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5547900000013

第13章 项目的决策与考核(1)

企业和团队是否成功的标志是能否做好项目。项目分前期调查、分析,中期决策,后期执行三部分。关键点在决策和执行,决策是一个项目真正被拉开序幕的阶段,项目以后的发展如何,在决策时就已经决定了。决策正确,项目才可能成功;决策错误,员工再努力也没有用。因此,决策必须依赖考核,用考核来监测决策的正确与否。

决策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美国金融界有句名言:“华尔街最怕不确定。”不确定就是缺乏决策力,犹犹豫豫错失商机,也错失了挽救败局的机会。商场竞争拼什么?中层的领导力占一部分,基层的执行力占一部分,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形成了成功因素的一半,另一半就是高层的决策力。

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其决策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高层领导者谋划全局,做出关于方向、目标之类的重大决策,大多数属于非定型的或风险型的决策;中层决策,是由中层领导者做出的业务性决策;基层决策,是由基层领导者所做的执行性决策。

高层决策是全局性、长远性的,属于战略决策;中层决策,主要起到串联上下级的作用,将高层的全局性决策做具体拆分,执行关于自己团队的那一部分,再将本团队任务细分,将决定传达给基层执行者;基层决策是局部性、短期性的,属战术决策。

中国有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此,位置越高的人做出决定的风险越大。基层管理者的某个决定如果错误,仅限于影响局部,只要及时发现,一定能得到挽救,只是公司会遭受一定损失。而中层领导者做出的错误决策,影响比基层管理者的错误决定的影响要大许多,公司承受的损失也会更大,但只要紧急挽救,公司也不会被拖垮。但如果是高层领导者做出的错误决定,影响将是全局性的,会波及整个公司,即便发现很及时,也很难挽救。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尤其是重大决策失误,会给公司和团队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

管理专家大卫·林德菲尔德研究企业破产因素发现,世界上破产企业的破产原因有87%在于决策失误。可见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高层领导者决策失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忽略了市场的实际情况,没有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没有认真分析本企业的状况,最终导致决策者盲目自信,制定了错误的决策。因此,要想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既要考察本企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还要将市场尽可能研究透彻,不要抱侥幸心理,因为每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正因为决策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有些领导者在做决策时,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在犹犹豫豫中,最终眼睁睁看着商机溜走。不做错误决定可以避免企业败亡的命运,但总是错失商机也无法将企业做大。因此,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避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凭借对市场的判断与直觉,凭借对企业实力的了解,果断而迅速地做出决策。

当高层领导者想要做出某个决策时,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案,并计算出每种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的损益,预见未来的市场走向,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最佳的经营效果。

高超的决策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令人惊喜的发展,因此决策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决策有八个要素:

1.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是最先决的条件,每种商品都会被大家需要,但只有市场上缺少的商品才会被大家重视,价格才会因为供不应求而水涨船高。这样的商品就是商机,如果恰好是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认真考虑。当然,即便不和自己的企业对口,也可以从商品的附加价值方面入手,看看能否找到商机。

2.了解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是不能被忽视的,企业因何做强,就是因为挤压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企业因何变弱,就是因为被竞争对手挤压了生存空间。同一个商机,绝不是只有一家企业看到,而是多家企业同时看到,大家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有的想独吞,有的想分享,但无论怎样,都希望自己能分上一杯羹。如果不重视这些如狼似虎的对手,任何的决策都将失去意义,因为决策不是单方面的,要在开拓自己市场的同时,起到打压竞争对手的作用。

3.了解产品的本质

产品是竞争的核心,对产品的了解要做到百分之百。市场最需要的产品是什么?产品要在哪方面更新换代?公司现有的技术在哪方面需要革新?这些都是决定产品是否受到市场欢迎的重要因素。

4.了解创新力度

创新是商场永不消失的话题。企业想发展离不开创新,产品想要经久不衰离不开创新,公司品牌想永远屹立不倒更离不开创新。因此,对于决策中所涉及的商品创新力度的思考是必须的。

5.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只观察敌人,更要低下头看看自己。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不断鞭策自己,注意企业暴露出来的弱点并及时弥补,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也防止大厦在内部坍塌。

6.要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条件

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得到某个结果,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领导者在做决策时,不能凭空臆想,一定要想清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并找到满足这些条件的方法。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那么即使结果看起来很美好,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7.要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

领导者要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和最佳方案。但因为问题都具备复杂性,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采取让步方案。

8.要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具备可行性

领导者做出决策,是需要被人执行的。如果做出的决策没有可行性,导致无法执行,这样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

管理就是决策。上级管理得再精彩,下属执行得再到位,都是为了执行完美的决策。如果没有完美的决策可执行,那管理和执行就如空中楼阁。英特尔公司前CEO安迪·葛洛夫说:“我们并不特别聪明,只不过在激烈的竞争中,比对手做出了更多正确的决策。”

放松过程,考核结果

管理学家斯蒂芬·罗斯在给大型公司CEO做管理培训时曾说:“作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强化企业的领导组织能力,要培养下属不同的管理经验,来点燃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主动工作,愿意工作。”

罗斯认为:“企业首席执行官的主要任务,是让每一位中层管理者能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最佳的自我管理者。管理者要给员工空间,让员工自己根据公司的制度来自行制定规则,管理者只需要有策略地听,指点方向,而不能把住员工的手不放松。管理者要让员工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情,切莫给员工制定框架,只要员工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即可。但若要让员工能长期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管理者必须要不放松衡量员工的工作结果,避免员工因为长时间没有监督而懈怠。”

罗斯强调:“若想让客户感到愉悦,首先就要保证员工的内心的愉悦感。因此,管理者必须要用心关照员工,并告诉员工,作为管理者你将带领企业朝什么方向走。”

罗斯的管理经验称为“流程自由”。企业只有将流程的自由还给员工,员工才能放下压力,在遵循企业大方向的前提下,自主掌握工作的过程。这样,员工才能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主人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

“流程自由”是相对于“流程监督”而言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热衷于“流程监督”,不敢放开手让下属独立做事,每一步都要自己进行监管。时间长了,下属养成了依赖心理,也无法提高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下属和企业是分离的,因为下属在被领导监管的过程中,已经从潜意识里将自己剥离出企业了,没有将自己当作企业中有机的一分子,下属会想:“企业是你的,你才上心,我上心不上心无所谓。再说,我做得再好也没用,你依然不信任,我也得不到什么。”当下属的内心产生这样的想法时,就证明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完全失败。

事实证明,“流程自由”比“流程监督”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更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作为下属,如果上级一直监控自己的工作,会感到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很多人会因为压力而产生思维短路,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工作了。而当领导放松监控后,下属的压力会顿时消散,内心彻底放松,能够更从容地安排工作流程,“随心所欲”地工作,毫无阻碍地完成任务。管理者或许早已发现,当你不在场时,员工的表现往往会非常出色。

执行“流程监督”的管理者,不仅想要结果,也想抓住过程。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会让员工心生芥蒂,阻碍了上下级的沟通。如果管理者能给予员工流程上的自由选择权,管理者只监控结果,员工不仅内心放松,还能体会到上级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进而以更加投入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当然,在给予员工“流程自由”的同时,也要善于控制局面,做好对关键结果的把控,否则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做好“流程自由”的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员工关注结果

结果就是业绩,不仅企业关心,员工也关心,因为企业能从业绩中得到发展,员工也能从业绩中得到提成和肯定。管理者要将结果的重要性提出来,告知员工,如果完成得好会有什么奖励,完成不好会遭到什么处罚。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大功大赏,小功小赏;大错大罚,小错小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效结合。目标明确,行动计划和衡量标准具体、可行,是得到最佳结果的基础。管理者要明白,绩效管理是驱动力,是目标管理能否到位的保障。

第二,将时间还给员工

做具体工作的是员工,没有人比员工更清楚工作中的具体事情了,那就将具体工作的规划权还给员工,让员工自由安排时间。很多管理者之所以不让员工自由掌控时间,是怕员工在工作时间做私人的事情。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员工在工作时偷懒是普遍性的,几乎所有公司的员工都会利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防”或“堵”,是很难奏效的,而且过于严苛的制度还会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于是,一些聪明的管理者做出了让步,干脆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时间。比如谷歌公司,将20%的时间划归“员工自由时间”,就是说员工每天在公司的时间里有20%的自由时间可以处理私人问题甚至偷懒。而另外80%时间是工作时间,但依然由员工自行安排工作进度。这个制度也让员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工作变成一种兴趣。

谷歌的管理者是聪明的,他知道即使不给员工那20%的时间,员工也一样会偷懒,甚至偷懒的时间会更长,与其猫捉老鼠一般偷偷摸摸,弄得两边都不高兴,还不如让员工公开、自由地支配一小段时间。更重要的是,有了20%的自由时间,员工会感到自己被尊重,管理者理解他们,他们也会用工作中的热情回馈管理者,这样就能创造出双赢的工作氛围。

第三,流程半自由

流程如果过于固化,就不利于员工发挥工作主动性,会阻碍员工的创造力,但流程太自由,又不便于控制。于是,最高明的管理者发现了“流程半自由”这条折中管理的方式。比如:生产计划在生产部门按照固定流程审批完后,移交给生产部门进行生产,生产的具体流程让员工自由支配,但生产部门需要定期监管员工的工作成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工作安排,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其实,所谓“流程半自由”,就是在同一个流程中,结合自由流程和固定流程两种用法,使工作流程更加灵活。通常流程的前半段是严格的固定流程,后半段是灵活的自由流程和半固定的监督流程。

“流程半自由”是当今大型企业都在运用的管理方法,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任何一家企业若想做大做强,都必须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人心不齐,决策难出

有这样一个故事:

山坡上有一窝蚂蚁,约有几百万只之多,它们和谐相处,努力生存着。一个炎热的夏季,雨水迟迟不来,树叶和花草每天承受着阳光的灼烤。

一天中午,山坡上的草突然自燃起火,生活在草丛中的蚁群瞬间被大火吞噬了许多,灭顶之灾就在眼前,剩下的蚁群必须想办法自救。但面对熊熊大火,小小的蚂蚁似乎只能等死。大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了,眼看蚁群就要全军覆没了。

这时,令人不解的场景出现了,一小撮蚂蚁紧紧聚成了一团,它们在等待着。其他蚂蚁明白了,开始靠拢过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球。在火圈即将合围之时,蚂蚁球滚进了火里,“噼里啪啦”响声不断,但蚂蚁球没有停,只是越来越小了,最后仅有高尔夫球大小的蚁群,终于滚出了火场。

一场大火让蚂蚁几乎丧失了生存的机会,虽然大部分蚂蚁都葬身火海了,但它们用自我牺牲换来了族群生存下去的希望。这些蚂蚁能绝处逢生,彰显的就是团队的力量。原本力量微不足道的蚂蚁,在身陷绝境时,依靠紧密无间的凝聚力,赢得了与死神的较量。

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也希望自己的下属有蚂蚁这样的精神,能够为了企业的发展赴汤蹈火。于是,各种各样激励员工的策略便应运而生,有加官晋爵的,有加薪提饷的,有增加福利的,有感情拉拢的……但员工在得到好处后,真的就甘心为企业付出了吗?

很多管理者常对下属说:“大家好好干,赶超去年的业绩。我们企业的蛋糕做大了,你们每个人能分到的蛋糕自然跟着变大。如果企业的蛋糕越来越小,你们个人的蛋糕也只能越来越小。”管理者说得慷慨激昂,认为自己说的话作用非凡,但实际上最多只有四分之一的员工有了工作热情,愿意为做大企业的蛋糕而努力;另有四分之一的员工会心动,但不会真的行动,因为他们不相信企业的蛋糕做大后,自己真的能分到;另有四分之一的员工根本不屑一顾,只想着干活挣工资而已;剩下的四分之一员工甚至会嘲笑老板,心想:“公司就算垮台了,与我有啥关系!”

在企业中,管理层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永远不会相等。企业做大做强了,领导层的利益会跟着大幅度提升,而员工的利益提升度相对会很小。这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领导层在利益分配时所占比例大于员工;二是领导层人数少。因此,如果管理者强调企业的蛋糕做大后,员工的蛋糕也跟着做大,员工内心首先想到的就是企业做大了,受益的是老板和领导层,我们员工能分到多少?所以大部分员工都不会在意此种鼓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