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赵匡胤:宽厚和易
5794900000029

第29章 死亡之谜

或许是酒醉失言,宋太祖向赵光义说起了那位混沌道士。不过,他没有细说实情,只是讲述了一个重新编造的故事。他说,这混沌道士是他微贱时结识的朋友,二十多年后又在洛阳道上遇见了他。这混沌道士善卜吉凶,颇知天命,说大宋江山不可子继父,而应弟代兄,如此方能帝业久长……

宋太祖说这番话的时候,目光一直注视着赵光义,像是在审视,又像是在探寻。

赵光义吓慌了,额头上浸出了冷汗,战战兢兢地想:“皇兄深夜召我前来莫非怀疑我有异图?或者有人告发了我什么,皇兄这是敲山震虎?或许……”

赵光义不敢再往下想了。自古以来,皇位之争惨烈无比,父灭子,兄屠弟,史不绝书。十六年来,赵光义一直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惟恐功高盖主,带来杀身之祸。在宋太祖面前,他总是表现得谦恭备至,尊崇有加。又特别注意与皇子德昭、德芳的关系,极力避免与他们产生冲突。他知道,皇家从来不平静,内中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一旦风行水上,就会掀起轩然大波,随时都可能祸起萧墙,喋血宫门。

在此之前,赵光义一直认为皇兄是信任和器重他的,两位皇侄也与他关系十分融洽,至于朝中大臣,十六年来也都和睦相处,并无怨敌,不过此刻,赵光义却有点把握不准了。知人知面难知心,怎能担保包藏祸心的密奏不会出现在皇帝的御案上呢?赵光义忽然想到一个人,他叫田重进,后周时曾隶太祖麾下,陈桥兵变后渐至刺史,赵光义曾派人给他送去些酒肉,但田重进却拒而不受,对来人说:“为我谢晋王,我只知有天子!”当赵光义胡猜乱想的时候,不禁暗自思忖:田重进能否背后插刀呢?

赵光义不无担心地想,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在向他靠拢,他也注意联络他们,难道皇兄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难道有人借此大作文章?

赵光义越想越害怕,惶恐万状地站起身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宋太祖面前,叩首道:“陛下万不可轻信荒唐道士的一派胡言,陛下龙体康健,万民拥戴,微臣断然不敢有非分之想!”

宋太祖道:“弟何必惊慌?弟继兄位,古已有之,并不为奇。再说,昭宪太后……”

宋太祖说到这里,却打住了,改口道:“快起来吧,今日是兄弟相聚,不必拘礼,我们还是饮酒吧!”说着又自饮了一杯。

赵光义见宋太祖欲言又止,心中又起疑团。但他来不及多想,又起身回到位子上。

过了一会儿,宋太祖忽然向侧室唤道:“花蕊,快出来为我们斟酒!”

一听宋太祖唤花蕊,赵光义不禁打了个冷战,刚刚稳定的情绪又波动起来。他实在害怕在这个时候听到花蕊夫人的名字,更怕和她见面!他甚至胆战心惊地想,今天怕是出不了这万岁殿了,皇兄很可能会治他淫乱后宫之罪,将他置于死地!

说起晋王赵光义与花蕊夫人的关系,宫中已有传闻。有人说,花蕊夫人颇倾心于晋王,晋王也对花蕊夫人一往情深,他们两人经常在宫中幽会。就是在昨天,晋王还去过花蕊夫人宫中,出来时,满面羞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还有位宫女印证说,昨天,晋王正和花蕊夫人亲昵,皇帝突然到来,吓得二人魂飞魄散,慌忙躲避。好在皇帝是极宽容的,佯装没看见,转身走了,但晋王却慌了神儿,出门时显得十分狼狈不堪。

对于这些传闻,晋王赵光义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他没有去追究是从哪里传出的,不想把事情闹大。因为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传闻并非都是无稽之谈,就说昨日那次遭遇吧,分明就是事实!

俗话说,做贼心虚。此刻,赵光义心里就直发毛。他想,皇兄让花蕊夫人出现,很可能是别有用心,说不定,今日夜宴暗藏杀机!

花蕊夫人缓缓地从侧室中走了出来。她的步子很沉重,不敢正视宋太祖兄弟。很显然,她已知道赵光义也在这寝宫之中!

花蕊夫人是强作笑颜为二人斟酒的,她的手在抖。当她的目光偶然与赵光义相遇时,险些惊叫出来。

宋太祖敏感地发现了这一幕。他显得有些痛苦,轻轻地叹了口气,随即,摇摇晃晃地步出殿外,以柱斧戳雪,连击数声。这声音像一声声惊雷,震响在赵光义和花蕊夫人心中,他们六神无主,惶恐失措,僵立一旁,他们觉得,灾难已是不可避免了。

然而,那柱斧声却停息下来,一场雷霆也戛然而止。只听宋太祖喃喃地说:“好做!好做!”然后,便返转回来,困倦不堪地向御榻走去。

赵光义、花蕊夫人赶紧上前扶他,帮他宽衣解带,盖上被衾。

宋太祖看来实在是太困乏了,刚刚躺下就鼾声大作,沉沉地睡着了。

万岁殿又归于沉寂。桌案上的菜肴冷了,寒气从外面袭入,使这天子寝殿变得冷清和阴森。闪耀的烛光则像点点鬼火,更增加了几分恐怖,几分萧条。

有人从窗外看到了这烛影,听到了斧声,也有人发现,在宋太祖安寝后晋王赵光义和花蕊夫人便都离开了,他们出殿门时的脚步很轻,像是怕惊醒了熟睡的皇帝,又像是怕惊动了不相干的人们。

没有人知道这一段时间里天子寝殿内发生了什么,“烛影斧声”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夜晚的命名,留下一个永难解开的谜团。

报时的更鼓声响了,整整四下。声音闷闷的,沉沉的,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令人毛骨悚然。

四鼓刚过,忽有一小内侍匆匆来到宋皇后寝宫,带着哭声向宋皇后禀报:“大事不好,皇上……皇上驾崩了!”

宋皇后如遭当头棒喝,惊问:“什么?你说什么?”

小内侍痛哭失声:“皇上驾崩了……”

宋皇后呆住了,颓然坐到地上,她无力地挥着手,断断续续地说:“快……快去叫王继恩来……”

这王继恩是宫廷中的内侍总管。此人精明乖巧,极善逢迎讨好、趋利避害,又能说会道,见机生情,所以深得宋太祖、宋皇后喜欢。王继恩在朝中大臣中印象也很好,他平日谁也不得罪,见谁都是笑脸相迎,顺情说好话,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和谁近些,和谁远些,和谁靠近有利可图。

这夜,王继恩没有去万岁殿。当他得知宋太祖驾崩的消息后不禁痛哭失声,与此同时,这位熟知皇家事的内侍总管也暗自焦虑地盘算:皇帝驾崩后朝廷将是什么样子,御座上该会是谁,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宋皇后远不像王继恩想的这么复杂。她催促王继恩赶快把秦王赵德芳找来,以便商议后事。

赵德芳是宋太祖的小儿子,虽非宋皇后所生,但宋皇后很钟爱于他。所以,宋皇后得知宋太祖还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时,便马上作出这样的选择,准备让德芳继位,至于燕王德昭和大臣们的意见,就顾不了许多了。她主意已定:当此之时,必须先入为主。

王继恩对于宋皇后的懿旨满口应承,但他离开宋皇后寝宫以后却没有去召德芳,而是径直前往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府邸。

在赵光义的府门前,王继恩意外地遇见了医官程德玄。王继恩问:“程医官为何深夜来此?”程德玄道:“今夜二鼓,有人敲我宅门,并大呼‘晋王有召’,但我出来一看,却静无一人。如此竟三次。我担心晋王得了病,故前来探视。”

王继恩很惊异,遂将皇帝驾崩的消息告诉了他,并说:“国有大事,风云莫测,晋王功高朝野,威望无人能比,依我看来,大宋天下,非晋王莫属。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等莫不如去召晋王继位,免生变故。”

程德玄久在宫中,熟知宫闱之事,在经过了一番短暂的权衡比较之后,他很快作出选择,和王继恩一起叩响了晋王的宅门。

赵光义还没有睡,他是刚刚从万岁殿回来。他看上去有些心绪不宁,目光中隐含着不易察觉的惊慌。待王继恩说明来意,赵光义犹豫不决地说:“待我和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焦急地说:“须当直前,不可久等,否则将落后于人!”赵光义想了想,遂与王继恩等冒雪步行前往宫门。

王继恩让赵光义暂在宫门外等一下,待他先入报后再来召他。王继恩有他的想法:宋皇后是让他召德芳的,他应该先向宋皇后有个交待。宋皇后此时已在万岁殿,她见到王继恩,开口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道:“晋王至矣!”宋皇后很吃惊,自知事情已不可逆转,颓丧地叹了口气。

稍顷,赵光义进殿。他是带着哭声疾步走进的,他没有和宋皇后打招呼,号啕着扑向御榻,扑向宋太祖已经冰冷的遗体,泣不成声,捶胸顿足:“皇兄啊……你怎么这样就舍我而去啊……大宋江山该如何是好啊……”

赵光义的哭声引来了一片哭的声浪。宋皇后、王继恩、程德玄及内侍、宫人们也都跪地大哭。哭声震撼着万岁殿,也震撼着宋太祖那僵直的遗体。

众人哭了一阵,宋皇后对赵光义说道:“从今以后,我母子之命都托给官家了!”

“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一听,先是一愣,却又很快镇定下来,安慰宋皇后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赵光义说这话时,眼泪早已擦干。人们发现,尽管他极力掩饰,但不可名状的得意和庆幸还是鲜明地显露着。这欢笑挂在他的嘴角,隐藏在他那莫测幽深的目光中。

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的人们也擦干了眼泪,异口同声地齐呼“官家”,黑压压地跪倒在这位莫名其妙地承继大位的新“官家”面前。

细心人发现,只有一个人没有跪。他远远地站立在庭院里,站立在风雪中,静静地观看着万岁殿这戏剧般的场面,注视着那摇曳不定的鬼火般的烛影,在他的耳边还残留着二鼓时分那神秘的柱斧声……

他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内侍,他在无意之中洞悉了“烛影斧声”的奥秘,他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在这个冷寂的夜晚,他突然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后,人们再没有见到他,惊心动魄的“烛影斧声”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