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与危险已经面对面的时候,如果只知道痛哭流涕,跪地求饶显然是不行的,而唯有让自己保持镇定,随机应变,才可以化险为夷。正如培根所说:“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打击它要比犹豫躲闪它更有利”。
俗话说:“态度导致方法。”当危机事件快要来临的时候,就更是需要我们能够做到灵活机智,随机应变。
明朝有一位张姓官员,他胆大心细,机智过人。在他担任县令的时候,有一天,县衙里来了两位彪形大汉,手里拿着公文,自称是锦衣卫的人,来本地办案。
张县令一眼就看出这两个人不是善茬,但是并没有怀疑他们的身份,也不敢怠慢,急忙把二人请进密室相谈。
可是没有想到,当这两个人刚进密室,居然就拔出了刀,架在张县令的脖子上,重新报上名号。张县令这才明白,原来此二人乃是被通缉的江洋大盗。
两位大盗说:“我们来找你没别的意思,只是借些钱花,并不想伤害你的性命。如果你不老实,那就别怪我们了。我们也不贪心,只向你借白银五千两,猜想贵县的库房,不会没有这个数目吧?”
张县令本身就是读书人出身,不会武功,简直就是手无缚鸡之力。在两位大盗的挟持下,他根本连一点反抗的余地也没有。
可是,如果他真的要把国库的银子送给这两位大盗,那就犯了大罪,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这样的事情他是万万做不得的,而这两个家伙一张口就是五千两,数目大得吓人。
张县令冷静思考后认为,硬拼不是好办法,自己真的以身殉职虽然能算得上英勇,但是却缺少一点智慧。
他决定先好言进行周旋,再见机行事。于是,他装着非常惋惜的样子对两位大盗说:“你们刚才冒充锦衣卫,我并没有当场点破你们,你们为什么自己急急忙忙地暴露身份呢?假如你们以公事为名,要求从国库里面提取现银,我敢不照办吗?这样对你们,对我,不就少了很多麻烦吗?”
两位大盗一听,觉得张县令的话说得果然在理,于是也非常的后悔,只是因为他们做惯了强盗,对骗子的手段实在是不在行,所以根本没往这方面想。结果经过张县令的提醒,才觉得这个办法真是个好办法。
张县令继续说道:“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既然你们已经答应不伤害我的性命,我也没有必要为五千两白银冒生命危险与你们作对。但是,从国库提取现银,需要一定的章程,要经过好几个主管签字审批才可以,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主的。而且你们一下子要五千两,又没有正当理由,在签批的过程中,难保没有人怀疑。你们的身份一旦被人识破,结果无疑对你们不利。”
两位大盗听完之后觉得张县令的话有理,但是他们又不愿放弃,于是心中不免焦躁起来。张县令这个时候察言观色,生怕他们心急上火发生意外,于是赶紧又说:“即使能侥幸从国库提出白银,又不被其他人识破,我也是脱不了干系。所以,我愿意为你们想其他的办法,让你们能够顺利得到银子,而且也不会影响我的前程。”
两位大盗忙问张县令:“你有什么好办法?”
张县令说:“我在本县做官多年,地方的士绅还算买我的面子。不如我向他们借五千两银子给你们。这样你们得到了想要的数目,我也可以免去监守不力的罪责,岂不是两全其美?”
两个大盗听完之后确实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他们还是担心张县令有诈。结果正在犹豫的时候,张县令又说:“我想你们肯定不放心让我出去借银,那么我可以找一个可靠的人代办,也是一样的。我有一个书办,做事还算可靠,而且那些富户也都认得他,我写一张欠条,让他以我的名义去借银肯定没有问题。不过你们最好把刀藏起来,别让他看出你们的身份。”
两个大盗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便听从了张县令的劝告,将刀藏起。其中一人出去,将张县令所说的书办叫进来。
张县令对书办说:“我犯了一点小错,被上面的仇家抓住把柄。这两位锦衣卫大人愿意帮我缓解矛盾,让我免去罪责。所以,为了表示感谢,我决定送给他们白银五千两。
可惜现在我手头无银,只好向本地的富户借钱。我要在这里陪两位大人,走不开,烦你代我走一趟吧!”
说完之后,张县令就取出纸笔,坐下来写借条,边写边说,哪个人比较富,可以借多少钱;哪一家条件一般,不要多借。他总共给书办写了七张欠条,累计起来正好五千两。书办接过欠条,便转身出去了。
两位大盗自始至终都仔细监督着张县令的一言一行,而且对他写的欠条也仔细检查过,没有发现任何破绽,完全放了心。而且等到书办出去之后,他们就与张县令随意聊天,显得很放松。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书办就带着七个人走进来,而且在他们手里都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布包。两位大盗以为他们抱着银子,谁知道当他们解开布包的时候,亮出来的却是兵器。两位大盗顿时明白中计,可来不及有所动作,已经被制伏在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书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发现县令的欠条中所写的七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富户,而是当地几个武士,于是心里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所以,他不动声色地走出去之后,就赶紧找来这几个武士,将两个大盗一举擒获。张县令也因巧妙捕获大盗有功而受到嘉奖,不久,就升为了太守。
可见,当我们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不要惊慌失措,而应该学会冷静思考,随机应变,从危机中发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