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5721300000008

第8章 培植密探玩天下于股掌

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是管人者的大忌,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及时准确地掌握下情作为树立威权的途径。

明太祖大张旗鼓地建立锦衣卫就是将此发挥到极致的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前期的亲信是义子,后期的亲信是锦衣卫。

一般被帝王引为亲信的人,或者是亲戚宗室,或者是那些经常接近帝王的人。但朱元璋少孤,兄弟无子遗,亲人大多死于瘟疫或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几乎无亲族可用。为此,他通过大收义子,弥补了这一缺陷。

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和邓愈等人,也都收有义子,其中以邓愈最为荒唐,年仅二十便开始认义子。不过他们远没有朱元璋的义子多,朱元璋的义子据说有二十多人,除较为著名的朱文正、李文忠、沐英、何文辉、朱文逊、朱文刚外,见于记载的还有道舍、马儿、真童、金刚奴、保儿、也先、买驴、泼儿、老儿、王驸马等人。

这些义子都是从小就被朱元璋收养,当时年龄最大的也不过十几岁,自幼受恩养,与他情同父子,而且感激图报,这种亲情和感恩,就成为义子们对朱元璋忠贞不渝的保证之一。义子们长大后,朱元璋择才选用,令他们监军,事实上也就是作为他的心腹监视将领们的言行。在元末起义过程中,由于朱元璋身份的日益提高,义子们身份所具有的威慑作用也就越大,就算他们中有人没什么才干,诸将也不敢对他们过分得罪。他们监视着领兵在外的将领的言行,考察他们对朱元璋的忠诚,随时向朱元璋汇报将领们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首先知觉,这就使朱元璋的耳目直接深入军队高层,控制军权。义子们几乎全都被他在军队中安插过,如沐英曾在镇江军中,道舍在宁国,马儿在金华,朱文刚、真童在处州,金刚奴在街州,朱文逊在太平等。

义子们所发挥的耳目作用带来的好处,是朱元璋对在外将领们的行为和忠诚随时有所得报,这就有了及时决策、调整、节制的依据,甚至可以了解将领心中的思想。

朱元璋后期,开始对功臣产生猜忌之心,这时他任用亲信的对象也开始改变,将他身边的亲随培植为密探,称为“检校”,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这些检校有的是文官,如高见贤、夏煜、杨宪、凌蜕等,也有禁卫军官,如丁光眼、靳谦、毛镇、耿忠等,甚至还有和尚。和尚身分特殊,可以借宣扬佛法之机走街串巷,出入于官员私第,朱元璋对这一点也加以利用,在僧人中还挑选了吴印、毕克勤等人作为他的眼线。检校的足迹无所不至,勋臣小吏都在他们的监视范围之内,如邵荣作乱时举报的宋国兴,当初的身份就是检校。

有一次,检校们禀报,说有女僧引诱华高、胡大海妻,行“金天教法”,朱元璋大怒,将两家妇人和女僧处以沉河之刑,投水淹死。有了这些特务,他对官员们的言行甚至私生活都了若指掌,国内动静莫不先知先觉,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此外,朱元璋还“以功臣有大勋,各赐卒百二十人为奴,曰奴军”,事实上这些奴军也是他用来监视大臣的特务。

继而,朱元璋设立了著名的“锦衣卫”。在历史上,锦衣卫权势滔天,为所欲为,多次策划一些秘密行动,是朱元璋后期最倚重的一支亲信部队,由他直接掌握,来调查官民行动。锦衣卫的诡秘程度,从一个传说中可见一斑:有一个在外省任职的大官,身边有名仆人,做事聪明,勤快,善解人意,多年来任劳任怨,从未做差过一件事。主人对他也日见倚重,凡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忽然有一天,仆人来向主人告辞,主人极力挽留,并问他为什么坚持要走,仆人见主人挽留意诚,被逼无奈,才说明真相。原来他本不是仆人,而是锦衣卫派来的密探。主人万万想不到多年来一直倚重的奴仆竟然是潜伏在身边的密探,吓出了一身冷汗,庆幸并没有说过什么不道的言语,也没有得罪这个仆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朱元璋后期任用的锦衣卫,特别为他倚重,权势极大,分布极广,行动也极为隐秘。

朱元璋就是这样通过任用亲信,掌握一支军队,一个政权,进而掌握了全天下。一个人的手再长也是两只,一个人的眼再利也只一双,要仅靠主观判断,不依赖信任任何人,难免为人所蒙蔽。而要牢牢把握整个局面,自然非任用那些信得过的人才行。朱元璋任用义子、同乡、亲随、锦衣卫特务等拓展耳目,加强对大权的掌握,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对于朱元璋来说,义子是他自幼抚养,情若亲生骨肉;同乡与他彼此了解,有的甚至是总角之交,情谊自然深似后来者;亲随们则贪图作为赏格给予他们的官禄,做事当然也会不遗余力。尤其是锦衣卫,他们都是小人物,本身没有号召力可言,而授予他们某种特权,这就使他们足以扳倒大人物,这种成就感使他们暗自心喜,自然也不会不忠于君王——况且,他们要整什么人,归根结底还得由他朱元璋点头才行。通过这些手段,朱元璋将天下玩于股掌,在历代帝王中,对管人术研究得可谓最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