个姓刘的自告奋勇要作保正助理,陈智娃对丈夫说:这个姓刘的家里不富也不穷,为人喜欢玩弄权术,但又每每钻营失败,村人都视其为小爬虫。他妄图借助理的职位贪赃枉法,而把脏水全泼给你。宁愿我们自己受难,也不能用这种人。保正的上级是镇长,镇长的办事机构叫镇公所,由镇丁组成,镇丁直接面向保正。为达目的,这个姓刘的就唆使镇丁为难刘世凯,陈智娃就和丈夫约定,让会武功的刘世凯对蛮横无理的镇丁严厉警告,对讲理的镇丁好烟好茶招待,从而分化瓦解了镇丁。虽然一年来,饱受窝囊气,并卖掉了一亩地,但在其任职期间,保护农民免遭额外盘剥,从而得到乡里的好评。陈智娃安慰丈夫说,就当是破财免灾。一年的折腾使全家更加和睦。

刘世凯在担任保正期间,一次到那个姓刘的家办事,刚跨进大门,就听他的儿子劝说:世凯叔对咱家不错,你何必要给人家使坏心眼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姓刘的在给其独生儿子完婚的前一天,儿子因马惊丧命。刘世凯为这个正直青年的不幸夭折而悲伤,重礼送葬。

三 父母教子有方

刘邦显降生时,父母已分别己是34岁和35岁了,给儿子取名积运,意为是他们积德才能幸运得子。刘邦显之前,母亲已生过十个孩子,都是女孩,仅存活了三个,母亲给最小的姐姐取名饶饶,就是饶了我吧,不要总给我们女儿的意思。为了给刘家留下香火,刘世凯已打算娶二房。就在这个家庭走向危机的时刻,刘邦显来到人间,父母的高兴劲儿实在是难以言表,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全家大小无不围着儿子转。但是,事情就是那么与愿望作对,越是怕的事情越可能碰上。刘邦显长到四五岁时,患过一次伤寒,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刘世凯好不容易等到马额塬上的一名医生在别村看完病,将医生请回家。刘邦显服下药后,不但高烧未退,反而更加厉害。刘世凯见此情景,坐卧不安,又要急着去追医生。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反而冷静下来,对丈夫说:医生药用反了!面对医生难请的状况,丈夫也只好听夫人安排。因为其妻陈氏出身医生世家——南陈村名医陈大夫之后,马额塬上的南陈村是东汉名医扁鹊传医与葬身之地,那里至今仍保留着扁鹊的墓地和纪念堂。陈智娃从小得家人的耳濡目染,再加上聪明伶俐,故也略通医道,在娘家就喜爱摆弄药草。嫁到刘家,特别是刘家三兄弟分家之后,常常到田野挖些药材,以防孩子们偶感风寒,头疼脑热,家中屋檐之下常年挂着车前、蒲公英、地丁草等常用中药。陈智娃看到儿子病情恶化,知道不能再等,立即走到屋檐下,取下车前,熬了一罐汤药,给儿子服下。待到天亮时,儿子终于转危为安,对着周围的父母、姐姐露出了笑容。就在这天早上,从邻村传来噩耗,由那位医生治疗的病人中,几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命丧黄泉。刘邦显虽然那时还小,不谙世事,但总算是第一次经历了那种为了敲诈钱财而丧失医德、使用反药、置人于死地的丑恶事件,刘邦显由此感受到母亲机智、冷静和善良的天性。

刘世凯夫妻尽管对儿子百般呵护,但始终牢记刘明章生前的嘱托:他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要培养他们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刘明章说:我一生受尽不识字的苦头,我的大儿子因为保老丸影响了智力,故从小习武;二儿子从小学习经商;三儿子还小,还未教育,但他们都没有如愿成才。你们的儿子一定要培养成才,否则,我到阴间也不能瞑目!刘邦显的未来凝聚了两代老人的期望。

刘邦显两三岁时,父亲用红纸写上了“上、下、左、右、天、地、人”几个字贴在墙上,逗着他念,不几遍,刘邦显居然一一记住了,父母大喜过望,逢人便夸。母亲手指《三字经》,一字一字地朗读,儿子也跟着一字一字地朗读。到五岁时,刘邦显已读完多本书。时光走过80个多个年头以后,老人还对自己子女说:是你奶教我学会《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的。

五岁的刘邦显问父亲“人之初,性本善”是啥讲头?因为庙刘村西有一个古堡,名曰“刘村舍”,古堡城墙高约10米,墙顶宽约1.2米。庙刘村的孩子经常到古堡上面玩耍。父亲指着刘村舍对儿子说:“我给你讲个故事。这个古堡是明代的遗迹,原来住的刘老东家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这里的,看到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就把所有的闲地种上了庄稼,每年收获的粮食成千上万,堆积如山。有一年,刘老东家路过长安,看到那里正在赈灾募捐,捐者你出一串铜钱,我出百两纹银。刘老东家走上前去问收捐的人:‘我可不可以捐?’收捐人见他穿着一身粗布大褂,手提一个旧布袋子,就不屑一顾地反问到:‘你有银子吗?’刘老东家说:‘我没有。’话还未落,就引得满场哄堂大笑。但刘老东家仍不慌不忙地说:‘我有粮食。’收捐人问:‘几升粮食?’刘老东家说:‘你拿笔来,我写个字据。’老东家端端正正的写道:刘村舍捐小麦3万担。3万担是个什么概念?一担小麦重300斤,3万担重4500吨。当时的马车一车最多拉1吨,那么就需要4500辆马车,4500辆马车排成一行,长约4.5公里,等于从秦始皇陵到临潼县的距离。也就是说,送粮的马车,排头已经到了临潼县,排尾还未动身。这事惊动了明朝皇帝,御书‘刘村舍’三个大字,挂在城堡的大门上。但因年代久远,古堡人走房倒,御书也不见踪影。”刘老东家急国之急,急人之急,与人为善的故事在刘邦显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长久的记忆。刘邦显从小就看到父亲经常无偿去修整村前村后的马路,冬天自动打扫路上的积雪。父亲助人为乐的精神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他后来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父母送七岁的刘邦显上了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私塾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多数孩子读书时摇头晃脑,死记硬背,而刘邦显不但背得快,而且力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村里人常常夸奖少年刘邦显的一个例子是:从村里到学校去的路上,有一条大路,但许多人总要从庄稼地中间抄小路,久而久之,将庄稼踩死,村里人想了很多办法阻止,但都无济于事。少年刘邦显看到这种现象,就想了个办法,在路的两头各插了一个牌子,劝阻路人,从此再无人抄近路、踩庄稼。此事在村中传为佳话。

刘邦显的父亲看到儿子勤学好问,心里十分高兴,就把儿子架在脖子上,走遍马额塬的山山水水。庙刘村正好位于马额塬的中心地带。小时候,父亲就指着南山(骊山)问儿子:“南山的山形像不像一匹骏马向北驶来?”儿子说像,父亲又架着儿子走到山脚下,让儿子看山像什么,儿子说像一个马头,父亲就告诉儿子,马额塬就因此而得名。父亲又带着儿子看塬东边的零河和塬西的溪河,并告诉儿子:塬东的零河在北面的孟家塬前折向西,与塬西的溪河相汇,流入渭水。传说当年秦始皇选陵墓时,宰相李斯就选中了马额塬,认为此塬背靠南山,三面环水,且有孟家塬保护,形成天然的宝地,风水极佳,乃帝都之地也。秦始皇听后十分欣慰,令赵高前来修陵。赵高是个奸臣,担心秦始皇葬于此地,他便永无篡位之日,就使坏让零河从塬北冲破孟家塬北流,使马额的风水遭到破坏,秦始皇不得不选陵到骊山之北,即今日的秦始皇陵。

在溪河西边的门村,父亲说,这里是赵国宰相蔺相如的后人,蔺相如被秦始皇处以割头挖心的极刑,“蔺”字去掉头和心就剩下一个“门”字,蔺相如的家族就是依照这种改名换姓的方法才得以保存下来。

在马额塬西南角的槐树刘村,父亲指着大槐树说,该村因为有一棵千年古槐而得名。据说,这棵古槐就是当年东汉皇帝刘秀斗王莽时曾经拴马的地方。槐树刘村后面的冢头王村,因该村有一个坟冢而得名,有人怀疑这个坟冢与王莽家族有关。

父亲带着儿子来到马额塬东南角零河源头处的谢家村,说:“这里出了个谢映登,谢映登是帮助李世民建李唐王朝的重要功臣。”骊山上至今仍保留有纪念谢映登的庙宇——明圣宫。父亲告诉儿子,谢映登是马额人民反抗腐朽势力的代表人物,做人就要做向谢映登那样的人,只要有人敢鱼肉百姓,就要起来造他的反。父亲对家乡的热爱,对恶势力的仇恨,深深激发了儿子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和对践踏家乡、危害国家的贪官污吏的憎恨。

1930年前后的一天,年仅十三四岁的刘邦显正在村前扶犁耕地时,感觉远处似有人窥视。善读书、勤思考的刘邦显感觉到有事情要发生,就迅速将耕牛赶回家门前,并未卸套就跑回家中,告知了父母,父母立即采取措施,关紧大门,由父亲带着刘邦显翻后墙逃走。当土匪跟踪到后墙并放枪时,爷俩早已跑入青纱帐里,直逃到孟家塬一个远亲家中。绑匪把其堂兄弟刘相臣、刘润娃绑了票。刘邦显父亲知道儿子仍在绑匪的威胁之下,便借六月十五去骊山赶庙会的机会,混在人群中,经过临潼县城,继而辗转到了西安。在西安,他们人生地不熟。经过千辛万苦,才送刘邦显上了教会学校——崇道小学。

刘家为了从绑匪手中救人,卖掉了在县城及宋家村的全部房子和地产,遭到空前的打击。但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正如老子所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次灾难促使刘邦显从一个乡间小村走到了大城市西安,他得以开阔眼界,深刻观察社会,为进入社会旋涡并走向革命开创了道路。

那时的刘家,完全靠种地为生,在农村还可以过上殷实的日子,但要出钱供儿子上学,那就捉襟见肘了。刘邦显的吃饭全靠父亲每十天从老家给他送一次冷馍。听刘世凯老人讲,有一年三伏天,他用当地称作“地老鼠”的一种小推车,给儿子送去十天的粮食,马额到西安九十多华里,虽然起了个大早,但推到五里沟附近时,已是烈日当头,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有一次口干舌燥,他又没钱买水,看见路边天主教会门前站着一位青年妇女,苦苦乞求:“有劳大嫂给碗水喝。”该妇女看了他一眼,毫无反应,他就改口说:“大娘,施给一碗水吧!”该妇女答曰:没有水。老人说口渴难忍,洗碗水也行,该妇女不但不给,反而进屋将大门关了。

老人讲,在给儿子送饭的漫漫长路上,类似这样的遭遇,他经历过不知多少次!韩信都能受胯下之辱,他的这些经历又何足挂齿呢!不管儿子信仰什么,只要能为天下人做好事,不负国家、不负祖宗,他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