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保护我们共生的故土(科普知识大博览)
5530900000044

第44章 神奇的太阳石

阿斯特克太阳石(历),1790年在墨西哥宪法广场出土,现藏于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碑林大厅。这是公元15世纪阿斯特克人在没有铁器的情况下精心雕刻的巨石珍品,同时也是古代历法,神话传说的有力证据。

这一神奇历石是一块橄榄石正方形的浅浮雕,边长3.77米,厚0.84米,重24.60吨,雕凿部分呈圆形,高出石面0.20米,直径为3.58米。历石中央刻有吐舌的托纳蒂乌(Tonutiuh)太阳神头像,以此作为天脐;椭圆眼,大鼻方口,蓄须垂发(断发)珥环,额头装饰着两条宽带,吐舌。头部上方“A”符号指向“13—芦苇”的方框,告诉人们石历建成于公元1479年。头部两侧为鹰爪形,两手攫心,以示受用人心。阿斯特克人认为,吐舌为吉祥之兆,以心血祭祀太阳神,太阳才会永不陨落,给人们带来无限幸福与希望。托那蒂乌太阳周围的四个方框中有四个象形文字——四个祖先图腾神像,代表四个在“洪水时期”已经陨落的太阳,即风日、虎日、洪水日、水日、或风日、火日、水日、土日。四个陨落之日与近在昌盛运行的托那蒂乌日,组成了太阳历的中心,而以托纳蒂乌日为“天脐”所在。

托那蒂乌日外面第一个圆环分20等份,每份中一个象形文字,象征每月20天。石历的第二个圆环中,“A”符号表示年,小方框中数字“五”,代表星期。40个小方框在明处,12个小方框在“A”符号底部,合计5×(40+12)=260(天),即阿斯特克宗教年。

太阳石外圈有两条羽蛇,头部位于石历下方,尾端上置,背有脊刺,腹有腹节,躯在图案化方形鳞片,象形长卷鼻,眉角连通,口中含有两个人头像,人头与羽蛇头做复合处理,一说为形象不同的两位火神,一说是一水神一火神,代表北方和南方,另一说是阿斯特克人的著名国王蒙特祖马(MOCTEZUMA)和内萨劳科约特利(NEZALACOYOTLHI),太阳石最外边是许多圆点,意为斗转星移,代表无限宇宙。

太阳石的每个细节的艺术处理,都具有浓厚的中华气质,充溢着典型的中国审美情趣。

太阳石的整个艺术布局,源自于我国公元前七八世纪的铜鼓艺术。中国的滇越铜鼓,鼓中心的“光体”称为“脐”。四周向外辐射的光芒称“芒”。“脐”与“芒”。也被合在一起称为“太阳纹”。“太阳纹”外的同心圆,构成宽窄不一的图案圈,称“晕圈”。同心圆的圆迹,称为“弦”。同心圆二道或三道称“双弦”或三弦,其余也是大致相同。“弦”与“弦”之间称“晕”。“脐”、“芒”、“晕”、“晕圈”、“太阳纹”,都在太阳石中清晰可见,“晕圈”中填置的各种表裔图案的格式,皆与中国铜鼓的艺术处理相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古印第安和中国均以人体部位称太阳为“天脐”、“天心”,太阳石与中国铜鼓都有脐,并且都以“∧”为太阳芒的表达。

阿斯特克太阳历中代表年的“∧”符号,呈锐角八个,这种形状的八芒太阳纹,不但在滇越铜鼓中极为普遍,而且见于5000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南大溪文化、辽宁的小河沿文化中,可见其渊源。两条羽蛇的全部造型源于中国已是无可置疑,就是中央太阳与仰韶文化中姜寨的人面衔鱼太阳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气质也相同。手捧心的图案类似巴蜀符号。最外圈的实心圆点“星”形,与我国古籍中星象符号完全一致,在中心五日的外圆是细密的莲花瓣和垂缦状缨络装饰带,颇具有中国道教艺术与佛教艺术色彩。而其四瓣花,只要稍作比较,就会发现这是梅花类的变异,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设计,也是我国古代装饰艺术和建筑雕刻艺术的法则之一。整个太阳石,从整体来看,非常像中国传统的二龙戏珠图案,又酷似典型的藻井图案。

.有关二十日的起源神话:印第安人二十日的起源,有人说是由于有十手指,十脚趾,相加为二十。但是,他们却无法解释这“二十”日,为什么以二十种动、植物或无生物为代表。以象形为显著特征的古印第安文字,若以人手指、脚趾为计数单位的话,应有类似的象形文字,但二十日却无一字字形如此。显然,二十日源手十手指十脚趾说,乃牵强之说。

阿斯特克历中,代表每月二十天的名称,细加推敲,实际与中国古东夷人(包括东迁的炎帝族人)氏族徽号及其重大发明竟大体相同,而这又与中国历法天干地支的起源联系在一起了。

华夏文化是以太阳为核心的文化。由于射日神话和多日神话在华夏古代神话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解开射日和多日神话的密码就将意味着解开华夏远古文化的谜链。由于时代的久远与不同时期文化的长期积淀,使得这些神话传说更加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难解的悬案。后羿射十日与十日并出是中国大多数民族都有的箭射日月的神话,在其他民族中极少见到。为了能解释神话的“多日”和现实的“一日”之间的矛盾,历代学者曾作过以下几方面的假设:(1)诸日部族同时称王;(2)历法改革;(3)日晕折射形成若干假日;(4)陨石;(5)飞碟;(6)酷热与大旱等灾变的折射。虽然华夏射日神话大多连带反映了热旱等灾害,但我们也应看到,单纯的热旱灾害若无其他“多日”现象的影响,一般不一定就会演变出多日神话,而多日神话却可能会引起热旱联想,这就是说,热旱等灾害并不是产生多日神话的最直接原因。日晕、陨石和飞碟等特征也不能与华夏射日神话的内涵充分的切合。虽然华夏族有些射日神话确实也渗透出远古的部落战争和兼并,但是,华夏神话中“多日”差不多确指是“十日”,这“十日”和十天干的关系很值得加以深究。《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晋代杜预注曰:“甲至癸。”这一注释十分精确,但是过于简约。我们从中仍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十日”与“十等”并提,好像是指“日”以甲至癸的十个“等”分。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则认为“盖古人初以十干记日,自甲至癸为一旬,旬者遍世。”很多学者也赞同此说。何新认为:“上古代可能实行过一种历法:把一年的周期,划分为十个等分,或者说,划分为十个太阳‘月’。”何新虽然没有具体说出这“十个太阳月”如何划分,但这一解释确算较贴近于“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而十干记日(一句)则不太贴合此义。虽然我们由此仍无法弄清十日为什么会“并”出,为什么“一日”居“上枝”,“九日”却会居“下枝”。但我们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毕复神话中“生十日”与“生月十二”肯定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有密切关系。

究竟印第安人为什么要使用20纪日呢?这可以从在美洲西海岸发现的类似甲骨文的23个“亚”文陶片和铭文,有二十余个“月”字的陶和简,得到启示。这二十几个亚文铭文,当是东迁美洲的东夷人的血盟盟书。从字体上看,这二十几个族并不是最初抵达美洲的那些族人。新石器时代,少吴族发祥地江苏省云台山东磊渔湾山顶上的太阳石的太阳芒是为21根,证明当时少昊族有21个子氏族,连宗族即中心的太阳,共22族。当他们与其他族人向美洲迁徙时,因长途跋涉,环境条件恶劣,最初抵达美洲的可能只剩下20个族的人了。当他们定居下来之后,就沿用了发生于中国故土的习俗。

.独特的纪年法:阿斯特克人的周期循环计算法,与中国独创的干支纪年法也颇为近似。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六十年后循环复始,称六十花甲子。我国历史以干支为确切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那年是庚申年。阿斯特克人将宗教历每年260天与太阳历每年365天相配,经过18980天,即太阳历52年,宗教历73年,使用而复始。太阳历每52年为一周期,周期之始称“新火节”。又一说阿斯特克人用四个象形文字“燧石”、“房屋”、“兔”、“芦苇”作名称,区别一年,将这四个象形文字与1—13的数字相配合,也组成太阳历52年的周期。13,在欧洲被看做是不吉利的数字,而美洲印第安人却把9和13看得很神圣,认为天有九重和十三重,并以九为最早,以13为最神圣,在中美洲尤其如此。并由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以蟾蜍和玉兔代表月亮和女性,在玛雅文化中,月亮直接被描述为一女子抱玉免于弯月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种种,均与中华古文明有关。古代中国一向以月亮、嫦娥,玉兔、蟾蜍并称为一,代表女性。太昊妻子女娲娆芦苇为灰,湮塞洪水,拯救了她所创造的人类。因此,“芦苇”乃治水之圣物,中国很早以前就以九、十三为阳数之极,有九重天、十三重天的观念,认为那是最神圣崇高的神与天帝所居之处。由此可见,阿斯特克这四个象形文字与1—13相配合,明显是发源于中国的。

.二十生肖与阿斯特克人习俗:我国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将地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古图腾遗风与地支的结合。古人并把十二生肖与自己的出生年联系起来,称之为属相,有的往往以自己的生肖为名字。不少中美洲人,至今也保持着这种习俗,他们也用蛇、兔、鹿、狗、猴、虎等十二种动物来纪年。1962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基奇霍夫教授在美洲研究工作者大会上说;“印第安人在欧洲人入侵之前使用的阿斯特克历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它的分类和用动物作表征,它的周期性的循环以及其他一些突出的特点,当初都是从中国来的。”

所以很显然,印第安人使用的阿斯特克太阳历法,是起源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