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抓执行: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5548000000017

第17章 高效执行与良好沟通(1)

没有任何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敢于忽视执行力的重要性,因为执行力是实干型企业与空谈型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而沟通,则是提高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将执行与沟通重视起来,企业便可以彻底摆脱人浮于事的窘境。

知行合一,拒绝空谈

哲学家王阳明曾提出过“知行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指的是人的道德和思想理念,而“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实际上,它也可以用在企业管理当中。知行合一可以校正偏执的思想、目标,从而提高执行力。

举例来说,很多管理者给企业定下了很高的目标,但是在目标转换成具体步骤之后,能够按照预期施行的企业却少之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执行和目标之间没能找到契合点。目标不切实际,那么在执行的时候自然困难重重,无法继续进行,最终自然实现不了目标。

换言之,就是管理者给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不符合实际,难以实现。

其实,管理者不断地制定高目标无可厚非,这也是为了团队的进步,只是很多管理者忘了,目标和执行实际上是一体的,如果没有执行的支持,目标再高也不过是一纸空谈,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

要想完成目标,管理者就要学会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步骤,如此一来,就便于施行了。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部分。

在IBM里,曾经有一位很有前途的低层管理人员,他在进行一项投资的时候,使公司损失了1000多万美元,这给IBM带来了重创。

当IBM创始人沃森先生将这位管理人员叫到自己办公室的时候,这位年轻人胆战心惊,沃森还没有开口,他便率先说道:“您是希望我辞职,对吗?”沃森摇了摇头,让他坐下,然后说:“你不需要紧张,这次亏损的1000万美元只是替你交的学费而已,对我而言再没有其他的意义了。”

上面的这个故事体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沃森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企业最重要的并非战略、决策,而是执行力,执行力与战略决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爱依斯公司的合伙创办人兼行政总裁丹尼斯·巴克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在1997年的时候,这位总裁只为企业做过一次决策。当然,这并非是他故弄玄虚,或者是在开玩笑,而是他深知自己不必去了解每一件事,或者一一去决策,他看重的是应该如何执行决策,让员工们按照决策行动。

事实上,所有的成功都来自执行,只有执行才能改变企业的命运。在制定战略的时候,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战略决策一旦确定就应当施行。企业做出决策和战略,并不是为了“喊”,而是为了实践、执行。而此时的执行力和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在清华大学总裁新领导力课堂上,一位企业的总裁在小组讨论中提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在他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在制度和文化上都下足了功夫,本来以为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却发现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效果很差。

明明从物质到精神,方方面面,该照顾的都照顾到了,为什么到了执行的环节仍旧会出现问题呢?

其实,现在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知而不行”或“知行分离”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道理谁都明白,就是没人去做”。显然,问题出现在执行的环节。

知道容易,做到难。明白道理是一回事,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企业光制定战略决策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执行。

该企业总裁指出,很多企业都开始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培训。培训本身是个很好的东西,但可惜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在培训后去实践,大部分企业的培训最终都变成了纯理论性的教育。这样非常不利于员工执行力的培养。

其实,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像体育教练一样。体育教练通常都会向队员传达一种信念和梦想,激发出队员的潜能,同时,也鼓励队员通过训练成就梦想,让他们在执行中将梦想变为现实。体育界运用这种模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金牌梦。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可以借鉴体育教练的方法,将员工看成运动员,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战略和目标,并督促员工去执行,最终实现企业的进步。

2004年,中国女排20年后重新夺回奥运冠军,这对中国女排来说是一种荣耀。在决赛中中国女排输掉了最初的两局,其内心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定要赢”成了她们的信念,于是女排队员们燃起高昂的斗志,团结一致,最终获得了胜利。

由此可见,目标、愿景、策略和执行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经常灌输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同时也要经常督促员工们去执行,否则再高的目标也只能流产。要记住,企业文化和愿景要输送到每个员工的脑袋中,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执行,不能游离在实践之外。

知道还要做到,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做企业就是这样,要有目标,要有战略,而后还要去执行。只有将目标策略和执行力相结合,企业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执行力就是战斗力

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如何,关键看团队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团队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落实,就是将目标变成现实。

在《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罗文接受给加西亚送信的任务后,一心盯着目标,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把信送给了加西亚。这就是强大的执行力。

执行力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涉及整个团队的切身利益,代表着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也是一种坚决执行命令,再苦再累再难都在所不惜的行动风格。对于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要求团队里的每一名成员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朝着目标不打折扣地行动起来。

执行力对团队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军队中。无论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还是近代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提出的关于军事战略的微分方程组(兰彻斯特方程),都体现了对卓越执行力的追求和推崇。

在军队中,卓越和高效的执行力就是士兵在战场上摆脱战败和死亡的最好的武器,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统率50万大军、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温泉关)。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一些小城邦不战自降,这其中包括斯巴达城。

希腊人并不想就此投降,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约7000人,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地势险要的关隘。此时,经过长期战斗的波斯军队消耗甚大,一时无法在两天内发起强烈的攻势。

两天后,狡猾的薛西斯一世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偷袭了温泉关,希腊守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击溃。

在敌我兵力悬殊、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约300名斯巴达勇士殿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斯巴达300勇士。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波斯大军,300名斯巴达勇士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就冲上去用拳头和牙齿同敌人肉搏。整个战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苦战中,遍体鳞伤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最终倒了下去,斯巴达战士也所剩无几。他们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尽管早已精疲力竭,但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投降。

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勇士死死围住,将标枪雨点般地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斯巴达勇士倒下。不过,他们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关一战中付出了死伤两万人的惨痛代价。

对于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来说,这一役无疑是一场噩梦。一想到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就心惊肉跳地问手下的人:“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诚然,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亲率的300名勇士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作战勇猛,可以以一当百,慷慨赴死。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力量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呢?对荣誉和忠诚的信仰,使300名斯巴达勇士拥有波斯军队难以望其项背的执行力。即使明知此役就是赴死,这些勇士也毫不犹豫,这种卓越的军人执行力直接转换成战斗力,最终以一当百。

这种“有令必行”的强大执行力,可以间接改变战斗的结果。那么这种执行力从何而来呢?它来自军人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来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来自森严的纪律,来自有效的沟通方式,来自荣誉至上的奖惩机制。

正因为军队执行力的强大,当今很多管理者都将这种强有力的武器用于团队的管理之中。正如《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作者、管理学专家汪中求先生在其著作中所写的一样:“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善于规划蓝图,还要有去实现目标的内驱力,缺乏执行力,无论什么战略,最终都只能是一张图。

企业管理者具有特殊的身份,不仅是一个个体,还要兼顾整个团队。他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团队的执行力。

对管理者个人而言,执行力是个人进步的内驱力,提高执行力是每个管理者自身成长的需要。不能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空想家,任何工作目标都不是喊喊口号、画画蓝图就能实现的,管理者需要带头行动起来,做一名执行者、实干家。

对于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市场竞争力,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管理者必须以执行力提升团队的竞争力。三分决策,七分执行。没有执行力就缺乏战斗力,就无法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某个重大决策执行有力,就能快人一步,抢占市场先机,否则就会错失良机,丧失先发优势。

此外,强大的执行力还能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执行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会突破思维定式,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不为外界议论所左右,是工作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执行不是各干各的,需要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把整个团队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因此,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执行者,还要打造一支具有执行力的团队。当整个团队按照既定的目标,集中力量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

立即执行,杜绝拖延

执行力很重要,很多管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也在强调这个问题,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总是习惯于往后拖延,总愿意在行动之前先让自己享受一下最后的安逸。这么一耽搁,只怕会形成惰性,直到将一切拖成明日黄花。

事实就是,拖延让执行力无影无踪,是行动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你有拖延的习惯吗?好好想一想:你将闹钟设定在早晨6点,闹钟响时,你还想睡,于是多睡了会,结果迟到了;今天你要给某个重要的客户打电话,你想等手头上的事忙完后再打,等手头上的工作结束后,你却把打电话的事忘记了;下星期公司需要一份投标书,还有几天的时间可以制作,你认为时间绰绰有余,结果一转眼就拖到了规定的时间,你的团队忙得手忙脚乱……

事实就是这样:拖延无处不在。当你拖过了今天就会拖明天,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拖延的坏习惯,所有的工作到了你那里,都会慢半拍,这种工作状况又有什么效率可言呢,执行力更是被抛之脑后。在拖延中,所有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都会变成幻想,不仅丢失了今天,而且永远生活在对明天的等待之中。

我们应该清楚,拖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会使问题变容易。相反,随着期限的逼近,各种压力会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人不仅会感到身心疲倦,问题也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这时要解决问题远比当初困难。更糟糕的是,一切因拖延所造成的损失,只能由自己承担。

拖延是执行力的天敌,而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即行动。当你行动起来,拖延也就无影无踪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好的思想,尽管得到上帝赞赏,然而若不付诸行动,无外乎痴人说梦。”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及时采取行动。虽然接下来的结果不一定能令人满意,但不采取行动,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

在美国,人们往往把雷·克罗克与名震世界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车大王福特、钢铁大王卡内基相提并论。

雷·克罗克是麦当劳的创始人。麦当劳在创办初期只是一家经营汉堡包的小店。目前,麦当劳遍布全球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拥有约32000家分店,被称为“麦当劳帝国”。它能有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雷·克罗克的“一旦决定了就赶快行动”的准则。

1954年的一天,雷·克罗克去一个叫圣贝纳迪诺的地方,看到许多人在一个简陋的餐馆前排队,他也停下车排在后面。这家小店由麦氏兄弟经营,这便是麦当劳的前身。

当看到人们买了满袋汉堡包,满足地笑着回到自己的汽车里时,雷·克罗克很好奇,没想到一个经销汉堡包和炸薯条的快餐店生意竟然这么红火。

此时,雷·克罗克已经52岁了,一直在寻找自己事业的突破口。克罗克凭着多年的经验,意识到机会来了。他看准了麦当劳,决心开办连锁餐馆。

第二天,他就与麦氏兄弟进行协商,麦氏兄弟很快就答应给他在全美国各地开连锁分店的经销权,但条件相当苛刻,规定克罗克只能抽取连锁店营业额的1.9%来作为服务费,而服务费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归麦当劳兄弟。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克罗克,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条件。

雷·克罗克搞快餐业的决策遭到了家人及朋友的一致反对,家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50多岁的人怎么能去冒这个险呢?雷·克罗克并没有因为家人的反对而退缩。在他看来,做大事是应该考虑周全,可一旦决定了,就要一往无前,赶快去做。行与不行,结果会说明一切。最重要的是行动。

1955年3月2日,雷·克罗克创办了麦当劳连锁公司。他的第一家麦当劳餐馆同年4月在得西普鲁斯城开张。9月,在加州的弗列斯诺市,第二家餐馆也开业了。三个月之后,第三家餐馆在加州雷萨得市建立。到1960年,麦当劳餐馆已经开到了228家,其年营业额达378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