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21

第21章 军队的发展(2)

汉朝喜欢蹴鞠有多疯狂呢?当时有个人叫项处,是个脑残球迷。项处生病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给他看病,告诫他要静养,别做大量运动。当时他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就去蹴鞠,结果吐血身亡。项处算是世界上第一个为足球献身的爱好者吧。一开始,蹴鞠只是劳动人民聊以娱乐的体育项目,也是军队里对体能的一种锻炼。但是从刘邦他父亲刘太公在长安组织了第一场球赛开始,蹴鞠就迅速在高层蔓延。

当时蹴鞠的规则也已经完善,最基本的玩法是在一个长方形的专门场地里,两边各有六个球门,每个球门都有一个守门员。两个球队的人要把球踢到对方的球门中,得分多的取胜。根据记载,汉代的球门还比较矮,因为用的是实心球,踢不高,也不用担心手球。到了唐代发明了充气皮球,那家伙就踢得爽了,凌空射门不再是神话。每队多少人,这个就不清楚了。总之宋代的规则是每队十六个人,跟现在一样一样的,就是多五个守门员。汉代应该也是一样的,一来这样的规则应该是一脉相承,二来这也符合汉军的编制。

汉军的基层编制基本上差不多,不同军兵种之间,不同战区之间也有着一些差异。军队最最基层编制是,伍,顾名思义,就是五个人,包括伍长在内。两个伍为一个什,多出一个什长。五个什为一个队,每队五十多人,头子叫队率。两个队为一个屯,一百多人,头子叫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两百多人,头子是军侯。两个曲是一部,四百多人,头子叫军司马。五个部为一个独立作战单位,两千多人,称之为营,头子是校尉,是单一兵种的最大建制。

可以看出,当时基本上是按照五和二的倍数来编制。这个好理解,因为人的手指就是二和五的关系。

在当时,有各个不同的营,比如步兵营(材官)、骑兵营(骑士)等,绝对不可能一个营级建制内有多兵种合成,顶多说,一个材官营中有刀手有矛手有弓箭手等。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合成化程度更高的军队,但是单一兵种独立单位的指挥依然叫校尉。

校尉之上是将军,将军手下通常是有不同兵种的营,就算是楼船将军,手下也会配属一些材官、骑士。将军手下没有固定的建制,根据战场的情况,临时点兵,但是将军身边有自己的参谋、文书,是个固定的班子。将军和将军的等级不一样,之间也会有隶属关系,这个关系一般也是固定的。同时为了方便将军指挥,点兵的时候,也会尽量让将军指挥自己之前有过交流的各个营或者校尉。

这样的制度非常合理,跟美帝现在的模块化陆军有的一拼。现在的美军师这个建制只是个架子,只有个指挥部和直属几个部门,聊聊几个营的直属部队,要打仗的时候,再拉起各个旅组建师。但是为了更加协调,战场上,尽量会让改革之前隶属这个师的旅划归这个师指挥。

但是,完善的制度,先进的武器生产工艺,庞大的经济规模,勇敢机智的官兵,并不能保证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不败之地。不然,后世的宋朝就不会被辽金元搞得那么被动以至于亡国。因为那个时代有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装备并不取决于制度和生产力,那就是——马。

在那个时代直到清末,骑兵都是战场的主角之一。很多人说,中国古代都是轻骑兵为主。错了,应该说是中型骑兵为主。中原的骑兵都是百分百配备铁扎甲的。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的速度、冲击力就已经是步兵的噩梦了。虽然重步兵依靠牢固的阵形可以抵挡骑兵的冲击保证阵形不乱。但是骑兵掌握战场主动权,你重步兵组织阵形,好,那我就不打你,我绕过去,有本事你们拖着几十斤的盔甲来追我啊。就算打不过,骑兵也可以迅速退出战场,保证不被全歼。即使是在不适合骑兵冲锋的丘陵、山地,骑兵依靠立马停射,下马搏击依然拥有较强的战斗力。何况汉代已经有了适合山地的马种呢。

汉初,因为连年的战争,军马数量长期得不到补充。好在汉代疆域广大,有不少可以放牧的草地。文帝时期,因为养马得花钱,并没有刻意去增加军马的数量。直到景帝即位,马政才被提上帝国的议事日程。景帝四年,御史大夫卫绾提议:“马匹超过五尺九寸(约1.35米),而且牙齿没有磨平的(磨平意味着是老马),不准带出关。”中央认可了这个提议,汉代大规模的马政正式开始。

当时,西汉在长安附近有六个国有的马厩,各个地方上的驿站也有马厩,在边郡草原地带,还有很多国有牧场,被称之为牧马苑。

按照制度,长安附近的每个马厩有一万匹马,也就是说一共有六万匹。当然这只是制度,一直到文帝朝,长安马厩的马匹数目都没有超过四位数。到了汉景帝时期,长安马厩才出现田鼠式的发展。长安马厩的马匹主要供皇帝仪仗、车驾所用,优良的马匹也会成为皇室的坐骑,很多时候也会成为皇恩浩荡的一种体现。

各地的驿站也养了大量的马。虽然每个驿站养得不多,但是汉代的驿站数目是庞大的。根据出土的汉简中分析的数据,驿站之间的距离最近已知数据为三十五里,最远已知数据为九十九里。可以想象,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得有多少驿站。

汉景帝时期,又在秦代国有牧场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一共有三十六所牧马苑,散布于北边边郡和西部边郡,所有牧马苑的工作人员加在一起共有三万多人。皇家马厩的马是仪仗、赏赐用的,地方马厩的马是交通物流、传递信息用的,当然,作战的时候也可以征用。但是牧马苑的马才是真正作为军马的储备库存在的。为了增加军马的数量,一来要做好对牧马苑本身军马的繁殖工作,照顾好种马和马驹;二来,也需要大量从民间购买良马。

为了鼓励民间养马的热情,文帝二年就已经下令:“民间有车骑马匹的家庭,可以省去三个人的赋税。”民间马匹数量经过数十年的增加,到了景帝时期已经相当可观。在景帝后期,牧马苑的军马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匹。

最难能可贵的是,汉代对马匹进行精心的照料,并不是粗放的放牧,而是放牧和圈养结合的方式,每天会喂食包括小米在内的精饲料。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西汉的军马体高(也就是蹄子到肩膀的高度)平均大约为135厘米,属于相对典型的东方马种。如果严格说起来,这个体高在东方已经是很惊人的了。要知道,当代中国本土马种的体高,平均下来超过1.3米的马种都屈指可数。现在西北的蒙古马、岔口驿马、大通马平均体高1.3米左右,东北和中原的土种马普遍1.2~1.3米,南方的各个马种超过1.2米的寥寥无几(不过也和南方的地形有关),只有西部地区少量类似河曲马、哈萨克马这些血统优良的本土马能够达到1.35米以上。

很多人都说西汉的汗血马的引进如何如何,汗血马如何如何神勇俊美,汗血马的体高确实高,足足1.5米以上,但是其实汗血马根本不能作为军马使用,后面的章节我会详细描述。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动员能力下,汉朝在景帝中期以后就已经可以组建规模相当的骑兵部队了。而文景之治的五十年积累,也让武帝不愁钱花。武帝时期,全面对抗匈奴,马政达到全盛,牧马苑的马匹总数达到四十万,每年仅仅养马的粮食就有2190万斛,约合现在的三十万吨!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养马人员懈怠,也有一系列完善的考核制度,马匹的健康与强壮可以为养马的人员提供良好的前途——养马不仅仅是做个马倌,人家玩的是仕途!武帝后期的匈奴战俘金日磾(休屠王子)就因为养马养得好被提拔,最后成为顾命大臣!

甚至于,在马匹品种的培育上,汉代的科研人员也是别出心裁,研发新科技,培育好品种。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果下马。这种马产自南方,由一个叫果厩的繁殖中心培育出来,高不超过三尺(这个记载也许有些夸张,现存的中国矮马平均也有1.1米),是宫廷女子、年轻贵妇、富家少年出门显摆、招摇过市、嬉戏园林的必备坐骑!

在完善的军队制度、有保障的后勤、充足的马匹数量的基础上,在景帝时期,很多优秀的将领因此可以出人头地。虽然匈奴在景帝朝并没有大举入侵,但是时不时的小规模冲突让这些将领得到了历练。

这其中,很多将领和军队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些军队有的以材官为主,擅长防御。有的将领作风毒辣,让匈奴闻风丧胆。也有的将军很有个性。当时的汉朝完全按照匈奴的模式训练军队,擅长骑兵战术,甚至连战术都和匈奴如出一辙,活脱脱一支穿着汉军服饰、拿着汉军武器的加强版匈奴军。当代我人民解放军也有一支按照“某大国”思路组建的军队作为假想敌——蓝军部队。那么,我们可以称汉朝的这支军队为“汉朝的蓝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