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64

第64章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鉴赏】

大唐弘道元年,唐高宗李治死去,太子李显即位(中宗),武则天临朝称制,翌年即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第四子李旦为帝(睿宗),实囚之于宫。武后大权在握,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悉改百官名称,积极筹建武周王朝。李唐宗室旧臣与武后集团长期以来的权力斗争更趋尖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贞观之治的统一强盛在她手里得到切实巩固,对历史颇多贡献,但她为了夺权称帝,残害杀戮异己,株连太广,连做了太子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因有才能也被她先后杀害,更不必说大批忠于李唐的朝臣、地方官了。檄文中固有维护李唐王朝的正统观念,但更主要的则是他长期侘傺失志、身受迫害压抑而对武后政权不满的爆发。檄文中的情绪也反映了当时一批人怀念贞观、永徽之治,反感武后残暴的共同心态。

作为军中文书的檄文,本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而辞断”;末段号召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

文章的层次章法有其自己的特点:首段分两层:先历数武氏之罪不容诛,紧扣首句一个“伪”字展开,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声讨武则天的非法之举。第二层先以“呜呼”领起,前两典感叹王佐之臣已被杀尽,讥刺现有朝臣中再无霍光、刘章那样的辅弼良臣了。后两典以汉成帝后赵飞燕、周幽王妃褒姒为喻,直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说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这就为下段正写兴兵讨武、匡扶唐室之刻不容缓,做了有力铺垫。

次段亦分两层,先写起兵之正义:说敬业乃功臣、宗室后裔,出身高贵,理当义不容辞,肩负匡复重任;接着以宋微子、桓谭二典来说明安社稷乃顺天应民之举。第二层写其兵威之壮。整段从道义之正和实力之强两方面来争取人心,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全文理直气壮,慷慨陈辞,气势磅礴,充满必胜信心,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警句。通篇雄文劲采,足以鼓舞斗志;事彰理辨,足以折服人心。难怪武后看罢也赞叹其才,而怪宰相“何得失如此人”了。

本篇通体骈四俪六,不仅句式整饬而略显错综,平仄相对而低昂有致,对仗精工自然,用典贴切委婉,词采华艳赡富而能俊逸清新。音节美与文情美达到了高度统一,堪称声文并茂的佳作。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骈文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