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36

第36章 “国有制经济改革”和“先军政策”(1)

话说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但是经济中心是在洛阳。洛阳商业很繁华,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富商。其中,有个富商家庭的孩子特别擅长心算,用现在话说就是神童。这个孩子神到什么地步呢?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调到中央当侍中(编制外的政府顾问,桑弘羊应该是会计)了。他就是桑弘羊。

咱们想象咱们十三岁的时候在干吗吧!十三岁在中央工作,人家真不是靠背景的!欸……汉朝政府这是招收童工么?

元狩四年的冬天,也就是公元前120年的冬天,庞大的财政预算让汉朝不堪重负。为了能够尽快组织一场对匈奴的决战,各方面的预算是能省多少是多少。据说,连刘彻他们一家的伙食标准都下降了一个台阶。为了有足够的马匹补充军队战马伤亡造成的空缺,皇家的马匹都被拿去充军发配了(拿钱买老百姓的马,要钱啊)。甚至于最后,皇室的资产都开始削减、变卖以增援前线。

怎么办呢?多收税?万一农民起义什么的就不好玩了,打跑了匈奴让别人占了便宜。掠夺?掠夺谁呢?南越?你两线开战是作死么?

想来想去,有关部门想出了一个主意:“县官用度太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不佐国家之急。请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意思就是说:现在政府的花销太厉害了,但是那些富商靠着冶金业、制盐业,有的财富超过一万金,现在国家有急需,他们也不帮忙。不如我们换一套钱币发行,打击那些喜欢搞兼并的奸商。

在当时,钱币的铸造也是交给私人去搞的,所以那些造钱厂的厂长们得多有钱我就不用说了。

问题是,钱多不代表富有啊!建元之后,铜矿开采量逐渐加大,民间的小矿山也悄然兴起。于是铸币量突然变大了,加上连年战争造成的经济退后,各种商品的产量均有一定量的下滑——于是货币开始大量贬值,物价上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货膨胀。

为了缓解通货膨胀,汉朝中央普遍认可这个决议。当时,武帝的皇家园林里面有些白鹿(皇家特供的,别的地方没有),少府(皇家仓库)里面也有些银子、锡之类的金属。于是将那些白鹿杀了一部分,取它们的皮,做成一尺见方的皮革,装饰上一些花纹,限量发行,价值四十万钱。并且规定,诸侯王前来朝觐,必须要用这种皮币连同玉璧一起送上来。这玩意,我估计跟现在的纪念币差不多,真要它流通有点困难。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钱币的作用就是敲诈那些诸侯王,也用不着它真的在市场上流通。一张皮四十万钱,也就跟明抢差不多了。

随后又用那些银子啊、锡啊什么的铸成白金(不是铂金),铸成三种面值的金币。第一种呢,是圆的,上面印的是龙,叫白选钱,面值是三千钱;第二种呢,小一些,是方的,花纹是马,面值五百钱;最后一种最小,椭圆形,估计造型和古装片里面的银元宝差不多,上面印有一只小乌龟,面值三百钱。

除了这些大面值的钱币,最基本的铜钱也被改造,之前的什么秦半两、汉半两之类的钱币全部被废止,统一使用由政府铸造的三铢钱。三铢钱也是圆形方孔钱,钱的重量刚好是三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西汉的一两是16克多点,三株就是两克多一点。后来考虑到三铢钱的不便,没多久就又将三铢钱改为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官方货币,一共发行了七百年,隋唐时期还有人用。

到了元鼎四年,前113年,桑弘羊又将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各个郡县的铸币厂全部取缔,在位于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掌管皇室资产,造船、水利等)下设置辩铜、技巧、钟官三个部门,分别管理铸钱的原料采集、模具制作、最终完工。

我有个哥们儿是搞收藏的,算是忘年交。我在他那干过兼职,帮他订钱币收藏册。我在那里看到过不少汉五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钱依然光彩如新。那个钱叫一个漂亮!

既然有了政府铸造的真钱,必然就会有民间铸造的假钱。汉朝对此进行立法,造假币,无论什么假币,都是死罪。当然了,亏本的生意才没人做,杀头的生意自古都有人做,只要有利益。假币问题从此一直在中国存在,但是在这时候还没有到影响经济的地步——要做假币当然做大钱,所以当时的假币贩子都去做面值大的白金钱去了。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么顶多是稳定经济,并不能迅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谈不上促进经济发展。汉朝政府又使出一个绝招,盐铁国营。

当时,冶铁和晒盐,几乎是稳赚不赔(现在差不多也是)。当时,齐地的东郭咸阳靠着晒盐发家致富,南阳的孔仅拥有全国最大的钢铁厂。这两人是业界的龙头老大,几乎有垄断地位。汉朝政府干脆给他们官职,调到财政部门,专管盐铁。

怎么个管法呢?这个时候,在中央当了十几年会计的桑弘羊终于出头了,在他的规划下,制订了一套非常合理的方案。说白了,就是把民间的矿山、晒盐池、冶铁厂等全部收归国有,但是管理的方式不尽相同。

首先,孔仅、东郭咸阳两人带着队伍在各个郡国考察,确定好哪些地方是产铁矿的,哪些地方是产盐的。不过我估计这有公费旅游的成分,他们干了一辈子了,还不知道这些?然后在产铁的郡设置大铁官,对当地的矿山和冶铁厂、钢铁厂进行“国有化”改造,并且直接任命当地钢铁行业的龙头为铁官,其他的矿主、厂长也都有了国家吏(吏就是公务员)的编制。在不产铁的郡和县一级,设置小铁官,负责铁器的运输和销售。这样,钢铁行业的采矿、冶炼、铸造、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全部由国家包办。

对于制盐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政策更加有意思。那时候制盐,都是在海边收集海水煮盐。现在海水低潮的时候修筑堤坝和盐田,高潮退去之后,堤坝盐田里就灌满了海水。然后就在那晒啊晒,盐田里海水的浓度到达一定的程度,又要涨潮了,就得把浓海水收集起来,拿去煮盐。煮盐,费时间、占面积,更适合私人个体户进行生产。

于是汉朝政府将所有的盐田收归国有,以前的那些盐田地主全部被“招安”为国家官吏。然后将盐田按照面积承包给各个制盐工人,也叫盐农。政府建立的盐官实际上更类似与一个生产合作社,盐农们的生产非常自由,没有计划指标,一些小型工具由他们自行筹备。但是像煮盐的大型牢盆之类的大型工具,则由政府提供。每次产出的盐由政府统一收购,所以不用担心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收购以后也由政府负责运输和销售。当然了,限于认识的不足和生产力水平,汉朝政府就没有在食盐里添加碘元素防止甲状腺肿大等疾病了。

如果民间有人敢私自制盐、制铁,不仅要收缴全部生产工具,追缴“赃款”,还要被剁脚趾。

这些制度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穿越?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么牛,两千年前就会混国企了。还有更穿越的,在钢铁产业国有化之后,各个钢铁厂出现大规模地合并、整合,出现了各种大型的矿区和钢铁厂。人多了,好办事,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各个大型钢铁厂组织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很多之前难以大规模采用的先进技术,很多需要多人操作的大型设备,现在规模上去了,什么技术、设备不敢用?

比如说炒钢技术,简单说就是在炼铁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一些原料然后不停搅拌的技术,火候把握得好,可以得到熟铁、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等产品。这种技术出现在西汉初期,到了这时候,还怕普及不了?要知道,这种技术西洋人在十八世纪才会玩。此外,淬火、冷锻这些技术都是小儿科了。根据我们现在的考古挖掘,西汉时期很多炼钢厂的炼钢炉直径足足一米六,随便一个厂子都有十几座这样的炉子,怎么着也得有数百名工人。

甚至当时大部分的铁器都已经有了设计规范,以前只有武器制式化,现在很多工具也有了全国标准。

咱们玩的就是穿越!

到了公元前119年,桑弘羊提出“算缗”的建议。是什么是算缗呢?大家应该记得我之前讲过“初算商车”,就是对商品、人员的运输收取税赋,按照车主车辆数量来计算。算缗是“算商车”的升级版。

所谓“算”“缗”其实都是钱的单位,一缗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贯钱,也就是一千钱,一算是两百钱。算缗是一种收税的方法,对于大商人、私营的工厂来说,收入每二千钱收一算;对于个体手工业者来说,四千钱收一算;除了公车和军车,民间买一辆轺车(一种轻型小马车,作用类似今天的商务车)要交税一算,如果轺车用于商业,收税两算。船五丈(约合现在的十一米五多点)以上收取一算。同时为了保证农业的稳定生产,规定商人及商人家属不得购买农田。

那么,有人逃税怎么办呢?桑弘羊针对性地提出了“告缗”的政策。要是谁敢隐瞒资产,任何人都有资格揭发、状告。一经核实,没收全部资产,一半收缴国家,一半分给揭发人。这样谁还敢偷税漏税?

如果按照桑弘羊的建议,汉朝政府的收入还会增加。但是由于财政部内部有人反对,所以就没有全面执行。

但是有盐铁官营,财政收入就已经很可观了,对经济的发展也很有好处。鉴于孔仅和桑弘羊的政绩,三年后他们就成为了财政部门的主管。于是很多政策,比如算缗、告缗,这才真正普及开来。盐铁制度也逐步被完善。

客观地说,算缗还是比较合理的,就是税率有些可怕,告缗也未免太过了。但是这个毕竟是战时经济体制,非常时期,当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