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5721300000089

第89章 人在屋檐下,也要学会低头“顺从”

人在仁途,总不可能高高在上,有时在人之下,或为人副手,更要在尽心谋事、展示才华的同时,学会低头“顺从”。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一学李纲的做法。

宋高宗建立南宋朝廷后,看到人心不定,不得不做出点“抗金”的姿态,起用抗战派声望最高的李纲做宰相。但实际上,赵构最信任的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他起用原来的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兵权。后又提黄潜善为右相,与李纲并列。

李纲上任后,提出了十余条抗金救国的建议,反和主战,并力主任用贤才,以收复被金兵攻陷的失地。当时有个叫张所的将领,很有才干,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他看到黄潜善等人朋比为奸,祸国殃民,便上疏弹劾黄潜善等人,但却被黄潜善利用职权贬到了江州。

北宋灭亡后,河东、河北地区的人民,自动组织抗金武装,英勇杀敌,张所英勇善战,在两河人民中素有声望。因此,李纲想起用张所,让他担任河北安抚使,招募义兵,继续抗金。可张所弹劾过当朝宰相黄潜善,是黄潜善的死对头,起用张所,必然会受到黄潜善的阻挠,难以实现。李纲为此事反复筹划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李纲碰见了黄潜善,便和他寒暄了几句,闲扯了起来。

谈了一会儿,话题渐渐地转到了时局上,李纲说:“今朝廷正处在艰苦危难之时,李纲身受朝廷隆恩。收复失地,光复我大宋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职责。而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朝野四方虽然还有许多贤才,可他们却尚未出来效忠朝廷,可用之人十分缺乏。近日朝廷准备设置河北宣抚司,我思来思去,认为应让张所去。张所这个人,不晓事理,出口狂妄,冒犯了大人,像他这样的人,贬到江州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张所这样的人,让他身处要职担任监察御史,当然是不行的。现在让他去担任河北招抚使,招抚流民,尝尝这项差事的艰苦,以此赎清以前的罪责,似乎也是十分妥当的。”

黄潜善听了这一番话,心里非常开心,连忙回答说:“李大人真是妙计,让他去吃点苦头,戴罪立功,实乃是件好事。”于是,他当即答应了李纲的建议。张所上任后,广招义军,这些地区的人民踊跃响应,岳飞等纷纷投效于张所帐下,抗金队伍不断壮大。张所率领着抗金队伍多次打败了金军。

李纲深知黄潜善这样心胸狭窄的小人的为人,知道如果直接向黄潜善推荐张所,黄潜善必定会反对,因此,他采取了示假隐真的策略,表面上似乎是替黄潜善说话,惩罚这位黄潜善的死对头;而把真实的意图——让张所有用武之地,统兵抗金,收复失地,却巧妙地隐藏了起来,乘黄潜善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便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我们感叹于正人君子常遭受打击,因为正人君子往往明知其痒处却不肯改变自己,而李纲的做法于变通中不失大节,又成功防范了小人的因泄私愤阻拦自己的企图,不是显得更高明吗?

其实,因害怕以小事大问其罪,而采取先顺其说的办法保护自己的例子是很多的。

晋平公宴请宾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头发缠在上面。晋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厨子杀掉,并不准收回命令。

烤肉的厨子向天大呼说:“天啊!奴才有三条大死罪,竟然死到临头自己还不明白啊!”

晋平公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厨子回答说:“奴才所用的刀锋利得很,真可以说是望风骨断,但是头发却没有砍断,这是奴才的第一条大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红是红白是白,但是头发却没有烤焦,这是奴才的第二条大死罪;肉烤熟以后,又细细眯着眼睛察看了一番,头发绕在肉上眼睛倒没有看见,这是奴才的第三条大死罪。猜想起来,或许有暗中怀恨奴才的人吧?要杀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晋平公本来就生性暴戾,而现在烤肉上又确实有根头发,于是愤怒地立即下令杀掉做烤肉的厨子,并宣布无可改变。一般说来,这厨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强辞辩解可行的话,也就不会立即下令杀人了。因为要弄清烤肉上的这根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责任究竟是谁?毕竟并不很难,但他却并不愿做任何调查。所以据理力争只能是火上加油。

这位厨子别出心裁,对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过,遗憾悔悟太迟。这样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晋平公的注意,会要问个清楚,从而使得这个厨子有了陈言的机会。

一本正经的悔过中寄寓着强有力的辩解和说明,正话反说,闻之令人觉得奇异有趣。晋平公当然也听出来话里头有话,虽然没有交代晋平公听了这番话以后的情况,但可以设想这位厨子很可能从死亡线上逃回来了。

总之,顺其说不是真心附和他、顺从他、而是先以“顺”博得他的好感,最终达到“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