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不会停止的,时刻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所以没有一件完美的产品,产品永远都是会有空缺的,而开发潜在的市场,选择适当的市场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对于每一位商人来说,商机就意味着利润的来源。只要抓住商机,便可赢得财富,反之,可能就无法在商界立足。
出色的商人往往具有很敏感的商业头脑,他们行事果断,识别、捕捉商机的能力很强。一旦他们在市场当中发现商机,便毫不犹豫,立即出手,将商机转化为自己的利润资本。
但是有句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商人能不能及时洞察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捕捉到市场的信息,并且根据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方式?以及产品本身,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都将决定着商人是否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权。
广州著名的时装设计公司,正是由于及时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最后发展成为一家服装行业的新秀。
这家公司在经营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更新快”。也就是说这家公司的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速度都是以季度,有的时候甚至是以月、以日来计算的。
他们采用的是“排炮战术”,也就是公司每设计出一种新款服装,必先放一排“排头炮”,目的就是为了先把这些新款投入到市场中进行一下检测,看看新款的市场需求状况,再根据第一炮的“轰击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这款服装的投放量。
他们利用每一期产品的“轰击”效应,来打造品牌。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产品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创造了许多很好的品牌和消费者效应。
除此之外,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网站创办人马云,他没有世界一流高校的学历,也没有一流企业的从业背景。
可是我们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所创立的阿里巴巴网站不仅已经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站点,还有日文、韩文及德文等多种欧洲语言的当地站点,共拥有来自202个国家的42万个商人会员。
我们分析马云的成功,发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寻找,而且敢于抓住市场的空缺,从空白处寻找机遇。
记得当时还是在1994年年底,有人跟马云讲互联网,当时他还似懂非懂。1995年,马云给浙江省的一个企业做翻译,有幸来到美国,这时候的他才发现互联网的妙处。
当时马云就敏锐地感觉到互联网肯定会影响整个世界,可是那时中国还没有,虽然马云自己也不确认未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会如何,但是他决定抓住这个市场空缺,拼一把。
于是,马云就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他辞掉了当时在外经贸部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杭州开始创业。
1995年4月,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这是国内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
在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眼中还不了解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而懂得互联网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马云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当然也闯出了自己的名气。
到了1997年年底,马云决定去北京发展。他带着“中国黄页”的几个新人,从杭州来到北京。
马云一行首先加盟到了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
1999年2月,马云到新加坡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发现讨论的是亚洲电子商务,但发言的大多是美国人,他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是针对大企业的,而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的团队在没有办公室的条件下,就在马云家办公,而马云也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苦干。
当时员工住的地方不能离马云家超过5分钟路程,每天深夜回家睡几个小时马上又开始工作,而所购买的办公用品要砍价到对方毫无利润的地步,然后自己拉回公司。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阿里巴巴诞生了。阿里巴巴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美国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都不同,着眼于中小企业网上交易,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一切的成功,不得不说与马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马云敢于尝试,从空白处抓住机遇,才能够让阿里巴巴发展起来。
其实,机遇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常常不太留意的地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敢于尝试,那么就一定能够在别人不敢触碰的领域发现新的机遇,获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