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赵匡胤:宽厚和易
5794900000026

第26章 勤政好学

宋太祖具有较强的朴素节俭意识。后蜀平定后,太祖得知其国君盂昶生活奢侈,至于溺器也用珍宝来装饰,于是命令左右将其打碎。他说:“蜀主用七宝装饰溺器,那应当用什么来盛食物呢?自奉如此,想不亡国,可能吗?”太祖把俭朴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认识,确具远见卓识。他认为皇帝及其皇室成员不能带头过奢侈华靡的生活,这样影响很不好。他多次下令除掉乘舆、衣服、帽子上面的珠宝之类的饰物。他的女儿曾经穿着贴着绣花用翡翠羽毛装饰的衣服进入宫中,宋太祖看见了,便对她说:“你把这件衣服脱下来给我,从今以后不要再制作穿戴这样的装束了。”公主笑着回答说:“这样一件衣服,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太祖说:“问题不是这样简单。公主穿上这种衣服,宫里宫外的人都会纷纷效仿你,京城翠羽的价格就会因此而增高。百姓为了追逐利益,辗转贩易,杀生害命的人就会多起来,这完全是由你引起的。你生长在富贵之家,应当珍惜幸福,怎么能开这种坏事的头呢?”

有一次,公主、皇后看到太祖的乘舆不豪华富丽,便在一起议论说:“皇上当了这么久了,难道还不能用黄金来装饰车子吗?”太祖听到后说:“我以四海之富,宫殿全部用金银来装饰,也可以办得到。但我是为天下守财,怎么可以妄用!古语说得好: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当皇帝的如果只想到把自己奉养好,那么天下的人靠什么生活呢?你们以后不要这样说了。”宋太祖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所以,宋太祖不仅能在思想认识上树立节俭的意识,而且能以身作则,躬履俭约。经常穿的衣服,是浣濯再三的旧衣服,而且没有华丽的色彩,多是素色。寝殿的苇帘,缘用青布,少有艳丽的装饰。宫闱帟幕也无文采之饰。太祖经常拿出麻屦布裳赐给部属左右,说:“这是我过去穿过的。”弟弟赵光义有一次参加宫中宴会,不经意说了句:“陛下服用太草草。”宋太祖却严肃地回答说:“你不记得住夹马营中的日子了?”这是提醒弟弟及自己要记住过去艰苦的日子。宋太祖作为一国之君,能这样想,这样做,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宋太祖自己重视节俭,也要求广大人民发扬俭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多次下令,劝民勤耕,收打粮食过程中注意节约,不要浪费,丰收之年也不要轻易捐弃粮食,应乘势多储积一些粮食。嫁娶丧葬应从简办事。

宋太祖“严重寡言”,性格比较内向。他虽然出身行伍,但与那些缺少文比素养的纠纠武夫有所不同,他酷嗜观书,虽行军打仗,也手不释卷。听说民间有奇书,往往不惜千金购得。后周显德年间,跟随周世宗攻打淮南,有人在周世宗面前揭他的短,说:“赵匡胤攻下寿州,私自运载货物,达数车之多,都是一些贵重的东西。”周世宗将信将疑,派遣使臣前往检查,打开所有的箱子一看,只有书籍数千卷,没有其他东西。周世宗急忙召见赵匡胤,对他说:“你刚刚做我的军事将帅,为我开辟封疆,应当努力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顿首道:“我没有奇谋上赞圣德,承蒙皇上重用为将帅,常常害怕完不成任务,因此聚书观看,为的是从中学到知识,广见闻,增智虑。”

即位后,宋太祖更喜欢读书,经常派人到史馆去借书看。兵部郎中、知制造卢多逊担任史馆修撰、判馆事后,总是预先派人打听太祖所要借阅的书目,然后及时通读,在心中记下有关书籍的内容,等待宋太祖问询。而每当太祖问到涉及书中内容的问题时,卢多逊自然是对答如流,往往令同僚佩服不已。

宋太祖不仅自己好学不倦,还劝导文武臣僚和皇室子弟读书。赵普听从他的劝导,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终日手不释卷。赵普在年轻时,没有多少学问,只是对吏事较为精通。做了宰相后,太祖经常劝他多读点书,否则在朝廷难以立足。赵普于是有了好学不倦的习惯,每天处理完政事回到家中,就关起门户,从书箱中取出书来,“读之竞日”。由于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少习吏事”的赵普临政处事,更是如虎添翼,得心应手。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20篇,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对于武臣,太祖也鼓励他们读书,他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皇室子弟也应读书,他曾对秦王侍讲说:“帝王的后代,应当多读经书,知道历史上治乱的情况。”

太祖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广见闻,增智虑。劝导文武臣僚读书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就是知为治之道,知治乱大体。这两点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吸取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办事能力。读过书后,他经常与大臣一起讨论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及其帝王君主的得失。开宝七年(公元974年)闰十月二十,监修国史薛居正等呈上新修的《五代史》150卷,第二天,宋太祖就谈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昨观新史见梁太祖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太祖策试制科举人的时候,同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人一起谈到历代帝王得失问题,他说:“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史称宋太祖“留意听断,专事钦恤”,对御史台、大理寺等部门的官员的选择尤其严格审慎,这与太祖注意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关。他曾对御史台官员冯炳说:“我每读《汉书》,见张释之、于定国治狱,天下没有冤民,这正是我所期望于你的。”太祖曾立有一条“家法”,即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家法的出现,也是宋太祖善于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宋太祖爱好读书,对书籍的搜罗和收藏非常重视。唐末五代之际,兵火战乱相继,图书散亡甚多,部分流落民间。在统一战争过程中,宋太祖对各国的图书极为珍视,想尽办法加以保护和搜罗。平蜀后得书13000卷,平江南后得书20000卷。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太祖专门为搜求、征集民间藏书颁布诏令,凡是官吏、百姓献上的书籍,由史馆查看篇目,凡馆中没有的书就加以收纳。为了鼓励人们献书,规定献书人都可到学士院接受关于做官的道理的策试和询问,适合担任相应官职的,记录下姓名,然后上报太祖。这一年,涉弼、彭干、朱载应诏献书,共计1228卷,受到奖励,赐给科名。通过向民间征集书籍,迅速丰富了国家藏书,仅史馆藏书量即很快增至8万卷。丰厚的藏书为随后大型类书的编纂准备了物质条件。

太祖读书较多,文化水平比较高,有时善于借助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想法。他早年四处漫游,一天,看到几个文人对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吟诗。听着,看着,他禁不住也吟出几句来: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赶却残星赶却月。

这首《日》诗文辞朴实,吟出了朝阳不凡的气势,也吟出了太祖希望找到机会一展才华的心情。攻下荆湖后,太祖派使者侦察后蜀的动静。使者回来后,太祖问道:“剑外有何事?”使者说:“但闻成都满城诵朱长山《苦热》诗曰:‘烦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清冷几时来?’”太祖说:“此蜀民思吾之来伐也。”江南国主李煜归朝之际,太祖对李煜说:“闻卿能诗,可举一联。”李煜思之良久,列举了一首咏扇诗:“捐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不料,宋太祖回答说:“满怀之风何足当!”很明显,太祖的意思是再强大的割据政权也挡不住宋军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