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康乾做帝师
5328400000008

第8章 运河上的那些事(一)

尽管李宝忠和李金生还能扯上一点亲戚关系,但整个小李村七成的村民都来于同一个老祖宗。经过时间的变化,许多人的关系早就已经淡了。毕竟小李村虽然不大,但好歹也有上百户人家,有人口七百多人。这其中有七成是李氏族人,算起来有将近五百人左右,这么庞大的一个基数下远亲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不提下面人的各种变化,反正黄义德的官场生涯就这样开始了。由于自己一开始不熟悉闸官的各项公务,一开始的时候,黄义德整天都在清水闸上转悠。

清水闸附近的这一段水域的水流比较平稳,而且水量也比较充沛,所以他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看护清水闸的闸关。平日里每天都有商船和官船经过清水闸,一开始的时候黄义德还是有些新奇的。但时间长了,发觉其实也就是这样。

这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开始一直蜿蜿蜒蜒的通向京城,途经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据说有3600里之遥。

这京杭大运河最早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而服务的。

直到隋王朝的时候,在天下统一之后就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朝开挖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朝开运河当然不仅仅只有经济方面的动机,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毕竟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统治,维持的还是王朝的控制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朝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心腹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地区的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

看着运河宽阔的水面,放眼望去像一条巨龙一样朝北方不断延伸过去。这是一种多么庞大的气魄啊!想当年隋炀帝心太急,妄想毕千古奇功于一朝,结果运河通了,但隋朝也就灭了。虽然开挖大运河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

在公元七世纪初的时候,隋炀帝当上皇帝之后就迁都洛阳。他为了控制江南广大的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能够运往洛阳。于是就在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之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隋炀帝做的其实是一件好事,也确确实实有利于王朝的统一和发展。但他实在是太急了,这么庞大的工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不仅让老百姓不堪重负,也拖垮了隋朝的国库,为之后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结果辛辛苦苦开凿的大运河,白白便宜了李渊。说起来这隋炀帝的倒霉指数绝对可以和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统一思想和废除各诸侯国的文字而焚书坑儒,为抵抗草原民族而修建万里长城,为维持统治而修建万里驰道。结果这些后来都白白便宜了汉高祖刘邦,为汉家四百年的天下奠定了基础。而这隋炀帝同样如此,直接为以后李唐三百年的天下奠定了帝国的根基。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后来明清两朝都基本沿用了元朝重新开挖的大运河,直到现在。据说光靠这条大运河吃饭的漕帮就有十几万人,如果加上一些小商小贩,那人数就更多了。可以这么说——如果现在谁阻断了这天大运河,那整个京城的几十万老百姓和边关的几十万将士都要饿肚子。而且这条运河还惠及沿岸上千万人口,南方的米粮、丝绸布匹和各种杂货经过运河运到了北方。而北方的药材、皮毛等各种特产也同样经由运河运往了南方,可以说南北方的老百姓能够通过京杭大运河互通有无。不仅丰富了各自的生活,也为整个朝廷的稳定奠定了基石。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闸官只是未入流的小小官吏却能受到皇帝重视的原因。

经过一个月的任职,黄义德对清水闸的事情基本也了解清楚了。现在基本上每天会有三四十艘的官船经过闸关,至于民间的商船那就更多了。所以每天闸关上的事情还是挺多的,不过这些事情底下的闸夫门其实早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流程,根本就不需要他过多的操心。

像官船过闸的时候,这些闸夫的动作会稍微快一点,但该有的手续还是要有的。说实话,装货的官船那还好。这些闸夫最怕遇上运送官员的官船,许多朝廷命官往往口气都很大,几乎一个个都是鼻孔朝天的模样,可不好伺候啊!毕竟这船只过闸的时候需要一艘一艘的慢慢通行,如果排队长的话,可能差不多要等上半个时辰。有时候真要碰上官员大骂的话,那能忍还是得忍,毕竟人家官大。不过不守规矩的官员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官员的养气功夫还是不错的。

至于民间的商船,说实话——走这条路线的基本上大家也都熟。只要该有的孝敬到了,那也不会过多的刁难。而且这些孝敬也并不是什么大数目,所以大家还是很乐意接受的。