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5593400000055

第55章 关照他人,分享财富

“原典”

墨子曰:“是以富贵者奢侈,而孤寡的人却在受冻挨饿,虽然希望国家不发生混乱,但也是无法做到的。”

“古句新解”

墨子说:“富贵的人生活奢侈,而孤寡的人却在受冻挨饿,虽然希望国家不发生混乱,但也是无法做到的。”

这句话表明墨子在当时已经认识到社会存在严重的等级差距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且对此问题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墨子认为,民贫国乱是由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腐化、“厚敛于百姓”所造成的,要想达到民富国治,统治阶级首先应该生活节俭,不要浪费财物。他告诫统治阶级不要为富不仁、过度奢侈,而应该节目有度、救贫济困。

石崇是晋代开国功臣石苞最小的儿子。石崇在荆州,靠抢掠客商和劫夺外国贡使发家,成为豪富。他纵情声色,挥霍无度。

石崇最后死于“八王之乱”中的权力斗争,绿珠只是送他“上路”的导火线。他那巨大的来路不明的财富足以在乱世中成为被掠夺的对象。既然他在荆州能打劫别人,当别人有了条件时何以就不能打劫他?可怜他死到临头还抱有幻想,认为自己最多被流放到异地。等到押赴刑场时才明白过来,感叹说:“这帮奴辈是贪图我的家财啊。”押送者说:“知道是财富害了你,为何不早把财富散了?”石崇无言以对。

亿万富翁郭凡生的创业经历,向我们印证了一种智慧。

1992年,在中关村的一条街上,郭凡生用自己的7万元人民币,成立了慧聪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现如今,这条街上的许多商人,大多已经销声匿迹了,并且,存活下来的公司也寥寥无几,而这其中就有这家慧聪公司。这家公司不仅存活了下来,还在全国各地拥有了数十家分公司,2003年12月这一天,“慧聪”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其中奥秘何在呢?

各种传媒都曾报道过这样的新闻:“慧聪上市,打造了126位百万富翁。”原来,郭凡生成功的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成功的人士,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一大批渴求成功的人士,将郭凡生推上了成功的高峰。殊不知,郭凡生与其他商人的区别,就在于他懂得与众人分享财富,此话何解?

让我们来看看郭凡生是如何解释他在公司的章程里,所拟定的知识股份制:“公司在1992年初创的时候,就确立了按知识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规定公司的任何人分红不得超过企业总额的10%,董事分红不得超过企业总额的30%。连续八年,公司把70%以上的现金分红,分给了公司那些不持股的职工,而我们这些董事,公司也规定得很清楚,谁离开公司,本金退还,不许持股。所以,我们这些董事又都是公司总裁、副总裁,参与的也是知识分红。”

这个章程为整个公司、为公司的员工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明天,郭凡生也一直在为员工们勾画着百万富翁的梦想。但许诺的股份毕竟不是现金,郭凡生如此苦心地追求与员工们共同分享日后的成功,这在许多员工眼中,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企业运行的十几年间,郭凡生极力推行的知识股份制,一度被人指责为“骗人的把戏”。

因为在2000年,公司亏损2000万元,只有一两个部门可以拿到超额奖,许多员工便纷纷离开,离开的员工甚至还抱怨说:“你在用这种方式骗人。”但还是有一批骨干分子、忠诚的老员工。选择了留下来,而郭凡生“知识股份制”的制度安排,成为了“慧聪”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也为了老板的慷慨,为了老板对自己的尊重,留下来的员工齐心协力,帮助郭凡生渡过了困难时期。

此事以后,郭凡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关村企业有100万利润就分裂,有200万利润就打架,为什么做不大呢?关键就在于这个公司只有一个老板。老板拿走了绝对的利益,而这个公司又不是靠老板的资本来推动发展的,当它的主体变为知识推动之时,企业就要不断地分裂,所以,中关村的企业做大的不多,唯有分享财富,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正是凭借员工们的不断努力,慧聪公司才拥有了现在的成就!

而当初那些与郭凡生一起,在中关村同时起步的商人们,大多数都坚持用低成本“运作”,即对自己的员工吝啬,能少给一分,就不多给一分。虽然,当时这个行业的收入可观,他们也在很短时间内买了车、买了房,但是,如今回过头来一看,这些仍在中关村坚持的商人,也算是有所成功,却始终没有成气候,员工也经常如走马灯般,不断地进行更换,无法得到真正的成功。

与他人分享不只是慷慨,分享更多的是明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对商人而言尤为重要,郭凡生的成功,就印证了这一道理。如果不是他早就在公司章程里做出愿与员工共同分享的制度安排,慧聪公司不会一下子就冒出126个百万富翁,很可能“慧聪”早在2000年就已被淹没,即便那时没有被淹没,“慧聪”也决不会有今日的辉煌,当然,郭凡生也不可能成为亿万富翁。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懂得关照他人,利不独享,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