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必懂的军事知识
5528200000019

第19章 军事院校(1)

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工科大学,被列入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重点院校和全国14所重点投资建设的院校之一。

1953年,军事工程学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宣告成立。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由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陈康担任首任院长兼政委。

1970年,学院南迁长沙。1978年,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打破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巨型机的垄断,中央军委邓小平主席签署命令,给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研究所记集体一等功,并授予银河亿次计算机为“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时隔几年,国防科技大学又研制成功“银河Ⅱ”十亿次通用巨型计算机,并于1992年通过国家鉴定。

国防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在我军、我国教育战线上有着自己特殊地位的学校,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迈进。

军械工程学院

军械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从红军在江西兴国的一个修械所演变而来的。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我军从创建之初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建立了专门培养研制枪炮和维修装备人才的学院。

1975年学院复建初期,仅招收中专生、大专生,到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重点工科院校。1994年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研究生。1995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全军惟一的集机、光、电、计算机于一体,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军械人才培训基地和军械系统的科研基地。

工程兵工程学院

1961年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以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正式扩建为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9月与工程兵其他4年院校合并,定址南京,经几次改名,于1977年12月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

三十多年来,学院已为全军和全国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专业技术和国防干部,许多已成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还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百名留学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完成科研项目18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2项,国家人防委及其他省、部委科技进步奖24项。获奖项目中,4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2项获得国家专利。此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45篇。

目前,学院在军事工程、野战工程、机械工程和国防工程等主要研究领域,开设了防护工程、军事环境工程、军用电力工程及自动化、野战工程、军用道路与桥梁工程、渡河工程、伪装工程、阵地工程、地雷与爆破工程、工程机械、工程建设监理、建筑学、建筑工程等专业,其中有18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学员。

学院有近百个实验室,还有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计算机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结构与爆炸参数测量试验中心、电教中心、缩微技术中心和人防软科学研究中心。

学院有一支实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正、副教授比例占教员总数的424%,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群。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军事工程为主体,具有工程兵专业鲜明特色的综合性理工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信工程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是由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发展起来的。

在1931年1月28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签发了《调动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命令各部队按规定的条件,把一批青年选送到总部学习无线电。

十多天后,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在江西省宁都县的小布开班上课了。参加训练班学习的学员共17人,其中,学报务的12人,学机务的5人。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教室,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练习本,连一张纸、一个铅笔头都显得很珍贵。不仅如此,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训练班还得经常转移。

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员们学得十分认真。4个月后,他们被分配到各部队,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这就是红一方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举办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也是我军最早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

1931年6月,训练班转移到零都县康都镇,并在这里培训了第二期20多名学员。同年11月又转移到瑞金洋溪村,并奉命改名为“军委无线电学校”,培训了第四、第五期学员。第五期学员还没有毕业,学校又转移到瑞金平山岗,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到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时,训练班共举办了10期,培训学员2100余人。

到达陕北后,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改名为“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后又改为“延安通校”;1942年改为“电信工程专门学校”;1948年改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1949年改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机要通信干部学校”,对外称“中央军委工程学校”,简称“军委工校”。1952年,遵照军委命令,工校第一部迁到张家口扩建,并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58年,学院由张家口迁至西安,第二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69年,学院被停办。1973年,学院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迁到南京复校。

自1973年复校以来,学院培养出12名博士,317名硕士,近万名学士,还为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举办了40期培训班,为友好国家的军队培训了120名通信骨干。在学院的第三代学员中,涌现出了享有“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刘榕和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孙奕等杰出代表。

据统计,在通信工程学院的毕业学员中,目前,担任团一级领导职务的有2000多名,师一级领导职务的有300多名,军一级领导职务的有60多名,在我军通信部队中凡在技术上挑大梁的差不多都出自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工程师的摇篮。

郑州高炮学院

郑州高炮学院从1949年9月28日在沈阳小河沿诞生以来,至今已走过了46年的光辉历程。其间曾三迁校址,六易校名,经历了创建发展、调整撤消、恢复建设、改革提高四个时期。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1950年7月1日,年轻的高射炮兵学校正式开学。然而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适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形势需要,学校奉命缩短学制,先后完成了两期培训任务,为抗美援朝的高炮作战部队培训了大批指挥技术干部。战术教员——包作华、射击教员——李廷炯在战斗中果敢指挥,英勇奋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生命。

1966年7月,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学院高炮营二连奉命参战。在13次战斗中,二连和兄弟连队一起,击落敌机16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967年5月,学院又派出11名教员参加援越抗美战斗。担任副连长的战术教员周启国,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炸断了右手,瞎了右眼,但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不下火线。战后,他荣立了一等功,被称为是“心红骨头硬”的人。

这个从战火中走来的学院,在多年教学中,走出了一条正规办院、严谨治学的特色之路,以严格的校风和较为完备的正规办学条件享誉全军。1951年第一个金秋十月,首都举行第二届阅兵大典,学院奉命选派400名学员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组成受阅方队。学员们以严阵的军容,整齐有力的步伐,接受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检阅。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看到在新中国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炮兵,兴奋不已,喊出了“人民炮兵万岁”的雄壮口号!在这之后,军委首长及总部领导多次来到学院视察。1985年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来到学院,他听完全面工作汇报后,亲切接见了全院营以上领导干部和教员,并亲笔题词“努力办好高射炮兵学院”。1994年,军委张震副主席来学院,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技术革新成果展览和新武器训练表演,他还欣然题词,鼓励一定要把高炮学院办得好上加好。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学院的前身是原军委化学兵学校。1950年12月,为了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经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批准,化学兵学校在四川江津诞生。学院几经风雨,几易其名,直到1986年,才正式定名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40余年来,学院从无到有,从培养初级指挥干部到培养多层次的防化建设人才,最后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防化高等学府,无不凝聚着几代创业者的心血。如今的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秩序井然。无论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管理能力,还是教育训练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培养各级、各类防化专业干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