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赵匡胤:宽厚和易
5794900000010

第10章 宽待旧人

后周恭帝柴宗训是周世宗柴荣32岁时得的儿子。此前,柴荣还有三子,都在乾祐三年(950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柴宗训生于广顺三年(953年)八月初四,其母是柴荣侍妾。继柴宗训之后,柴荣又得三子,宗训居长,故得以继承皇位。

赵匡胤代周时,柴宗训才七岁,他身下的三个皇弟皆幼小,有的尚在怀抱之中。赵匡胤既得皇位,没有像其他新君那样,将前朝皇子斩尽杀绝,而是以罕见的大度和宽容保全了他们的性命,并特许承袭封爵。这一方面是赵匡胤未忘世宗之恩,更重要的是为了帝位的巩固。他把安定看得至为重要,他不希望看到因仇杀带来的混乱。

史籍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某日,赵匡胤见宫妃抱一小儿,面有惊恐之色,便询问小儿是谁,宫妃怯生生地回答:是世宗之子。此时,赵普在侧,力主杀死此儿,赵匡胤迟疑有顷,摇头道:“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遂令官妃好好看护,不得有丝毫差池。后周旧臣潘美得知此事,大受感动,说:“臣与陛下曾北面共事世宗,若劝陛下杀死此子,自觉有负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又恐陛下生疑。今陛下天恩浩荡,赦免世宗遗子,真明君也!”

赵匡胤微微一笑,道:“此子可交爱卿收养,易名可也。”于是,潘美领养了这个皇子,更其名曰潘维吉。此子长大后官至刺史,竟然不妄为帝室之后。赵匡胤还立下祖宗家法:“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亲属。”

赵匡胤对后周宗室的宽容和保护在后周官僚中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不再心怀疑虑,忐忑不安,而是以一种轻松坦然的心情等待着新君主的恩赐。他们充满信心地认定,后周宗室既得保全,他们这些前朝旧臣也不会遭到厄运。他们希望得到信任和录用,心甘情愿地为新王朝再效犬马之劳。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新君主胸襟宽广,治国有方,值得他们为之效死。

身着黄袍的赵匡胤确实没有背离后周旧臣的期待。即位伊始,他便首先考虑到后周旧臣的去留问题。这位知人善任的大宋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一反古来开国君主的所为,采取了气度非凡、惊世骇俗的怀柔之术:原有官员全部录用,重臣权相予以加官。

莫大的恩泽首先降临到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头上。三人在后周皆为平章事之职,位列宰辅。平章事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衔号起自唐初。后周官制大体沿袭唐制,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范质是司空平章事,王溥是礼部尚书平章事,魏仁浦是刑部尚书平章事,三人皆参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后周政权的核心人物,顾命大臣,皆效忠周主。赵匡胤为六师推戴兵变还京后,他们虽被迫接受了这一现实,仍未归心,与新王朝貌合神离。

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对这三位前朝老臣采取敌视态度,而是让他们官居原位,并加赐新职:范质加兼门下省长官侍中,王溥加兼三公之一司空,魏仁浦加兼尚书省长官右仆射。但是,他们都被罢免参知枢密院事。这或许是宋太祖的特别用心:枢密院总理全国军务,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号称东、西二府,三人皆罢参知枢密院事表明宋太祖虽对他们原职录用,也在加以谨慎的限制。

尽管如此,三位前朝权臣还是相当满足的。若不是遇上宋太祖这样的宽厚仁义之君,他们早已是阶下之囚了,身首异处、夷灭三族也未可知,岂敢奢望今日之高官继做、富贵安享?特别是范质,当初闻赵匡胤陈桥兵变,曾与王溥愤然叹息,深悔不该仓促遣将,让赵匡胤率兵出征,竟悔恨交加地将王溥的手掐出血来。他被迫就范之后,并非口服心服,明眼人一看便知。然而,就是他这样的人也受到宽大重用,怎不使他感恩戴德,心花怒放?

后周重臣中还有一位叫吴廷祚,官居枢密使。此职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统称为执政官。枢密院掌管兵籍虎符,若得皇帝批准,有调动兵马之权。枢密使这一官衔在唐太宗时就设置了,但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机密情报之类,由宦官兼任,权力并不大。五代时仍保留这一官衔,但实权已远非唐时所能比。赵匡胤称帝后,仍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设枢密使,所以,吴廷祚仍官居原职,并加官同中书门下二品。

对张永德的安置是赵匡胤怀柔之计的得意之笔。张永德在后周为皇亲,是赵匡胤的前任殿内都点检,长期担任禁军高级将领,可谓权倾一时。张永德明天文之术,喜招纳方士,当初寓居睢阳时,曾为邻居书生疗疾,得愈。一日,书生来永德处求汞五两,于鼎中煮之,竟成金。从此,张永德与这位书生交游甚密。永德向书生求教煮汞生金之术,书生道:“君当大贵,吾并不吝惜此法,只是担心有损君福。”此后数年,张永德在屯兵下蔡时见一僧人观其部下骑射,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位睢阳书生。张永德将他召至帐中,复求煮汞之法,僧道:“当初言君大贵,今果如然。若能谨守臣节,当保五十年富贵。”睢阳书生还谈到赵匡胤将受天命之兆,张永德于是对赵匡胤恭敬有加,处处加以维护。正因如此,当“小木牌”之祸使他丢掉了都点检之职以后并未对赵匡胤产生嫉恨,而是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权。

然而,尽管如此,张永德在赵匡胤代周以后仍然有些不安。这位经历过宦海沉浮,谙于官场政治的后周老臣深知,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官场上的敌友常因利益关系而重新确定,与新君主最亲密者往往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况且,自己又是赵匡胤的前任都点检,即便自己并不因被取代而耿耿于怀,也难免会被无端怀疑。想到这些,张永德心情很复杂,是去是留,难以定夺,只好怀着一种未卜吉凶的迷茫,等待着赵匡胤的处置。

张永德的担心是多余了。赵匡胤既然能让范质等官居原位,岂会冷落了这位曾经玉成他好事的恩人?这天,赵匡胤将张永德召至后苑,设宴款待,举酒叙旧,情谊如初,而且还像当皇帝以前那样,尊称他为驸马,不直呼其名。这样,张永德心里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接着,张永德加官侍中,授武胜军节度使。

其余后周的文武百官,只要不是死心塌地与新王朝为敌的,也原职录用。这样,几乎是后周朝廷的原班人马又成了大宋新王朝官员,鹄立于赵匡胤的文武排班之中。赵匡胤没有对他们另眼看待或心存嫌恶,而是推诚以待,信任有加。这对后周旧臣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慰藉。他们心满意足而又感恩戴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恐惧和担心冰释而尽。他们脱去了旧朝服换上了新朝服,喜气洋洋地上朝议事,安然无忧享乐荣华,先前效命后周的往事渐渐淡忘,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大宋王朝的臣子,他们拥戴的是大宋王朝的皇帝。

赵匡胤不弃后周旧臣,更重元勋故旧,他论功封赏,分别授以官职。赵匡胤镇宋州时的掌书记、智囊人物赵普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赵匡胤“素所兄事”的少年故交慕容延钊加殿前都点检、昭化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与赵匡胤有兄弟之谊的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匡胤胞弟赵匡义加睦州防御使,赐名光义;王审琦迁殿前都虞候、领泰宁军节度;石守信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韩重斌擢为龙捷左厢都校、领永州防御使;罗彦环擢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后改内外马军都军头,领眉州防御使。其余义社兄弟和拥立功臣也都得到封官赐爵。

在所有被封功臣中,最为风光的当属高怀德。他生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比赵匡胤大一岁,真定常山人,也是将门之后。其父高行周,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高怀德忠厚倜傥,有勇武,后晋开运初年(公元944—946年)即随父北征,在被敌军包围数重、情势危急的情况下左右驰射,挟父冲出重围,因功领罗州刺史。高平之战,高怀德与赵匡胤率军直前,大破北汉军。此后,又随周世宗征淮南,大破南唐军,威名远播。恭帝即位,高怀德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在拥立赵匡胤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和所有的功臣一样也受到封赏,被拜为殿前副都点检、义成军节度使。

赵匡胤代周后,适逢高怀德夫人新丧,恰好赵匡胤的胞妹燕国长公主寡居,于是赵匡胤遂与杜太后商议,拟将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赵匡胤有妹二人,一位已夭折,追封陈国长公主,燕国长公主曾嫁米福德,不幸夫亡,竟致寡居。当杜太后将此意告知燕国长公主后,长公主曾因高怀德人直殿廷时见过他,颇有好感,便默然应允。这样,高怀德便荣幸地娶了这位皇妹,加官驸马都尉,既得高官,又纳爱妻。

一个新王朝的官僚机构就这样组建起来。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御座前,既有后周旧臣,又有拥立元勋,可谓一朝天子两朝臣,皆大欢喜。赵匡胤得意于自己的高明,更希望两班人马和睦相处,共建大宋。他坚信,这并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