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5383900000002

第2章 中医的整体观

(一)整体观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就是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医将这种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性的观点,称为整体观。

(二)中医整体观的范畴

简单地说,中医整体观就是认为人体自身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为中医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所以中医整体观涉及到的范畴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三是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作为中医整体观范畴之一的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这些内容在天人相应中会做具体介绍,现在,我们就把人体本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介绍。

1.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和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又都是整个生命体正常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因此,它们都是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在组织结构上的整体统一性。这种对人体的整体性的认识,就如同一棵大树,它是由很多枝干和无数片树叶构成的。在正常的情况下,树的枝干和树叶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维持着大树的正常生命活动,在异常情况下,如果树的枝干干枯死去,失去了输送水分的功能,树叶就会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凋落;如果树叶枯萎凋落,失去了光合作用,那么树枝和树干也同样会干枯而死。所以人体就像一棵大树,在生理上各部分相互联系,以维持机体生理活动上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各部分又相互影响,导致各种临床疾病的发生。

这种人体的整体性不但体现在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临床诊治方面。

(1)生理方面的整体性:人体本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形神一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五个生理系统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学术观点,被称为“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支撑作用完成它们各自的功能。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反映了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五脏当中,心居主导地位,故在中医学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的说法(《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的论述,即把心比作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君主的一言一行可以影响上到王侯大臣,下至贫民百姓,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兴亡,借此强调了心在人体五脏六腑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五脏六腑变化的主持。心藏神(此处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神又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故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论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除心为主导外,还要看五脏之间的功能是否协调。在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五脏之间是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如血液在人体的循环,除了依靠心气的推动,还需要肺主气,助心行血,肝藏血,调节外周血量,脾统血,防止血液外溢等功能。又如饮食水谷在人体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的整个过程,就是通过胃、脾、肺、肝、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等脏腑的分工合作、协调作用而完成的。

形神一体观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精、气、血、津液等。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人所有的精神情志活动。如果没有了形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就无所依附;如果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停止了,那么形体也不可活。所以形神是不可分离的。概括地说,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所以说五脏功能正常,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正常。比如思维反应快捷、语言流利等。如果五脏功能失常,那么人的情志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变化。另一方面,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也能影响到五脏的功能,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会影响五脏气机,引起五脏精气的相应病变。例如有这样一位女患者,大学毕业后开始出现沉默不语、情绪低落的症状,且日趋严重,不看书、不看电视、睡眠不安、不愿见人,终日闷坐。经中医诊治属于肝胆疏泄不利,造成痰阻血瘀而出现以上的精神情志变化,医生用中药加减治疗后,情绪恢复正常,以上症状均消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因为“肝为语”,所以肝胆气郁的病人,多见沉默少语等一系列的精神情志异常,所以治疗以疏泄肝胆气机为基本法则,就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2)病理方面的整体性:中医学不仅从生理的角度探讨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性,而且在分析病症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通过对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脏腑组织发生的病变,又不忽视局部脏腑组织病变对整体脏腑组织的影响。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完成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一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其他脏腑的病变。如肝功能失常,不仅肝脏本身会出现病变,往往还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出现脾胃功能失常的病变,这就是中医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按照中医五行学说的配属,肝属木,脾属土,在五行当中,木克土,所以肝有病,往往要影响到脾的功能。因此,按照中医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一脏有病,便会影响它脏。根据形神统一的观点,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神的异常也会影响到形发生病变。精、气、血、津液是形体的一部分,而这些精微物质又都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方异常,就会影响到另一方。如气血亏虚的病人,在临床上往往形体比较瘦弱,肝能藏血,血虚使肝失所养,所以这样的患者除了形体虚弱外,严重的还会出现睡眠差、魂不守舍的临床表现。

(3)诊治方面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便可反映于相应的体表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所以通过观察人体局部的、体表的病变,也可推测人体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进而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映,以知其内脏,则所知病矣。”即通过观察人体疾病的外在表现,就可以得知人体疾病所属的内在脏腑。比如黄疸的病人,临床最早会出现目白睛发黄,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通过眼睛局部的病变就可以了解人体内肝脏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从阴治阳,从阳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论述。这些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所以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的临床诊治时都贯穿着人体整体观的思想。

2.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不仅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也生活于社会之中,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复杂,如事业的成败、贫富的差异、仕途的沉浮、感情的得失、人际关系的好坏等因素,对人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自然界因素对人的影响要强烈且直接得多。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生命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人与社会环境是协调统一、相互联系的。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员,所以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婚姻、人际关系等许多的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和心理活动,而人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认识和改造着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人通过与其生存的社会的交流,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且也通过这种活动保持着社会环境的平衡、稳定、协调、有序,这种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性的认识,即为人与社会的整体观。

社会环境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又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相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环境,可以使人精神压抑,破坏人体原有的协调、稳定状态,可以引发某些身心疾病,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而且还可以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社会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体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会给人的生活环境、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改变,从而给人的身心机能带来变化。金元时期有一位著名医学家曾指出,处于战乱时期的人民,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快节奏的生活、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都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由社会因素引起精神抑郁的患者特别多见,这就要求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定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当调节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