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5593400000058

第58章 以德治国得天下

“原典”

墨子曰:“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

“古句新解”

墨子说:“宽厚而仁惠,使人们从急难中解救出来,民心就必定归附。”

中国自古尚德,德政治世,是为大同。德实为民族生生不息之精魂,中华五千年绵延文化之亘古传续,长存而日大者亦在此。自古以来得道者仁厚,施仁于民,德者,仁义之功视为德。无论是一人一国失去道德失去诚信,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墨子在此也强调:“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意思是说宽厚仁德地对待人民,救民于水火之中,必得民心。的确,古往今来,天下始为得道者兴,失道者衰。

儒家学派的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孟子这一点是和墨子有相同取向的。

孔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因力有衰弱终结时,德则愈修愈厚,愈厚愈久。以力服人,人心不平。以德服人,人方心悦诚服。所谓政治,“政”即正也,“治”则平也。所以能正而平,则在明德以亲民,故齐家为政均尚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出自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代魏征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是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反观刘邦从小熟知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此之谓德者得天下,此之谓得之长久。

尧舜时代君王以身作则,修正心灵,文明治世,教化万民,造就了尧天舜日,五风十雨、麦收双禾,麒麟在野、凤凰鸣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表现了中华祖先以仁德为治国之本的聪明睿智。继之以禹、汤、文、武、周公仍以德治世,天下太平。

览《春秋》,管仲、子产煊赫当世,仲尼、颜回似与世事无关,然后人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称颜子为安贫乐道之楷模。阅《史记》,太史公力推伯夷、叔齐,旨在以德治史,重德行轻事功,树世之楷模,为民族精神定基调!关羽事功并不足道,唯一“义”字而足受千年俎豆馨香。文天祥、岳飞从事功上来说都是历史之大憾,然其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则留芳千古,泽被后世。曹操之于诸葛亮事功更为显赫,而孔明终以显德留世!古往今来,事功最大者莫如君王,四海之内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能称颂于后世者往往不在其封疆壮大之势,而在其仁德爱民之心。无德之君往往是身败国亡,淹没于历史长河。又如王莽、秦桧、严嵩、吴三桂、和珅之流,违德而行,事虽成而转瞬即灭,终落千古唾弃。历史镜头往往是惊人的相似。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自春秋不义狼烟四起,随而礼崩乐乱,有孔子终日奔走惶惶,教诲不倦。“夫子贤于尧舜”者,是其将德植民心。而后历代仍以德行民心,砥柱中流,续燃民族不灭的火种。

治国平天下如此,做人更应该如此。“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义;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

中华尚德,历世圣贤迭起,皆以德论,不在事功。德养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长生”之道,所以养德乃是正人心、端风俗,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要务。如此看来,以德治国平天下,胜过兵戈铁马劳民伤财,此乃战争谋略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