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52

第52章 空前的大讨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很多人拿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说事,动不动就说什么落后啦,什么独裁啦,底下官员阿谀奉承啦什么的。然而在两千多年前,民间的代表在中央开会面对那些王侯将相时,用一种和平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在官员面前丝毫没有显示出一点谄媚的意味。这,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卑劣的后代学习。

我认为,这次会议,与一千年后的英国《大宪章》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次会议的全部内容都被记录下来,由汉宣帝时期的学者恒宽整理成《盐铁论》一书发行出版,所以我们现在还能完整地了解整个会议的过程。如果让我一个个地把会议内容写出来,估计……我这本书一大半都在说这个。我只能概括地说一说。

会议一开始,贤良文学们就表明了立场:盐铁国营、酒精饮料专卖、均输等政策都是与人民群众争夺利益!正是因为政府与人民争夺利益,才导致了人心不古,淳朴的民风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很贪婪自私。农民普遍愿意放弃农业,从事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业活动。希望政府放弃盐铁国营等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上,减轻对工商业的控制力度。

官员们则解释说:不是我们要和人民群众争夺利益,这些钱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先帝搞这些政策,无非是增加财政收入,加强边疆的防御和增强军事实力,说白了就是增加军费开支以应对与匈奴的战争。如果要是废除这些政策,国家军事实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文学不服,说:一定要打仗啊?靠软实力不行么?用道德、文化的力量降服匈奴难道不行么?

政府代表说:匈奴人太狡猾了,不按常理出牌,进入边境就跟进了他家一样,随便抢啊。很多百姓、基层干部和汉军指战员都死在匈奴人手上。先帝也是想平定这个不安定因素,才发动的战争。

之后,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经济。针对官营企业过分开采自然资源的情况,地方代表一阵见血地拿出了孟子的话: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蚕麻以时,布帛不可胜衣也。斧斤以时,材木不可胜用。田渔以时,鱼肉不可胜食。”

用现在的话总结,叫可持续发展。地方代表们认为,政府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早晚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农业减产、丝织品减少和动物数量的锐减,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大家连糠都吃不上。

怎么样?这样的见识你说牛不牛?但是地方代表也不是完美的,后来聊到货币政策,这是桑弘羊他们本行。有的地方代表的观点,现在看来简直是奇葩——甚至觉得文帝时期人人可以造钱的制度也不错。

后来谈到国有经济的问题,贤良们再一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拿铁制农具来说,中国这么大,每个地方的土质都不一样。过去市场经济时代,铁器生产厂家会按照不同的市场需求,制作适应不同地方、不同土质的生产工具。自从实现铁器国营之后,国家颁布了硬性标准,厂家的制作、销售都是按照计划来的,不愁卖,根本不考虑市场需求。于是所有铁器都一样,不能满足很多地方的需要,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便。在采矿、运输等问题上,工人的收入很大程度被降低,至于原因,就是因为僵化体制下出现的腐败。

对此,官员解释说:当初扇水都尉曾经回老家处理丧事,正好接受了记者关于盐铁事务的采访。他回答说,国有制度是个好制度,国企的工作人员生活也非常好,但是有个别国企的领导干部作风不是很好,没有很好地贯彻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之后官员们向民间代表做出保证:我们保证今后加大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深度拓宽优秀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上升的道路,在现有体制内,尽最大努力保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民意代表并不买账:那个都尉说的,估计也就是一时一地的情况,难道我们全中国的人就这么被代表了?先帝搞这些政策我们理解,有他的苦衷。现在皇帝召集我们,叫我们来开会,就是让我们来对现有体制提意见的。体制不改,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官员代表们急了:国家体制是大事,哪容得你们废话!先帝的意思哪是你们能理解得了的?你们这些臭老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贤良文学继续不卑不亢:我们不懂,你们懂?别嚣张,一意孤行,担心跟李斯、赵高一样丢了小命哦。我们这些臭老九,担心的正是民间疾苦,天下兴亡。

结果两边越吵越凶,官员们把商鞅抬出来,地方代表一个劲儿地反对商鞅。因为商鞅只强调法治,忽略道德,反对社会福利,这恰恰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忍的。法治和德治,应该相辅相成,只追求法治,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福利,恰恰是秦代灭亡的原因之一。最后连御史大夫桑弘羊,都亲自出面了。

可是桑弘羊不识相,算账理财是他强项,搞政治思想他可就不行了。辩论中,他碰触到了一个逆鳞——儒家思想。

其实,桑弘羊是个带有明显法家倾向的人,对儒家思想并不感兴趣。他甚至在辩论中说:

伊尹,商代的贤人吧?百里奚,秦国的名臣吧?他们什么身份?一个是厨师,一个是放牛的。这么说,什么思想不行,什么道路走不通呢?商鞅如果用儒家那套去劝说秦王,管用么?不管用,那就用法家那套呗。怎么样,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马跑一千里的里程,不一定要去别的国家,知识分子参与国政,不一定要有多少文化,对吧?孟轲(注意,为了表示蔑视他都没有称之为孟子)当年就是不愿意变通,所以在梁国、宋国日子过得困难。孔子认死理,所以还饿过肚子。要是按照你们的说法,是不是晋文公靠欺骗诸侯来尊重周天子,管仲忍辱负重让齐国富强都不算什么了?

桑弘羊啊,桑弘羊,你这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啊。武帝当初可是钦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啊!讲得直白点,这就相当于一个美国官员在白宫门前唱一首纳粹军歌。

知识分子们奋起反击:伊尹跟随商汤王,是因为知道汤王是圣君。百里奚为什么投奔秦国,因为他知道秦王是明君。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哪是那种没有原则的附和就能成就事业的?君子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忘记节操。

最后桑弘羊急了眼,竟然骂了孔子——这实在不是他身为国家干部该干的事。最后桑弘羊被文学们说得无言以对。

会议结束后,汉朝中央确立了在政治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在思想上坚持高举孔孟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对外关系上,汉朝也趋于缓和,向匈奴等国放出了和平鸽——要不然苏武等人还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放羊。

不过,地方代表和中央政府代表吵得太凶,会议结束之后还讨论了很长时间。

其实吧,桑弘羊当初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现在已经逐渐偏离了当初的意愿。他之所以不愿意放宽政府对经济的掌控,更多的是因为他想安排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去国企工作。

这年秋天,汉朝正式实行国有体制改革,首先就是取消了政府对酒精饮料的垄断。汉朝中央到地方,裁撤了酒类专卖的相关部门,允许私人开办酿酒厂,对于现有的国有酒厂等进行市场化改造,逐步改为私营酒厂。但是,私人搞酿酒业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获取营业执照,并且按时缴纳一定的税赋。

同时,在关内地区取消了盐铁的国营,建了个经济特区,还对各个地方上的冶铁厂、制盐合作社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对选拔相关公务人员也是小心谨慎,并且加大监察力度。

而此时,经过武帝时期的多年改革,此时的政治制度也十分有意思。武帝从早年提拔民间儒生开始,到最后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他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独立于丞相之外的权力系统,或者说官僚体系。到了这个时期,已经明显出现了成果。以丞相等人为首的三公九卿为外朝,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的皇帝近臣为内朝。并且有专门人员负责内外朝的沟通。内朝外朝既相互独立,相互牵制,也相互交错,逐渐成为后世三省六部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