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5682100000021

第21章 苏联时期的小说(6)

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德国人入侵时,告别了幸福家庭应征入伍,在战场上受伤被俘,历尽苦难,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死于敌机轰炸之下,唯一的儿子在战争胜利的前夕也牺牲了。后来他收养了一个父母都死于战争的无家可归的男孩,两人相依为命。

小说通过一位普通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真实地再现了千百万人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小说刻画了在逆境中仍顽强奋斗的红军战士形象,描写了他们的痛苦和刚毅精神,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的命运造成的悲剧。

小说一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对以后的战争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州委书记

《州委书记》是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61年。

作品主人公杰尼索夫是斯塔尔戈罗德州的第一书记,表面来看,这个州各项工作都远远落后于邻近的维索柯戈尔州,其实维索柯戈尔州的第一书记阿尔塔莫诺夫是个善于追逐名利、弄虚作假的人物,他靠大量套购农产品然后又高价卖给国家而“富足”起来。杰尼索夫向上级汇报了阿尔塔莫洛夫弄虚作假的丑事,并写信给中央揭发了他的不法行为。不久,阿尔塔莫诺夫被解除了第一书记的职务,而由杰尼索夫担任该州的第一书记。

作品故事动人,叙述真切,具有较强烈的政治色彩,但人物形象存在概念化的缺点。

第四十一

《第四十一》是苏联现代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苏联内战时期一个红军小分队俘虏一名白军中尉军官,看守他的红军女战士马柳特卡与之相爱,最后又将其击毙的故事,反映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社会侧面,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美等诸多主题。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女战士马柳特卡是苏联内战的年代里一个渔民出身的女孩子。由于战争,她“从舒适的安乐窝里被抛到严寒酷热”的枪弹声里,参加了红军队伍并屡立战功,成为红军小分队的骄傲。

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马柳特卡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既是在战斗中出生入死的英雄,也是个身体纤细,有着一双温柔而“淘气眼睛”的少女。她也需要男性的感情慰藉,需要爱情。

小说从马柳特卡对中尉由恨到爱,再由爱到恨,直至最后打死他的复杂过程,充分表现她性格的多层次。

小说结构严谨,注意人物心理刻画,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你到底要什么

《你到底要什么》是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69年。

作品描写世界各国人民同纳粹进行斗争的故事。

主要描写德国前纳粹党冲锋队队长克劳贝格受命在意大利和英国组织间谍小组。小组成员有:亡命国外的沙皇俄国大臣的儿子萨布罗夫,美国特务、白俄分子波契雅·布朗和尤金·罗斯。他们打着为英国新世界出版公司出版一套俄国古代艺术画册的旗号前往苏联。他们之中只有萨布罗夫懂得俄罗斯古典艺术。

当克劳贝格在意大利利古里亚海滨与萨布罗夫联系时,列拉和她的丈夫斯巴达也在那里度假。列拉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结识了意大利留学生斯巴达。两人婚后来到意大利。斯巴达认为马列主义已经过时,无产阶级专政己不适用,咒骂十月革命是工农消灭知识分子。列拉痛心疾首,下决心离婚。在苏联作家布拉托夫的帮助下,列拉返回了莫斯科。

克劳贝格小组的真正领导人是布朗,核心成员是罗斯。克劳贝格的使命只是检查德国特务网,为德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准备力量。布朗和罗斯则受英、美特务机关之命准备在“瓦解和挖掉苏联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基础”这方面花掉几万英镑和美元。他们打算用宗教影响老年人;通过文化交流引诱中年人,使他们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号召青年人从限制他们自由发展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布朗认为,这是搞垮苏联的最主要的途径。对他们中间不受引诱的分子,他们则用败坏其名誉的办法,宣布这些人是“斯大林分子”。在这些宗旨指导下,他们指控、诬陷布拉托夫等人,拉拢和腐蚀斯韦什尼科夫、甘卡等意志薄弱的人。

布拉托夫原为工人,战前开始写作。他经常深入工农群众,满腔热情地描写工农英雄人物,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在国内外受到一些人的抨击,但在工人群众中却很有威望。一次,他在某工厂遇到了不满苏联社会现状的青年工程师费利克斯,交谈中费利克斯提及他的远亲——画家斯韦什尼科夫,工人们对他的美术创作很不满,这引起了布拉托夫的注意。

斯韦什尼科夫的父母是被克劳贝格所属的德军部队杀害的烈士。他埋头艺术,不问政治。一些西欧资产阶级代理人和俄罗斯国粹派分子企图收买他;布朗则以给他办画展为名拉拢他。布拉托夫启发斯韦什尼科夫夫妇认识艺术为工农服务的意义,并介绍他们到斯韦什尼科夫的父母就义处去参观那里的大型艺术雕像,使画家夫妇受到深刻教育。但是到底应当怎样生活,他们还不知道。

克劳贝格小组在苏联历史学家扎罗多夫家做客时,布朗同诗人、新俄罗斯国粹派代表、富农分子博哥罗迪茨基建立了联系,罗斯勾结上了扎罗多夫的儿子——小阿飞甘卡。

扎罗多夫在揭露“个人迷信”时期大显身手,一跃而为科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善于察看政治气候,见风使舵;他把生活看作集市,总是按照市场交易原则处世。甘卡出生在这样一个新贵家庭,倚仗父亲的各种关系,广为交往。他对西欧的生活方式垂涎三尺,津津乐道于金钱、美女、汽车、别墅,一味追求所谓“自由”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学会了投机倒把这一生财之道。他很快被罗斯所吸引,积极组织并参与了罗斯、布朗为腐蚀苏联男女青年举办的几次舞会,“欣赏”了布朗跳的脱衣舞。

克劳贝格和布朗的间谍活动露出了马脚,分别逃离苏联。

萨布罗夫通过自己长期隐姓埋名、流落异国的痛苦经历,向甘卡提出“你到底要什么”的问题。甘卡想到自己,想到周围的人,觉得没有一个人的行为能回答这个问题。“到底为什么而奋斗,谁也不知道,谁也解释不清楚,大家都是人云亦云,信口胡诌。”萨布罗夫回答说,要么“让新的党卫军、新的希特勒法西斯分子侵入你们的国土”,“让俄罗斯灭亡”;“要么按照人民的召唤去做你应做的事情。第三种选择是没有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完成于1969年。作品曾获1975年苏联国家奖金,还被改编成话剧、芭蕾舞剧和电影,深受人们喜爱。

作品描写了1942年春在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北面山林中发生的故事。驻军在某车站的红军高射机枪班发现2名德寇潜入林中,企图破坏铁路和运河。瓦斯科夫准尉奉命率5名女兵追踪,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山村时发现潜入之敌竟有16名。因寡不敌众,5女兵战死,瓦斯科夫在身负重伤情况下,毙敌2名,俘残存之敌4名。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不多,而着力于刻画战争中人的命运、心理状态和性格。小说展现了战士们的崇高品德,揭示出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及苏联人民战胜敌人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展示了红军战士平凡而伟大的战斗生活。

作者把英雄人物安置在没有前方和后方,没有援军的环境中来表现,将英雄主义与悲剧气氛有机结合起来,尤其以妇女的命运为主线,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白轮船

《白轮船》是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写于1970年。

小说以童话的形式,描写了苏联吉尔吉斯一个森林守护所里的日常生活。土霸王阿洛兹古尔是这个守护所的巡查员,他利用职权,任意鲸吞和出卖国家木材,残暴压迫剥削工人,过着极其腐化的生活。他不仅把工人当做奴隶,连自己的岳父、岳母、妻子、外孙也不放过。后来他的外孙忍受不了现实的折磨,抱着同不知去向的父亲相会的虚幻憧憬,投河而死。

作品表现了善与恶的冲突。它揭示出现实生活中邪恶势力的嚣张和残暴,令人震惊。小男孩的死表现出弱小者人格的完美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小说具有明显的象征意蕴。作品中鹿的悲剧还提出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机问题。白轮船成为幸福的象征。小男孩丰富的心理活动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还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是苏联作家亚·伊·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73年。

全书共分3卷,是一部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的作品,但篇幅巨大,内容也广泛得多。就作品体裁而言,既有自传体小说的成分,又有大量历史事实的考证;既有许多人物及故事情节,又汇集了各式各样的资料。

小说以作者11年的劳改、流放生活的回忆为线索,引用许多犯人的证词、回忆及大量文献,描写了数百个人物的命运,力图反映十月革命后至50年代中期近40年间苏联的监狱、劳改营和流放地的全貌。上卷从作者回忆自己被捕写起,述说了从逮捕到进入劳改营的各个阶段;中卷专写劳改营详尽的情况,描述了一些犯人的遭遇;下卷着重反映营内犯人们的反抗、暴动和逃跑事件以及流放地的生活。

作品结构上有些松散,用了不少方言、俚语和犯人们的黑话,但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此书在西方是畅销书,在前苏联一直被认为是反动作品。

《岸》是苏联俄罗斯作家尤·瓦·邦达列夫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75年。

作品描写了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发生在距柏林50公里的柯尼斯多夫镇的故事。苏联某炮兵连奉命驻扎该镇,苏军战士处在胜利前夕的狂欢之中,有人寻钱币、手表,有人对德国姑娘企图施以暴力,而敌人并没有放下武器,一些青年亡命徒还在负隅顽抗。

小说主人公尼基金作为炮兵排长,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与战士的违纪现象作斗争。一次在一德国人住宅里,尼基金救出了险些被苏军奸污的德国姑娘爱玛。两人一见钟情,但苏军不久开拔,一对异国情侣忍痛分别。26年后,爱玛成了商业家赫伯特夫人,她了解到现在的苏联作家尼基金就是当年她所钟情的“瓦吉姆”,便以汉堡俱乐部的名义邀请他赴德访问。两人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尼基金在访问期间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了一些名胜。他沉痛地缅怀牺牲的战友,紧张地思索着如何才能达到“幸福的”“永恒的和平”的彼岸,归国途中心力交瘁而猝死。

作品人物性格复杂,描写细腻,富有哲理和鲜明的政论色彩,曾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