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5461900000012

第12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鉴赏】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记叙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但他固执己见,不听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阐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哲理。

其寓意是: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预先觉察到其细微的征兆,所谓见微知着。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早改正;有问题就要及早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否则就会酿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以及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

文章是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第一层是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病情日趋严重,提醒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

第二层(从“桓侯故使人问之”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

扁鹊分析其病情发展的各阶段,不但层次分明,且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时隔五日,桓侯体痛,终于死去,证明扁鹊预见的正确。文中的语言亦极简练,善于传情达意。如“立有间”三字,传达出扁鹊“望诊”时的神情状态。又如不治“将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气,传达出扁鹊的谦逊态度。而“不应”、“又不应”、“又不悦”等,寥寥数语,桓公的冰冷面孔、厌烦的神态活现纸上。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

文章通过扁鹊、桓侯两人对话,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来的神情状态的描绘,突出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这集中体现在扁鹊身上不仅是医术精通,而且医德高尚,忠于医生职守。

本文叙述层次分明。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从腠理发展到骨髓,层层深入逼进,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